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和珅如何发迹的?八旗子弟中的翘楚和珅的发迹史

发表于 2019-1-22 2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旗子弟中的翘楚
   360截图-1851718.jpg
  一 咸安宫的官学生

  和珅的启蒙教育是从自己家中的私塾开始的。据史料记载,一开始和珅是与比他小三岁的弟弟和琳一起,专门请私塾先生启蒙,开始无非是学一些《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初级读物。当然也适当接触了一些“四书五经”的知识,但很不系统、规范。在他刚刚13岁的时候,就与弟弟和琳先后被选入了咸安宫官学读书,接受系统的教育。咸安宫官学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此地在康熙年间,曾经拘禁过皇太子胤礽),与武英殿毗邻。这所学校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官学,它最早是于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在雍正帝亲自提议下,由内务府负责创办的。一开始雍正帝看到咸安宫房屋空闲,而“景山官学生功课未专”,于是命令“于内务府佐领管辖下的幼童及官学生内,选其俊秀者五六十名,或百余名,委派翰林等着住居咸安宫教习”。于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内务府遵旨在景山官学生,以及内务府佐领管辖下的闲散幼童中,视其俊秀可以造就者,选了90余名学生就学。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这所学校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培养内务府人员的优秀子弟上学而专门设立的。到了乾隆年间,学校的性质便发生了一些变化,它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主要是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关于这个问题,嘉道时期做过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在其所著《养吉斋丛录》中就有具体描写:“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在该校担任讲课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是进士、举人出身。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即“满”)书三房。课程的设置主要有文、武两科。文的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清文(满文)、蒙古文、藏文;间有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培训。武的则有骑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等军事课程。朝廷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相应的官职。一般来说,一等的为笔帖士(满语为“巴克什”,意“学者”也;汉译为“书记手”,主要从事记录、誊写档案、文书,以及翻译满、汉奏章等事)。又据英廉后人福格(字申之)所著《听雨丛谈》中记载:“‘笔帖式’为文臣备储材之地,是以将相大僚,多由此途历阶。”二等的为库使、库守。乾隆初年,该校的学生组成情况大致如下;在乾隆元年二月间,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在内务府所管辖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所属“上三旗”的90名学生内,从中挑选出30名优秀者送咸安宫官学读书;此外,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选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愿读书者,也可以在份额内准其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凡在咸安宫读书的学生,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份粮饷外,学习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10年之内(八旗官学的学生,必须10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到出任为官前,均可在校学习。

  当时在京师城内有许多学校,例如,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学、国子监南学、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等。在这些众多的学校当中,咸安宫官学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清朝许多精英都在该校读过书。例如,大学士英和的父亲德保、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后在该校学习过。他们都是在中了举人或进士后才离开这所学校的。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十分扎实,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书五经”还能倒背如流。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挑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漂亮,个个都是一表人才。在这所学校里任课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进士出身的翰林。该校课程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教学效果好,成绩显著,培养了一大批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干才。这说明咸安宫官学是清朝各种学校中的佼佼者,即今天的重点学校。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大多数是人品出众、才貌双全的八旗后生。

  和珅13岁进入咸安宫官学,由于他天资聪慧,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再加上他有一股向上的精神,非常用功,因此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表彰。例如,后来得到他信任、照顾与提拔的老师就有吴省兰、李潢和李光云诸人(这些人有的还曾在他家任教)。

  由于和珅的博学强记,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期间,他不仅“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而且他的满、汉文字水平也提高得很快。此外,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以及一些西域秘密咒语。与此同时,他的诗词、书法与绘画水平也都有了一定提高。和珅在他的诗句中就有记述他幼年与其弟和琳一起读书吟诗的记载:“幼共诗书长共居。”此外,当时著名学者袁枚也曾表彰和珅、和琳兄弟“少小闻诗通礼”。这些都表明他们兄弟聪明、机智,知书达理。

  和珅在诸同学中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因为在清朝中期,八旗子弟的大多数都已腐化堕落,终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之中;他们整日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于是,他们把养鹌鹑、斗蟋蟀,平日提着鸟笼子进戏园、逛妓院视为人生最大快事,其他别无所求。许多人已完全腐化透顶,无一技之长,过着寄生的生活,成为地道的纨绔子弟。

  二 英廉的孙女婿

  和珅18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时结婚,妻子为大学士英廉的孙女冯氏。

  关于英廉的情况,这里作些简单介绍。英廉,字计六,号梦堂。他家原来本姓冯,祖籍辽东,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最初为笔帖式,从事文秘工作;后来几经升迁官至淮安府同知、永定河道台、内务府主事、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等;同时他还兼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等官职。可以说他是乾隆朝颇得皇帝青睐、信赖的有名的高官之一。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病故时,乾隆皇帝特赐白银5000两为其治丧,祀贤良祠,谥文肃。由此可见,英廉在乾隆朝始终为官,而且大部分做的都是高官,可以说是身居显位,并没有受到他出身低微的影响。他为官清廉,政声较好,因此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他一生到底有几个儿子,目前还不大清楚,但至少有一个儿子和儿媳是在他健在时就先后去世了,并留下了一个小女孩。因为孙女自幼失去双亲,作为祖父就对其格外怜爱,精心呵护、培养。当其长大成人后,为了给她挑选一个理想的佳婿,英廉确实费了一番苦心。他想为孙女找一个既品行端正,又年轻貌美;既才气出众,又善解人意的好后生。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和珅。

  论相貌,和珅确实是很难寻见的美男子,他是一个英俊青年,一表人才,百里挑一,讨人喜爱。在《秦鬟楼谈录》中,描写他“躯干如中人,面白皙而事修饰,行止轻缳,不矜威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每有所言,皆能悉举其事之本末”。总之,他是一位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能说会道、办事干练、人才出众、人见人爱的好苗子。由此可见英廉亦是一位颇有眼力和远见的人,他料定和珅日后会有所发达,非等闲之辈,因此他决心将心爱的小孙女许配给和珅。

  和珅家虽说是属于中上等家庭,一般生活不会有多大困难,但因其父长年在外任职,开销较大。也可能他和弟弟与继母关系不和,因此经济来源枯竭,以至经常手头拮据,捉襟见肘。据说这个时期,他常常带着他家的仆人(车夫)刘全,四处找人借钱,有时甚至跑到离京千里之远的外祖父嘉谟的任所去讨钱,以补助他与弟弟和琳的日常花销。这可能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少贫无籍”的依据吧!

  在英廉的多方关照下,和珅顺利地完成了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业。其间他还参加了“童试”(亦称“小考”、“小试”),考取了“生员”(即秀才)。待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和珅18岁时,英廉为其孙女准备了丰厚的妆奁,并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冯氏的婚事。

  和珅与冯氏结为伉俪后,两人相亲相爱,感情颇好;也可以说是夫唱妇随,比翼双飞,彼此相约百年好合,白头到老。这种感情,从嘉庆三年(1798年)冯氏去世时,和珅所表现出来的沉痛、悲伤与寂寞的心情,就可以略知一二。那年,他曾为妻子冯氏一连作了六首“悼亡诗”,其中一首写道:

  结缡三十栽,所愿白头老。

  何期中道别,入室音容杳。

  屏帏尚仿佛,经卷徒潦例。

  泪枯挽莫众,共穴伤怀抱。

  游川分比鳞,归林叹支鸟。

  追思病时言,尚祝余足好(时余足疾复作)。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与冯氏夫妇结婚30余年间,彼此关系一直很好,恩恩爱爱,相互关怀,感情很深。

  和珅结婚后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参加了戊子科的顺天府乡试,这是属于省一级的考试。清朝规定乡试每三年举行一科,考中者为“举人”,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亦称“春闱”)。乡试年亦称“大比之年”,又因乡试多在秋天八月举行,因此又称“秋闱"。乡试的文体与会试的文体一样,为“八股文”,即以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主要出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但是非常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和珅名落孙山,没有中举。

  三 入仕“奇缘”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0岁的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可是这个官职在当时已经算不得什么显贵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被授为三等侍卫,挑补黏竿处。前面已经提及黏竿处,又称“上(尚)虞备用处”,主要负责皇帝出巡等一切仪仗事宜,俗称“打执事”,在该处服务的人员,又叫“执事人”。不久,他又被调任到銮仪卫充当侍卫,接触皇帝的机会比以前更容易,次数也更多了。这一时期,和珅虽然轿前马后地侍候皇帝,比较辛苦,但可以经常接近天子,对于他日后发达,也是一个良机。因此想到这些,他心里不由得溢出一种喜悦。为此他在诗中曾有流露:“莫嗟行役苦,时接圣人宽。”

  侍卫亦称校卫,满语为“吓”、“辖”、“下”或“虾”等。清朝初年,皇帝在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所谓的“上三旗”中,挑选其子弟中武艺高强,人品出众的俊秀青年,担任随侍宿卫,扈从左右,更番轮值。后来有时也在镶白、正红、镶红、正蓝和镶蓝的“下五旗”中,选拔一些合适的人才,入侍卫处行走。史载:“旧有钦选侍卫一等‘虾’,学习二、三、四品服奉名目,今为一、二、三等侍卫。”当时侍卫处的编制是一等侍卫60人,二等侍卫150人,三等侍卫260人。在此之外,尚有一种“蓝翎侍卫”60人。全部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侍卫名目繁多,例如,乾清门侍卫、銮仪卫侍卫、上驷院侍卫、司辔侍卫、司鞍侍卫、茶膳房侍卫、伞上侍卫、奏蒙古事侍卫、上虞备用处侍卫、鹰鹞房侍卫、鹘房侍卫、狗房侍卫、十五善射及善骑侍卫,以及善射鹄、善强弓、善扑等侍卫多种。侍卫一般多由满洲、蒙古及觉罗子弟充之,宗室成员一般不充任侍卫。此外,又有“汉侍卫”,系在汉军八旗科甲出身的武进士中简选。一甲两名授二等侍卫,二甲三名授三等侍卫及蓝翎侍卫等;每科共点18名至20名。从顺治朝开始,在御前服务的侍卫,皆以上三旗侍卫充任,即以镶黄旗居首,正黄旗居中,正白旗殿后。凡遇各项差使及随上行营,俱镶黄旗居左,正黄旗在右,正白旗左右分之,名曰:“花里雅密”(满语,汉译为“和”、“协和”之意)。每旗各有领侍卫内大臣管辖,系武职正一品,向以王、贝勒及尚书、都统充之。每旗各有六班,以章京领之,其中以乾清门侍卫地位较高,无定额,由大门侍卫选其优者充之,缺者仍归大门。

  随着封建专治制度的加强,清朝皇帝身边的侍卫的地位、权势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仅卫护殿陛,警跸扈从,并且成为皇帝借以行使专制统治的特殊工具,拥有传旨、奏事、出使、授将与拘捕犯人等广泛权力。

  在清朝的侍卫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以及统治阶级中的干才、精英。但是一般的侍卫却满足现状,贪图安逸,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上进。这些人读书很少,有的人连满文、蒙古文都不会,甚至连普通彼此见面的寒暄语都不能应付,甚至“有假诌歪文,不但反失本来面目,以致每每丢丑”的。在他们之中“间有一二能读鼓词、小说及满洲传片能直数念下者,必群哄而哗曰:某也‘满汉皆通’。续办事章京亦有不识汉字,甚属可鄙”。这些虽然说的是道光朝时期的事情,但它可以反映整个清朝中后期侍卫的大致情况。但是,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却能以“武功”被提升为将军。可他们即使成了将军后,仍是不愿意学习,乃至终生目不识丁。

  和珅在这帮人中属于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者,再加上他上进心强,又肯于动脑筋,因此各方面都提高很快。侍卫这种职务平日是比较清闲的,因为皇帝并不是天天出行,值班时可以读书自学。和珅就是常常利用这些时间看书、习字、画画,以及吟诗作赋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不少知识,学习了不少本领。

  在经过三年小心翼翼的“三等侍卫”的生活后,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26岁的和珅终于等到了在乾隆皇帝面前一展才华的机会。这一年,他从三等侍卫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第二年正月,刚刚27岁的他,就被乾隆皇帝任命为户部侍郎,作为户部尚书的副手协助管理全国的户口、田亩、赋税以及财政收支等各种事宜。刚刚过了一个月,到三月,他一下子便升任为军机大臣,这是他进入中央核心集团,成为皇帝心腹,步入管理中枢政务的开始。该年四月,又兼任内务府总管。八月,兼任镶黄旗副都统。过了三个月,到该年十一月,又被任命为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乾隆皇帝又让他管理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并赐他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总之,在这一年内他先后六次升迁,同时其全家的旗籍也从正红旗被抬入了正黄旗,由“下五旗”成员,变成了“上三旗”成员,身份、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髙。紧接着和珅又被任命为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领事卫内大臣、理藩院尚书、户部尚书、四库全书馆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进入“内阁”)等一系列官职。在当时只有大学士同时又是军机大臣的人,才能称为“真宰相”,而和珅在37岁时,就成了“真宰相”。这真可谓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在清朝历史上像和珅这样被破格重用,迅速晋升的官员,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

  关于乾隆帝发现和珅,君臣相遇的传说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如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记载)为:有一次,乾隆皇帝“大驾将出”,仓促中怎么也找不到“黄盖”(皇帝出行时仪仗队使用的一种“伞”),于是乾隆帝十分生气,问道:“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呀?”只见底下的人个个都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对望,一下子都傻了眼。这时只见和珅赶忙跑上前去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帝抬头一看,好一个“仪度俊雅”的美小伙,不由得怒气顿消。于是问道:“是何出身?”和珅答道:“生员。”又问:“你参加过乡试吗?”答曰:“戊子(一说庚子)曾赴举。”又问:“何题?”答曰:“孟公绰一节。”接着乾隆皇帝说:“你能把你做的文章背下来吗?”于是和珅便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来,且声音洪亮,字字清晰。乾隆帝听后,龙颜大悦,说道:“很可以呀,完全能够中举啊!”于是君臣知遇便从此开始,遂派和珅总管仪仗,没过多久又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副都统、尚书……此后官位节节高升,直至大学士、军机大臣。另有一种说法(如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载)与上大同小异:一日,乾隆皇帝“警跸出宫”,在轿中翻阅“边报”,当他看到有一篇文章中提及,一个重要犯人逃脱了,显得有些生气,便顺嘴说出《论语》中“虎兕出于柙”一语。当时扈从的侍卫和羽林军们听后,个个都惊呆了,不知皇帝说的是什么。彼此交头接耳,小声地相互询问。这时只见和珅跑上去对曰:“爷(当时宫内人都称乾隆皇帝为‘老佛爷’或‘老爷子’)谓‘典守不得辞其咎耳’。”乾隆帝听后连连点头,十分高兴,仔细一看,身边站着一个长相清秀的翩翩美青年,便问道:“你读过《论语》吗?”和珅赶忙答道:“奴才读过了。”接着皇上又问起了和珅的出身、家世、年龄等,亦对答如流,头头是道,奏对得十分得体,因此颇得上意。于是“恩礼日隆”,官运亨通。第三种说法(如陈焯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和珅在担任銮仪卫侍卫时,扈从乾隆帝巡幸山东,皇上喜欢乘坐一种“小辇车”,用骡子拉辇车,每行十里更换一次骡子,非常快捷。有一天,和珅跟随在辇车旁边侍奉,皇上看他长相清秀,举止文雅,便问他:“是何出身?”和珅答道:“生员。”皇上又问:“你参加过乡试吗?”和珅对曰:“庚寅曾赴举。”皇上问:“是什么题目?”和珅答:“《论语》中‘孟公绰’一节。”皇上问道:“你现在还能把你所做的文章背下来吗?”答:“能。”于是和珅边走边背,十分流利,“矫捷异常”。皇上听后,连连点头说:“你的文章做得不错呀!完全可以中举啊。”于是君臣知遇由此而起,很快和珅的官位就连连升迁,没有几年他就当上了户部尚书、大学士,以及军机大臣等高官,“凡朝廷大政俱得与闻,朝夕论思,悉得上意”。此外,关于和珅发迹、得宠的原因,还有一些情节离奇,而且荒诞不经的传说,大都不可相信。例如,在《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据说在雍正朝时期,雍正帝有一位长相十分娇艳、漂亮的妃子,非常招人耳目。当时宝亲王(即后来的乾隆帝)已经20岁左右了,情窦初开。有一次他因事入宫,从这个妃子身边走过,看见她正对着镜子梳妆,于是突然用双手将她的双眼捂住,情不自禁地与其嬉戏、挑逗。没想到妃子吓了一跳,她不知其身后是宝亲王,于是顺手用梳子向后击去。一下子正好打在了亲王的脸上,并将其划破出血,于是宝亲王只好悻悻离去。第二天,正赶上是次月“初一”,宝亲王又要入宫给母后请安。当其母后看到儿子的脸上有伤痕时,忙问儿子是怎么搞的,开始儿子不肯透露真情,后来在皇后的一再追问下,只好说出实情。皇后听后,愤怒不止,怀疑该妃子调戏其子,立即令该妃子上吊自尽。当宝亲王知道这个消息后,感到很伤心,对不起这位妃子,想立即找母后申诉是其冤枉了这位妃子,可是又不敢承认是自己的过错,犹豫不决之下,他跑到书房用小手拇指沾点朱砂,迅速来到妃子住处,看到妃子已经气绝,十分悲伤,于是顺手将朱砂点在妃子的脖子上了。并说:“是我害了你,如果你在天有灵的话,等到二十年后,我们一定会再相会的。”说罢便径直返回了寓所。事过多年,当和珅在銮仪卫做侍卫时,有一次乾隆帝驾出,仓促中找不到“黄盖”,于是皇上十分生气,便问:“是谁的过错呀?”和珅便应声答道:“典守不得辞其责。”乾隆帝看到应声者似曾相识,恍惚想到眼前这个人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可是一时又想不起来了,于是脑子里总也忘不了这件事。回到宫中,他左思右想,从幼年想到青壮年的种种事情,终于想起和珅的相貌与当年死去的雍正帝的妃子相貌相似。于是便秘密把和珅召入宫中。令其跪在自己面前,低头看其脖子上果然有一颗红痣,很像自己当年的朱砂指痕,因此默认和珅就是当年那个妃子转世。从此对其“倍加怜惜”,恩遇有加,屡屡提拔他,以至使其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

  在以上列举的有关和珅发迹的事例中,尽管情节各有不同,彼此存在差异,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和珅青年时期曾在乾隆帝身边服侍,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才华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再加上和珅五官端正,文弱可爱,讨人喜欢,同时又由于他口齿伶俐,生性乖巧,善解人意,随机应变,办事机敏,聪颖能干,因此乾隆帝对他十分赏识,格外青睐,破格提拔,一跃成为了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四 邀恩取宠受青睐

  和珅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年26岁)被乾隆皇帝发现、赏识后,便经常跟随在皇上左右。他除了悉心侍奉,笑脸相赔主子外,便仔细观察乾隆帝的饮食起居、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地揣摩其心理与爱好。天长日久便知晓了皇上的脾气与秉性。乾隆帝想做什么,想说什么,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不等皇上开口,他就操办停当了,并且干得干净利索,得心应手。把皇上服侍得舒舒服服,特别称心,于是乾隆帝愈发对他喜爱和信任了。此外,世间也流传着一些传说,那就是说乾隆皇帝与和珅有“同性恋”之嫌,因此和珅才能得到乾隆帝的特殊恩遇。笔者认为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因为自古以来,人们通往仕途的门径,以及升官的阶梯乃是科举与察举,或靠武功过人,才能步入堂奥。但也有一种人是靠长相俊秀,头脑灵活,聪明伶俐,讨人喜欢,从而飞黄腾达爬上高官之位的。例如,汉朝的董贤、南北朝时期的嬖臣和士开,以及清朝的和珅等人皆由相貌出众,脸蛋漂亮,聪明伶俐而得到了恩宠,从而被破格提拔,一步登天,这真可谓飞来的礼遇。

  乾隆皇帝用人,特别是对身边的近臣,更是多方挑剔,不但要求官员机警敏捷、聪慧多谋,办事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惹人喜欢。例如,乾隆朝的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与福长安等人都是“美男子”,故得到了他的格外重用。相传福长安在乾隆晚年受宠信,固然是由于他死心塌地追随和珅,与其结成死党;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年轻漂亮,讨人喜欢。诚如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其著作中所描绘的那样:福长安“英气崭然,一翩翩少年贵胄”。

  相反,在乾隆朝有一些名臣尽管很有本事,才华出众,但因其长相不合皇上心意,则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用。例如,名臣阿桂,文武双全,虽然名列“首辅”,但因个子矮,于是经常被派往外地出差办事。再如,大名鼎鼎的才子纪昀(字晓岚,谥文达),曾在翰林院任职,并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但因其人晚年心宽体胖,又是近视眼,长相不美,虽然其才华横溢,诗文俱佳,满腹经纶,本应重用,可乾隆帝却将其“目为腐儒,不予重用”。正如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在《骨董琐记》卷3《乾隆时侍从之臣》中所言:“于时大臣响用,颇以貌取,文达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帝—笔者注)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

  和珅的发迹与汉朝的嬖臣董贤受宠何其相似。董贤本来是西汉末年的一个小小郎官,又学识平平,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但因其善于胁肩谄笑,溜须拍马,迎合上意,更重要的是年轻漂亮,相貌英俊,故被汉哀帝刘欣看中,从此一跃龙门,连升髙官,飞黄腾达,不可一世。据史书记载,在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的某一天,董贤正在官内大殿下等待皇帝上朝时,偶然被哀帝发现,两人恨相遇太晚。哀帝刘欣“悦其仪貌”,上殿后便立即下诏,马上让董贤单独觐见。董贤诚惶诚恐,连忙上殿与皇上对话,二人此次谈话非常投机,哀帝高兴异常,对董贤的应对十分满意和赏识,于是立即把他从郎官擢升为黄门郎。这便是董贤贵幸的开端。汉哀帝在结识董贤还不到一个月时,由于两人频频接触,总觉得赐给董贤的官位太低,索性又加封他为驸马都尉侍中。常言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贤一家老小皆因他受皇帝宠信、礼遇而沾光,个个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董贤的父亲首得其益,由御史、君中侯征为霸陵令,没有多久,又被提升为光禄大夫;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少府,并赐爵关内侯,后来又迁官卫尉。与此同时,董贤的岳父擢升为将作大匠。他的内弟(俗称“小舅子”)被任命为执金吾。董贤的胞弟也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董贤的胞妹则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昭仪。这样一来,董氏一家亲族布列朝廷的各个领域,其权势甚至超过了当时名声赫赫的傅、丁两家外戚。

  董贤受宠于汉哀帝,两人关系亲密,可以说是终日相伴,形影不离。董贤在汉哀帝宠遇下“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日间赏赐累巨万,贵倾朝廷”。汉哀帝对董贤关怀、体贴备至。他们二人经常同吃同眠,亲密异常。传说有一天午间二人同床共寝,董贤睡梦中头枕到了汉哀帝的衣袖上,可是这时汉哀帝已经睡醒,想要起床,为了不惊醒正在熟睡的董贤,便索性用佩剑割断了衣袖,这就是有名的“断袖而起”的历史故事。汉哀帝为了日日夜夜都能与董贤厮守在一起,便索性下旨让董贤的妻子也搬入皇宫中来居住。一时间董贤所受到的荣宠是当时任何人也赶不上的。这正如丞相王嘉在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时的一份上疏中所言:“驸马都尉董贤亦起官寺上林中,又为贤治大第,开门乡北阙,引王渠灌园池,使者护作,赏赐吏卒,甚至于宗庙。贤母病,长安橱给祠具,道中过者皆饮食。为贤治器,器成,奏御乃行,或物好,特赐其工;自贡献宗庙三官,犹不至此。贤家有宾婚及见亲,诸官并共,赐及苍头奴婢,人十万钱。使者护视,发取市物,百贾震动,道路灌,群臣惶惑。诏书罢苑,而以赐贤二千余顷,均田之制从此隳坏。”汉哀帝对此还嫌不够,竟为董贤的身后之事操起心来,他下谕旨让将作大匠在义陵附近,为年仅二十多岁的董贤大修坟墓。此坟规模宏大,周围墙垣数重,林木葱茏,蔚为壮观,可与帝王陵寝相媲美。此外,汉哀帝还绞尽脑汁为董贤封侯寻找理由,恰好就在此时发生了所谓东平王刘云夫妇“谋反”事件。本来此事是待昭孙宠、息夫躬向汉哀帝告密的,可等到“谋反”被平定,将东平王刘云夫妇处死后,汉哀帝又指使孙宠、息夫躬二人上奏,提出检举东平王“谋反”的首功应归于董贤,并请皇上为董贤封功嘉赏。这样,汉哀帝在接到他们二人奏疏的当天,就急不可耐地立即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可是丞相王嘉对东平王刘云夫妇“谋反”一事表示怀疑,便对董贤、孙宠、息夫躬提出弹劾,追究他们的责任。于是引起了汉哀帝的不满,下令将王嘉下狱致死。于是,在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年仅22岁的董贤又被汉哀帝晋封为大司马将军。就是这样,汉哀帝还嫌他对董贤的恩宠与喜爱不够,后来干脆想把皇位拱手让给董贤。史载,有一次,汉哀帝在皇宫麒麟殿宴请群臣,席间君臣彼此劝酒,气氛十分热闹。酒过三巡,哀帝已略有醉意,突然站起身来,走到董贤面前,笑眯眯地对董贤说:我打算效法古时贤君尧禅位给舜的做法,把皇位让给你,不知爱卿意下如何?在这出其不意的情况下,董贤感到很惊讶,弄得他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非常尴尬。此时,坐在一旁陪宴的侍中王闳(王莽之侄)挺身立起,严肃地对汉哀帝说:天下是高祖皇帝(刘邦)打下来的,并非陛下一人所有。陛下承继大位,就应该传位刘氏子孙,永保汉室祖业亿万年不变。您作为天下至尊,地位显重,岂能随随便便开玩笑呢!汉哀帝面对王闳的严正指责,酒意已有些清醒,知道自己失言,于是便没有再说什么。但他内心里却老大不高兴,讨厌王闳多嘴,感到很不痛快。宴会之后,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没过多久便找茬下诏罢掉了王闳的官。

  董贤在汉哀帝的纵容、包庇和卵翼下,不可一世,为所欲为,十分放纵。平日他可以自由出入宫禁,随意将宫中收藏的稀世珍宝往自己家里拿。以至他家中堆满了珠宝美玉与各种珍奇的器物,有的其精美程度甚至超过了皇家藏品。总之,董贤在汉哀帝当政时期简直变成了个“二皇帝”。

  董贤由一个微末小臣,由于某种偶然的机遇,靠一副漂亮的相貌被汉哀帝看中,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飞黄腾达,连连高升,直至被擢升为执掌朝廷军政大权的司马。无独有偶,在时隔一千七八百年后,和珅亦由一个微末的銮仪卫下属黏竿处的拜唐阿,也同样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靠一副漂亮的脸蛋被清高宗乾隆皇帝看中,在短暂的时间内被迅速擢升为军机大臣、大学士、一等公的高位,亦被人们称为“二皇帝”。

  然而,乾隆皇帝远非汉哀帝可比,和珅的本事也不是董贤所能赶得上的。但和珅与董贤的受宠、发迹,却又是多么惊人的雷同,两者何其相似乃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都是由于其相貌俊秀,善解人意,从而赢得了君主的欢心。这种历史现象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