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禅化境界

发表于 2019-2-4 04: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品香者经过“美化”、“诗化”境界之后,在香烟缭绕之中产生的一种由衷的感动平静了,由“鼻观先参”(苏轼语)渐至“心斋”,直达“胎息”(道家人语)。品香者在体认了无上真香所营造的感官(嗅觉)享受之余,初入心有所动、脑有所思、口有欲言之境地;又在进一步体认之后,进入心无动、脑无思、口无言之境界。所谓“一念不生、明澈观照”之境界是什么,我全然不能以楮墨形之。如果我强作解人,诉诸品香的最下根器之语言,即由一炉好香营造出的美好也罢,诗情也罢,都在最基本的有为法(香气)生成之后,净化了个人的思维,带人进入干净无染的瞬间!所以上文论品香之美的境界、诗的境界,或说是香之美化、诗化,实在还都未能真入“品香之境界”,为什么?因为品香者——我,此时还在分别着“美”。噫,到了此时再讲“美”就成了“伪”!何也?有香时短暂,无香时长久,偏偏欲用短暂以饰长久,非伪者何!而且品香到了“诗”之阶段,第一现象是“有所动”,接下来才是所谓的“诗思”,若品香只重此境,岂不是仅在“催情”,再高标也是“诗化”、“化诗”而已。如从第一义谛论,包括作诗、作文,实皆为禅家所谓“杂毒”也。只有超越了美化、诗化境界,才能进入这里谈的“禅化”境界。于品香之“品”才能达到出神入化!

  当然,话又说回来,品香无“美”、“诗”二境界之铺垫,不可能在无次第之躐等中到达品香“禅”之境界。所以若以修行比喻品香,则修行次第不能舍,舍而无进步之路。当从诗之境界中再升华一步,产生如在修为中之“实证”一般的领悟,方可进入品香所营造的“禅之境界”。正如西山松之助所说:“感觉轰然地崩溃瓦解了!”但是,他毕竟尚未达到品香之禅化之境界,所以他在体味到“完美无瑕、不可言喻、圆润可人、恬静大方”之后,又添了“明朗、爽快、丰盈、温和,果然是名香啊”之蛇足,由此可见西山之未达也。即便如此,他毕竟是解人,自然地将妙香与充满禅意的日本名刀、乐窑茶碗、利休之茶勺相提并论。因为我认为日本此三件“名物”唯以“禅化”喻之为宜,而在西山论香名言中竟契合此三名物,是以深入论品香之“禅”境界的此时,加以下几句看似题外但又有关之语。

  日本的名刀,如果以“锋利”二字理解,是屠夫之论;如果以“形态美”方之,是“小男人”之论,那么如何来认识日本的名刀呢?答曰:“无用!”在此时论日本之名刀的“无用”二字也不能移动一笔矣!刀原为利器,唯其锋利适用才能称之为刀。世俗论日本名刀或以“锋利无比、美轮美奂”八字,然此八字是论佳刀,而不是论“日本名刀”!你如真是解人,只要看一眼西山所谓的日本名刀,“怅然若失”四字立即涌上心头!名刀在眼,而上之俗论八字即“轰然崩溃”(西山论“兰奢待”语),此刀何用?此刀能用吗?如果能用,这个“用”字着实亵渎了日本名刀,实是屠夫之本色也。

  再说乐窑茶碗。“不完整、不规矩、粗糙”八字也可说尽乐窑茶碗的皮相,可是佛说的“凡诸有相,具是虚妄”八个字才真的道出了乐窑茶碗的真谛!贴切!如同一休禅师的相貌,一流禅师怎么这个样子?对,这个样子就是一流禅师!

  再说利休茶勺。利休的绝命之作、日本的重要国宝,只是一把三寸长、仅几克重的竹制小勺,而其名曰“泪”。我在京都正仓院初见此物时,呆若木鸡,无思无想、气息时无,在无一点“动静”中体认这位茶道大师的极大悲悯之际,真灼地知道了利休之以身心万端总汇于一滴无泪之“泪”,安身立命于斯、泯灭生命于斯!这把竹勺,真似一滴长泪,由丰臣秀吉时代,汩汩而流,直至今天。她无任何表情,安安静静地流着,一日一日地陈旧,一日一日地老去。可是面对她,知者心中何尝有时空概念,她在知者眼中永远焕彩常新!论者说:她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日本文化,也许是,但,其实她不能代表任何古今之一事一物,而她又承载了日本列岛独特的悲悯文化!此应是解人语。(1)

  总之,西山教授以一把刀、一个碗、一只勺说尽了日本文化。三四件平常物,试看他的体会:香气啊,至美;名刀啊,至美;瓷碗啊,至美;小竹勺啊,至美!对吗?不对吗?是吗?不是吗?仁者之心,会心当不在远。我强以禅心推论西山教授的学者之心,目的乃是要谈香之“禅”境界。品味沉香、檀香及种种香者,容易进入“美之境界”、“诗之境界”,至于能否知解“禅之境界”?我问谁呢?

  余论

  焚香、品香当然是营造一种境界。如前述,对于一个人来讲只有境界而无世界。一炉好香所营造的一小境界,初则使人陶然其中,继而使其思想拓展于小境界之外,与无际之世界相契合—这又似颠覆了“有境界、无世界”之论!真被古人一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说着了。而且香气(特别是沉檀之香气),实非其他“味道”所可比。品香这一过程能以其有香无色,能入于心脑之中又飘然无可把握的特色范围人,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提点人,既让你畅放思维,又让你明白身之所处。仁者品香入于化境,真可以“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静闲恬,虚融淡泊”方之。慈氏所谓“真空妙有”可全概于品香之境界,而孔子之“君子之道贵而隐”又为品香之境界添加了注脚。行笔至此,我忽然想起禅宗一则“狗子有无佛性”的公案来。

  《无门关》:“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我非解人,暂且以此公案比对品香入于化境,特别是品香到了“禅化”之境——我认为,对香气之认识,亦如对狗子有无佛性之认识。这段公案我不能深入理解,粗浅推理可能是,对于问答狗子有无佛性时,“有”与“无”二字最为普通人所重视,盖因囿于学人皆知“一切都具有佛性”的惯常认识,久弥于此,众人必然都落心于追究“有”与“无”。而古之大德以烛火独照启示世人,狗子有无佛性的问答,不应成为客观的“有无”问题。“有无”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在面对老生常谈的“有无”关窍之际,明了自家能否清清爽爽地认知“觉悟”二字,能否由此获得绝对自由。

  如果精神状态是自由的,便能得大自在,在大自在的精神状态之中,杀、活皆自在!讨论狗子佛性之有无,可以是精神的一种提炼!在大自在中,夺狗子佛性是“杀”、付狗子佛性是“活”。如在此杀、活之际,将这里的“有佛性”与“无佛性”视为一客观问题来参究,必落于“有无”相对之格局。论中之“正令”即是能参透个中道理,不视狗子佛性是一客观的有无问题。最终狗子有无佛性问题,不能有一客观之答案,而如中道在握,答案自有——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

  返回论文心,清人况周颐说:“吾听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这里说的是词心,以此论品香入禅化之心者如何?品香品到化境时,以朱子之诗“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即可据而坐于一炉沉香之侧,掩卷参悟“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浮世已随尘劫换,空江仍入大荒流”“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呜呼!“一重一掩吾肝腑”!思悠然、情怆然,坐在香气氤氲之中,真有不能自已者!不打诳语说一句,在禅化之初级阶段,是我个人品香之永久事!我固一学子,以身世、家世而论,以受儒家教育之深,以亲近禅门大德获得麈教之久而论,依然未出曾文正公之“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之范围。我在学佛之前,人生的局面实属窳仄,学问边幅亦窄,如今在此妄谈“禅化”,大约是因为学佛之关系,开始对进入无我之瞬间有了一点体会,从而欲提起当下承担,并借之以图升华至达不到的“独立苍茫”之圣贤境界。但是,在笔者不过是要提升生命价值,希望能进一步走向忧乐互济、悲智双修,体会那些烈士仁人的出离、绝命不是厌弃,而是如火柴一样燃己之悲壮,证悟于“生生之道”之崇敬心而已矣。至于再向更高一层升华,恐吾不能也。李德裕说“譬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以此养香德,以此悟香品,以此享受品香之道,庶几乎!

  假如品香诸君子,真能在品香境界中,由“美境界”到“诗境界”再到“禅境界”,说一不甚恰当之见,正可以如夫子“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者也。

  用佛家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结果论断品香之“禅境界”,夫复何言!以愚见,信佛只在“安心于般若而尽责任”一句,然而,这个“安心般若”太难!而“尽责任”如就一事而论,倒是比较容易。“安心般若”是凭借着世智的保育,渐次达到圣言的量的智慧。这里说“禅”,禅是不能出口的,一出口就成绕缠不清的絮叨,于有智之仁者得一哂,而于不了解这种常识者,又被斥为乱说。怎么办呢,于是我用“过日子”来诠释:体味品香的最高境界——禅化境界,我人不妨利用一下“黄昏意象”,黄昏为一天中最安宁、平和之时。早晨“气升”,中午“气旺”,下午则“气殆”。而人能于气旺之际,知节用而潜化,能有一段休养生息(午睡即此),到了“气殆”时分,即到了安静的黄昏时节(这个黄昏有二,一为下午六点之后,二为月升即晚八点以后),人的生物节律、情感节律、心理节律同大自然的节律都一道趋于安顿、平和,进一步则思虑清明,对一天(以往)有所回思,对明天(未来)有所向往。斯时也,人的生命发声,成为大化的一种回声,回应一种无限的恒久的呼唤。

  此时若焚一炉佳香,宽衣博带,心平气和,有念无念——坐也罢、立也罢,喜也罢、悲也罢(悲从中来是文人习气,但能随顺这个“悲”字则别有一番天地),就如本文开篇所谓,能进入一种“相应”的境界,起码是做到了“与境相应”。此时香之真气便可“依他”(起性)——也就是随顺着你个人的惯性、习气(起性)——而带你进入非常境界,初以“巫峡苍茫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生悲”(刘禹锡)。是香?不是香?即是悲从中来。再则到了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直接便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借王观堂一句“境界特大”,不是“关千古登临之口”,而是开千年品香之境!此时、此地,是香、不是香,都真的带你进入非香莫办的氛围之中——形而下的动手焚香、煎香、闷香,离禅化何其远,又何其近也!

  ————————————————————

  (1)转引自松荣堂2003年年刊,第196页。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