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远古三大部落与汉族的形成

发表于 2019-1-24 14: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的进化是从原始族群逐渐发展成氏族组织,然后出现部落以及部落的联盟,直至成立部族,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形成,才出现了民族。据我国古代传说,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曾居住着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些部落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和三苗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部落居于黄河上游,东夷部落居于黄河下游,三苗部落则居住在长江中游。各部落间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地域,和平共处,但也有冲突并因此不断发生战争。

华夏

华夏是远古三大部落中最重要的集团,发源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就已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北方及中部的部分地区了。最早“华”和“夏”没有连用,“华”含“荣”的意思,《说文解字》曰:“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夏”指“人类”或“大”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夏为中国之人。”在古代,“华夏”、“诸夏”、“华”、“夏”等常混用,虽也用于地名,但更多用于族名。

作为远古三大部落中最重要的集团,“华夏”成为国家和地名的称谓。此部落中又有炎帝和黄帝两大亚族。相传黄帝与炎帝同出于少典氏和有蟜氏,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氏族发祥于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其中炎帝一支族名共工氏。黄帝氏族发祥于陕西北部。两个氏族世代有婚姻关系,并结成部落联盟,由黄河流域向南方发展,并与羌人、夷人、戎人、苗人、狄人等融合,奠定了华夏族基础。并经历了夏、商、周等历代,与更多的古代民族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东夷

在华夏民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部落是东夷。对于东夷,《礼记·王制》有:“东方曰夷。”《说文解字》为:“夷,东方之人也。”在远古传说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直至江淮。传说舜出于东夷,商的远古祖先也是东夷。东夷集团的组成比较复杂。较早的氏族有大皞、少皞、蚩尤。这一集团所居地域,北自山东北部,全盛时达到山东北部全境。西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先秦时期则指居住于今山东半岛和淮河中下游的莱夷、徐夷、淮夷等。夏、商、周时代,东方有“九夷”之称,是许多东方族类相近的氏族部落的统称。秦汉以后,东夷指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国等地的族国。总体而言,古代传说中的东夷,居住地域辽阔,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及河南中部以东广大地区。并较早与黄、炎部落联盟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苗

三苗是远古时代中国南方诸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尧、舜、禹时代多称此部落为“苗”、“三苗”、“有苗”,至周代以后,又称为“蛮”、“南蛮”。三苗主要分布于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三苗集团与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相比,相对较为落后。三苗集团的组成更为复杂,其最有名的氏族是三苗,伏羲与女娲也属于这一集团。以鹳鸟为图腾的兜也属于该集团。与三苗集团关系密切的是祝融氏族。祝融氏族不属于该集团,但后来迁到了南方“苗蛮”地区,并且其后人成为三苗集团的首领,他个人的名字也成了南方氏族的象征。《书经·舜典》中“分北三苗”反映出尧、舜、禹时代与三苗氏族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后因其多次作乱,故被尧将一部分人迁到西北三危山,首领兜则被流放到崇山。舜时,三苗不战而屈。禹时,三苗与禹大战70天,苗大败,并从此衰落下去。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进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出现阶级分化。三苗集团在后来向民族化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氏族、部落成为后来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有关专家认为与今天苗瑶族有渊源关系。

汉族的形成
汉族的起源和形成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上古先秦时代

在周朝,所谓的华夏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个氏族,包括与他们相融合的一些古氏族,其中又以周为中心。这些民族并非单一民族,所以称为“诸夏”。“诸夏”之外的氏族,古时候称为“夷狄”,在古籍记载中,主要有苗、蛮等。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氏族除了群貊(mò)之外,都和中原的华夏民族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春秋时北方的晋国与战国时北方的燕赵两国,都征服和兼并了许多狄人的部族和国家,并与之相互通婚。东方的齐鲁两国则完全征服并同化了东夷民族。西方的秦国,本身就是一个戎夏混合的民族,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完全征服了西夷与巴蜀一带的氐羌。楚国原来是一个“南蛮”之邦,春秋时期在南方崛起,加入夏人集团。到战国时期席卷了长江流域,把荆吴苗人与百越的地方都收入版图。春秋的吴国也是一个荆吴与夏人的混合民族。而越国则属于南方百越民族。这两个国家先后加入了诸夏的集团,最后这两个国家的民族与土地都并入了楚国。秦楚两大强国,原本都是非夏族的国家。在各自华化了自己以后,一个华化了整个中国的西部,一个华化了南部。秦始皇以一个华戎混合的民族统一了整个中国的版图,同时也统一了文化,建立了一个众民族大统一的大帝国。这就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第一阶段。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把这个融合了诸多民族而成的大帝国中的各个氏族地方和国家一一改封建为郡县,尽可能地消除原来的部族痕迹,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同时他还进一步向南北扩张版图,北方将过去群狄活动的大部分地区都收入版图,建立万里长城以防御最北的匈奴;南方则将版图开拓至南海,并派遣了数十万的氐戎与本朝官吏,携带家属子女去统治和开拓这块新的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移民。从此岭南百越之地就加入了中国,也渗入汉人的血统。之后趁着秦汉动乱的时期,岭南诸国又纷纷趁势独立,汉武帝再次征服这些国家,并将东瓯闽越与南粤的一部分人民内迁到江淮一带,同时将内地的一部分人民迁至岭南,这又是一次有计划的民族融合。通过这一举措,才逐渐稳定了南疆的统治。在秦始皇和汉高祖相继统一中国的同时,长城塞外也出现了头曼和冒顿两个单于统一了的匈奴诸部。汉武帝收降了匈奴4万多人,都迁至内地河套地区,设置五个属国,这就是大批的匈奴内迁的开始。这些匈奴人与当地汉人杂居,有人做了汉朝的官吏,已经与汉人完全同化。此后,又有陆续的匈奴内迁,在匈奴的王族中甚至也有了汉人的血统。

在匈奴衰落的时期,东北方兴起两个新的民族乌桓和鲜卑,他们都属于东胡系统。所谓的“胡人”,是指鲜卑、氐、羌、匈奴以及匈奴的支部羯人。除了匈奴和鲜卑,在中国西方属于氐羌系统的种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秦的氐羌族,他们早已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随秦国与汉人完全同化了。另一类则是秦汉以后的氐羌,指的是最西方的还没有被汉族同化的氐羌人。他们在西晋初期都环居在中国的北方,并与边疆的汉人杂居,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的部族组织,一方面学习汉族的语言、政治和文化。西晋时期,“胡人”入侵中原,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土地,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长期与汉人的融合,使“胡人”渐渐完全变成了新汉人。“胡人”中势力最大的鲜卑,也是汉化最彻底的,久而久之,他们也忘记了自己是鲜卑人。而中原的汉人也相应地受到鲜卑人语言文字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的统一,代表了鲜卑和汉人的最终结合。“胡人”入侵中原之初,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为了逃避“胡人”的杀戮,全家整族向江南逃难,造成一次民族的大迁徙,史称“衣冠南渡”。

隋朝统一中国后不久就灭亡了,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基业,建立了自两汉后的又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从此,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汉人,又被称为唐人。唐朝帝国的建立,无论在文化还是血统上,都代表了一个大融合后的新生民族。唐朝的统治者李氏,就是鲜卑与汉人血统混合的后人。唐太宗时与当时一个很大的民族突厥发生激烈战争,突厥的主力被击溃,可汗被俘,一部分突厥人向北逃往,一部分突厥降附了唐朝。很多贵族都做了唐朝的高官,他们的子孙自然就成了唐人。唐朝的宗教和民族政策对异族很少有歧视,所以在唐朝统治的几百年中,广泛地吸收了许多异族与异族的文化,从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内容。突厥中一个重要的支部就是回纥,回纥在唐太宗时附庸于唐朝。后来渐渐独立出来,唐玄宗时是回纥的全盛时期,一部分投降吐蕃,一部分投降黠戛斯,一部分投降了西北方的西突厥的别部葛罗禄,一部分南下归附了中国。归降中国的有3万多人,安顿在幽州到河东一带,许多酋长得赐了国姓李,成为汉人。西羌民族在隋唐时建立的国家有吐谷浑与吐蕃。当时吐蕃很强大,曾入侵吐谷浑,使其一部分逃往到凉州,散居于今天宁夏甘肃一带,归化了唐朝。契丹是一个大族,在南北朝的末年,契丹的活动范围很广,北接室韦(东胡系统的又一民族),东邻高丽,西南至营州,即今天的辽宁到冀北一带,与奚接壤。当时中国东北一带民族的情况很复杂,这些奚人契丹人中,归化中国居入边境的为数也不少。

当代汉族的形成

在元代,民族矛盾尖锐,根本没有民族融合的条件。元代被明代接续后,明太祖朱元璋对留在中国土地上的蒙古族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报复性地对他们进行血腥屠杀。满族是金政权进入中原后留在东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后代,到了20世纪,基本上融合于汉族。这算是鲜卑族融进汉族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在南方,由于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的汉族血统有90%,这里的汉族无疑属于北方远东人种。这样,汉族就基本形成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