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中国百家姓

发表于 2019-1-26 16: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李姓——感激木子而来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政颛顼的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到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姓李氏。

2.王姓——王族后裔惯用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

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妫氏之王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3.刘姓——始自尧裔刘累之姓

来源有四个:

其一,出自祈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于姬姓,也源于河南。西周时,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号刘康公,子孙以邑为氏。

其三,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挛氏子孙皆姓刘。

其四,刘汉王朝曾赐项氏、娄氏为刘氏。

4.陈姓——以国以邑命名的姓

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很得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国号陈,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按照胙土命的惯例,他以国为氏,称陈氏,为陈氏的开山始祖。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

5.杨姓——出自山西洪洞的姓

杨姓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但都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扬(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在杨姓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6.林姓——源出于比干之子的姓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另外,北魏时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中丘林等姓改姓林。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7.何姓——韩氏音讹而成的姓

据《路史》记载,皇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8.高姓——以邑以字命得的姓

高姓来源众多:

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做宫室,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开始以“高”为氏。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有 “高氏出自姜姓”的说法。

其三,公子祁后裔以“高”为氏。

其四,齐太公之后以“高”为氏。

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楼氏为高氏。

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

9.谢姓——以国以邑命得的姓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率兵平定战乱,被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就国前,宣王派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造了谢邑,国人除一部分留在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邑为氏,姓谢。

其二,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得其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国人以国为氏,姓谢。

其三,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

10.唐姓——祁姬二姓派生的姓

唐姓主源有两支,一支出于祈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其一,出自祁姓。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其二,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11.邓姓——商周邓国后裔之姓

邓姓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于邓,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祈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此外,还有一说:炎黄二帝时,有一个叫邓伯温的首领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是史书所载的最早的邓姓人物,但其后裔已无世系可考。

12.萧姓——出自古代萧国的姓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他带领军队造反,要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萧邑大夫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这个大夫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他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此为萧姓。

13.曾姓——源出古代鄫国的姓

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后,棋子太康荒于政事,被后羿乘机灭夏。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被莒国所灭。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14.程姓——以邑以国得来的姓

程姓起源有五:

其一,商朝时把程邑分封给颛顼和重黎之后,因以为氏。

其二,周宣王时,伯林父为大司马,封于程(今河南洛阳城东),其后以程为氏,此为程姓主源。

其三,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其四,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其五,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15.黄姓——出自河南潢川的姓

上古时,颛顼帝的曾孙陆终,有六个儿子,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至公元前648年,被强大的楚国所吞并。国家虽然不复存在,但黄国的臣民百姓仍念念不忘自己失去的家园,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以国号为姓,一方面可以以志不忘,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一方面给后代的子孙们缔造出一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精神纽带。因此,自从公元前648年开始,中国便有了“黄”这个姓氏。

16.赵姓——出自封地名称的姓

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因为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被封到了赵城,于是他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17.周姓——出自古代周国的姓

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

其一,出自周国。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周昌和周书是黄帝时期的两个大臣,他们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首领,他们积极发展农业,为当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

其二,出自姬姓。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灭亡之后。

其三,源自外族的改姓。

18.吴姓——太伯、仲雍后裔的姓

其一,太伯、仲雍后裔,也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太王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就决定自动让贤,一起南下。他们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至周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改国号为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后来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其二,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

其三,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其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

19.梁姓——纪念亡国而来的姓

其一,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秦仲,他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他们团结一致,终于打败西戎。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亡国后的梁国子孙,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其二,春秋时期,晋惠公用五个封地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都梁城,后来这些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

其三,北魏时,少数民族代兆的拨列兰氏也改姓梁。

20.郑姓——出自姬友封国的姓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分封其弟姬友于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桓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21.朱姓——邾氏去邑形成的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省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22.马姓——赐号简化形成的姓

其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其二,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

其三,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23.郭姓——虢氏声转而成的姓

其一,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

其二,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

其三,以居处为氏。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较少见的。

其四,出自冒姓或改姓。

其五,出自古郭国。

24.徐姓——出自古代徐国的姓

古代有个人叫伯益,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后来夏朝的皇帝将徐(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封给伯益的儿子。公元前512年,吴国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就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形成了徐姓。

徐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居150位,当今是中国的第十一大姓。

25.孙姓——祖字命名得来的姓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其一,姬姓。武王姬发封其弟弟康叔于卫。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

其二,芈姓。春秋初,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苦,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的一块地赐给他的儿子。其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以芈为姓,故为芈姓之孙。

其三,妫姓。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

其四,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其五,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

26.罗姓——古代火官后裔之姓

得姓始祖颛顼,他的孙子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被后人尊为火神。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

27.宋姓——源出河南商丘的姓

宋氏,起源于3100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并取而代之,开启了周朝的历史。

周武王君临天下之后,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反而还把一大片土地(即今河南商丘)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

28.韩姓——以封地为源头的姓

韩姓由来有四:

其一,以封地为姓,源出于姬姓。周初,晋公族中有一支叫姬万的被晋献公封于韩城(在山西河津县东北),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名为姓氏,奉韩武子为韩姓始祖。

其二,以国名为姓。韩厥七世孙韩虔,一同参与瓜分了晋国,并创立了韩国。战国末期,被秦始皇灭掉。韩国王族子弟失国后,即以国名为姓。

其三,他姓改为韩姓。

29.曹姓——出自古代曹国的姓

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

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

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

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蒿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为曹。

30.许姓——隐士许由后裔之姓

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从事农耕;尧帝让他做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因此后世将他看作隐士的典范,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他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由于年代久远,许由后世的世系已搞不清楚。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后裔的孙子、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建立姜姓许。春秋时期,为楚所灭,后世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

31.冯姓——源出河南荥阳的姓

主要有两个来源,均系以封邑名为氏。

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他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公元661年,晋献公灭掉魏国,以魏封万,后称魏氏。战国初期,晋国夺取了郑国的冯邑,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

另一支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因封邑在冯而得氏。

32.胡姓——以谥以国命得的姓

其一,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去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

其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一个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另一为归姓国,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

其三,为他姓改胡姓。

33.丁姓——源出姜尚之子的姓

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姜尚被封于齐。姜尚死后,其子丁公吕伋继位,成为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丁公吕伋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丁为姓。“丁”为吕伋的谥号,所以这支丁姓属以谥为氏。

丁姓还有其他来源,多系他姓所改。

34.杜姓——始于酒神杜康的姓

其一,出自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

其二,出自祁姓,以邑为氏。舜帝时,尧的儿子丹朱被封于唐,建立唐国,其裔孙刘累能驯养龙,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

35.田姓——出自陈公子完的姓

田姓是我国大姓之一,其源头众多,历史最久远的当属出自妫姓的一支。妫姓相传是舜的后裔。武王灭商后,被追封为陈侯。妫满史称胡公满、陈胡公。其后裔以陈为姓。春秋时,陈历公之子陈完为避祸逃亡齐国,齐桓公封他于田,陈完以地为氏,改称田氏,田完成为田姓始祖。

36.蒋姓——以国命名的姓

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

37.魏姓——以邑以国命得的姓

来源有二:

其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其二,外姓改姓魏。

38.吕姓——出自古代吕国的姓

来源有三:

其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姜子牙。其后代有一支就是吕部。该部落的首领建了姜姓诸侯国吕国。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其二,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其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因之故。

39.叶姓——以封邑名得来的姓

其一,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字子高)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云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获赐爵为公,后退于叶。其后人便以邑为姓,称叶氏。

其二,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40.苏姓——出自昆吾之子的姓

苏姓源出有二:

其一,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颛顼帝裔陆终之子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其二,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有改汉姓苏的。

41.余姓——源出秦臣由余的姓

余姓起源有三:

其一,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为秦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其二,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

其三,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

42.董姓——以字以职得来的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春秋时,周大夫辛有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

43.于姓——出自古代邘国的姓

于姓起源有四:

其一,周武王之子封于邘,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改邘为于。

其二,出自古复姓淳于氏。唐宪宗名李纯为避讳,淳于氏改为于姓。

其三,北魏时的万忸于氏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

其四,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44.袁姓——陈国伯爰后裔的姓

其一,出自妫姓,为帝周代陈国始君胡公满裔孙诸之后,以祖名字为氏。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省太康),以祖父名字为姓(因古时爰、袁、辕相同),称为袁氏。

其二,出自其他少数民族有袁姓。如满、蒙、回、土家、彝、瑶、白、朝鲜族等均有此姓。

45.潘姓——以祖辈字命名的姓

其一,以祖辈字命氏,源于芈姓。据晋《潘岳家谱》记载:楚成王立长子商臣为太子,后来,商臣借一次战争失利,挑拨楚成王杀了与己有隙的令户斗勃。事后成王明白上了商臣的当,就起了废太子之心。商臣去找老师潘崇商量,潘崇说:“你去得罪一下江芈就可知道消息的真假了。”江芈是成王最宠爱的妹妹。商臣故意对她不恭敬,果然江芈发怒骂道:“你这个畜生!怪不得大王要杀你呢!”商臣告诉潘崇说:“看来是真的了。”潘崇说:“要想免死,只有先下手为强。”于是太子连夜点起东宫卫队包围了成王住的地方,逼成王自杀,商臣登上王位,是为楚穆王,封潘崇为太师,还把太子宫的财物全部赏给了他。从此,潘氏成为楚国最有势力的家族。潘崇子孙以其字命氏,奉潘崇为潘姓始祖。

其二,以国名为姓,出于姬姓,据《广韵》载:“周初四圣”之一的毕公高,他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姓,奉季孙为潘姓始祖。

46.彭姓——以国命名得来的姓

其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大彭为商代的诸侯,大彭国在江苏徐州市。其后有彭氏。一说大彭即为彭祖。

其二,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晋书》所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据《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47.蔡姓——出自叔度封国之姓

其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的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后人便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其二,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

48.沈姓——源出国名邑名的姓

关于沈姓的来源,古籍说法不一,但大体可分为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类。

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有沈(一作聃),为子爵,称沈子国,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沈氏。古代还有一个沈国,在今山西汾河流域,为少昊金天氏所建,春秋时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也姓沈。

49.姜姓——始自炎帝神农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他就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50.范姓——出自士会采邑的姓

范姓起源有二:

其一,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其二,其他民族改姓。

51.任姓——出自炎黄少子的姓

其一,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其二,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其三,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52.崔姓——季子让国得来的姓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53.戴姓——以谥以国得来的姓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

其一,以谥号为姓。出自子姓宋国的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宋戴公是宋国的第11位国君,宋戴公的孙辈中,有人为表明自己的血统而以祖父的谥号为氏,就是戴氏。

其二,以国名为氏。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

其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54.汪姓——源出于古汪芒国的姓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

55.卢姓——复姓演变而来的姓

其一,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其二,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其三,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56.钟姓——以邑以官得来的姓

钟姓来源有二:

其一,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称宋桓公,他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其二,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57.傅姓——始自商相傅说的姓

关于傅姓的起源,史书说是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说。相传殷商高宗武丁为使国家振兴,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武丁在梦中见到一个圣人名叫说(音yue),认为就是理想中的人,醒后找遍群臣百吏也没有,于是寻访民间,终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部)筑土墙的奴隶中找到了说。武丁与之交谈后,认为果然是位圣人,于是任用他为相,遂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为说出自傅岩,于是便让他以傅为姓。

58.江姓——出自江国后裔之姓

其一,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禹选定为接班人,但他辞而不受,西周初年,伯益的后代受封建立江国,公元623年为楚所灭,子民怀念故国,遂以“江”为姓氏。

其二,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59.陆姓——出自陆终后裔的姓

其一,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陆姓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

其二,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其三,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

其四,出自他族改姓。

60.廖姓——源于古代廖国的姓

古代有两个廖国,一个相传是黄帝己姓子孙叔安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唐河县南40千米的湖阳镇,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另一个为西周时期所封,是皋陶后裔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公元前622年被楚所灭。亡国后的廖国子孙,以原国名廖作为姓氏。廖姓还有一支,系以人名为氏,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廖,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氏,姓廖。

61.姚姓——源于虞舜生地的姓

姚姓的始祖为上古五帝中的舜帝。《史记》、《说文》等典籍记载,舜,也称虞舜,名重华,黄帝的八世孙。因生于姚墟(又称诸冯,今山西省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以地取氏为姚。

62.方姓——皇帝臣方雷氏之后

其一,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其二,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其三,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63.金姓——源出少昊名号的姓

其一,上古五帝中的少昊相传是黄帝的己姓子孙,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称金天氏。据说金姓就是他的后代,史称此为正宗。

其二,另外西汉武帝时,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归顺汉朝,他为汉武帝铸造金人祭天,汉武帝赐他金姓。

64.邱姓——避孔丘讳所改的姓

邱氏原姓为丘,尊孔崇儒改姓。

邱姓,跟长久历史的“忌讳”传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清朝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为姓,一直到雍正皇帝时,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在原字的右边增加一个邑旁,借以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

65.夏姓——来自国名人名的姓

其一,国名。夏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其二,人名。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66.龙姓——古老而又多源的姓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其一,出自黄帝之臣龙行。

其二,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

其三,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

其四,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

其五,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其六,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其七,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龙姓。

67.白姓——以字以邑得来的姓

以字为氏之白姓源出秦国。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山西平陆东), 后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伯奚作为晋国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后来得到秦穆公的赏识,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孟明视有个儿子叫白乙丙,以后他的后代就以白为姓,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

此外,传说古代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治所为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

68.雷姓——出自诸侯国名的姓

其一,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方雷氏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其二,出自黄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数民族中有雷姓。

69.侯姓——古老而又多源的姓

其一,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其二,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

其三,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有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受伐,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其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

70.薛姓——出自古代薛国的姓

薛姓源出有三:

其一,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

其二,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其三,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71.阎姓——出自姬姓封邑的姓

其一,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其二,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其三,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被晋国所灭。懿的后代散处于河洛,汉末居荥阳,其子孙以封地名为氏。

72.秦姓——以国以邑命名的姓

秦姓源自嬴姓,即秦王嬴政的祖先。上古皋陶的后裔非子善于驯马,被周孝王封为秦地首领。后来,非子后裔秦庄公屡立大功,其子秦襄公又因讨伐西戎、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诸侯。襄公东迁,正式建立秦国,开了秦姓辉煌之先河,后秦孝公又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国力大增,遂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到了嬴政时,秦终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来秦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后来都以国名为姓,以纪念自己家族的辉煌历史。

73.孟姓——以次以字命名的姓

其源头有三支:其一,颛顼时有大臣孟翼,其后以孟为氏。其二,出自鲁国(姬姓)。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庆父,称仲孙氏,后叛乱未果自杀,其子以庆父在鲁桓公庶子中排行老大,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简化为孟氏。其三,出自卫国(姬姓)。卫襄公之子,字公孟,其后以公孟为氏,后又去公为孟氏。

74.熊姓——源出黄帝国号的姓

其一,出自黄帝后裔。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

其二,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75.石姓——卫国卫人后裔的姓

三大来源:

其一,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是卫国的贤臣。他的后代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其二,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其三,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

76.邹姓——出自山东邹城的姓

其一,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

其二,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其三,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

其四,为蚩尤之后。

77.贾姓——源出山西襄汾的姓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此出现。

另一支是“以邑为氏”的贾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他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了。

78.韦姓——出自古室韦国的姓

其一,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其二,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

其三,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

其四,出自赐姓而来。

79.谭姓——源出山东莒县的姓

其一,出自姒姓。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其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其三,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

80.段姓——源出郑国叔段的姓

其一,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

其二,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其三,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是为辽西段姓。

其四,魏末段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81.郝姓——出自山西太原的姓

其一,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殷商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

其二,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数民族中有郝姓。

82.龚姓——共工后裔所改的姓

其一,出自黄帝之臣共工氏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后代)在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其后有一支开始以单字“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其后裔又再加龙字改成“龚”氏,遂演变成龚姓。

其二,出自古共国之后。

其三,出自姬姓,为共伯和之后。

83.洪姓——共氏避难而改的姓

洪姓是由原本姓共的人加上三点水改姓为洪的。共姓相传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共公氏使用的姓氏,历史上共公氏是制造洪涝灾害的祸首,其实另有一部分掌握治水技术的共公氏后裔仍在尧帝、舜帝和大禹手下得到重用,共公成为一种官职,相当于水利部长。后来,共工氏后人为了避仇,把共姓改为“共”字加三点水为“洪”,不仅因为共、洪古音相近,而且因为共公是水官,加三点水也表示不忘祖先的功德。

84.孔姓——源出子姓宋国的姓

相传黄帝有曾孙帝喾,帝喾夫人名简狄。一次,简狄出外巡游,见一只燕子(玄鸟)掉下一只蛋,就拿来吞下,不久身感有孕,后来便生下商朝始祖契。契是简狄吞食燕子(卵)所生,此后便以“子”为姓,成为商朝始祖。后商汤建立商朝,其子孙多人除继承王位外,多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纪念商汤,便将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稍加变化,改成孔姓。

85.邵姓——出自周代召公的姓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

86.史姓——古代史官后裔之姓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他生有四只眼,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相当繁琐,便发明了文字,在其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仓颉自然成为史姓的得姓始祖。

87.毛姓——源出姬昌两子的姓

其一,系出姬姓,叔郑封于毛国说。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一带),其后遂以国为氏,是为陕西毛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于毛国,世称毛公。

其二,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伯聃封于毛邑说。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

88.常姓——始自黄帝大臣的姓

常姓的来源有三支。

第一支常姓是以父王字为氏的,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黄帝的大臣中有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先、常仪的后代以常为姓,称为常氏。因此,常姓得姓至少有4000多年,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第二支常姓出自姬姓,是以邑为氏的。卫君康叔的支孙被封于常邑,后代以邑为姓,亦称常氏。

第三支常姓出自恒姓,源自避讳改姓。

89.万姓——出自姬姓人名的姓

据《姓纂》和《姓氏考略》记载,最早的一支万姓人氏源自芮伯万,芮伯万是周朝的一个诸侯,他的子孙后来就以他的名字为姓了。

另一支万姓人氏的始祖则是周文王的裔孙毕万,而毕万的子孙后来也是采用先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90.顾姓——出自国名封号的姓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摇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顾”为姓了。

91.赖姓——源出古赖子国的姓

其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

其二,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后裔有四支,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其三,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92.武姓——以名以谥而得的姓

其一,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平王少子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其二,出自以国名为氏。

其三,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93.康姓——源出卫国康叔的姓

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后周公平继位后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

94.贺姓——庆氏避讳而改的姓

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后来国家内乱,庆氏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东汉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

95.严姓——庄姓避讳而改的姓

东汉初年,新登基的汉明帝姓刘名庄,按古制皇帝的名字臣民是不能用的。但是放弃祖姓,又是辱没祖先。这时,庄姓中一个叫庄严的人,大胆上书皇帝,恳求汉明帝收回成命。可是未能如愿,遭到杀身之祸。之后,庄姓人为了纪念这位敢于冒死直言的同族,就改为严姓。

96.尹姓——以地以官命得的姓

其一,自少昊的后代,以邑为姓。据说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其子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其二,以官名命名。尹是商、周时的官名,职位相当于宰相。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也称为尹氏。

97.钱姓——出自西周官名的姓

钱姓的来源果真与钱有关。相传,钱姓是一个由掌管钱财的官名“钱府上士”而来的姓氏。这一官职起源于周代,乃是负责钱财的管理和调度。彭祖的子孙孚任职时就拿了官名当作自己的姓,从此就有了钱姓。之后,其子孙后代沿袭了这一称呼,世世姓钱。

98.施姓——源于夏朝方国的姓

其一,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其二,以国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其后有(施)氏。

其三,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

99.牛姓——宋国牛父后裔之姓

西周末年,宋国公侯大夫牛父任宋国的司寇之职,掌管军队。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狄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兵抵抗,不幸阵亡,其子孙即以父名为姓,是为牛氏。

还有一支牛姓为尞姓所改。

100.张姓——创作长弓得来的姓

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他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