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魏晋南北朝:引佛道入方术

发表于 2019-3-11 14: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汉末年,道教在方仙道的基础上,兼取并蓄神仙方术、黄老思想、谶纬神学等,经过长期的酝酿发展而形成。古人云:“道家之术,杂而多端。”事实确实如此,方术成为道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道教又对原有的方术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加以理论化,促进了方术的发展。同时,东汉以后,佛教东渐,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等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中的一些西域的法术也随之东来,为道教和方术之士所接受。于是魏晋南北朝的方术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吸取了不少佛道之方术,使方术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得,为唐朝方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道教中的方术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长生成仙,为了达此目的,道士们一辈接一辈的研究、实践着多种多样的修炼精神和形体的方法,这些方法被统称为方术或道术。道教方术名目繁多,来源多端,大多来自方士、巫祝之手,但在道士手上,又有了大大的丰富和发展。如外丹术虽创自于神仙方士,然而其药物选配、设备制作,以及烧炼方法等,几乎全为道士们的创造。其他各种方术的情况大体类此。

  道教方术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来源于神学方术,包括守一、存神、行气、导引、服食、辟谷、外丹、房中等,后起的内丹术也属此类,其目的是企图通过内炼体内精气神、外用药物保养来达到长生成仙;二是来源于古代巫术,包括符箓、禁咒、祈禳、斋醮等,其目的是通过召神劾鬼、祈福禳灾的方法,以达到祛病延年而长生的目的;三是占卜、星象、候气、六壬、命相等预测吉凶的方术。下面对道教方术择要作一些介绍,其中前文已介绍过的如外丹、劾鬼、祈雨、星占等,或后文将作详细叙述者,如符箓、风水、内丹、服食、命相等,此处从略。

  守一:此为道教内炼方术之一。道教认为人身中藏有魂、魄、精、神,魂与魄、神与形相合相依,人才能生存,其中魄依魂而立,形依神而生,要使人命长久,最重要的是用一种方法守住魂、神,使之不离形体,而与形、魂永远相抱而为一,此法即是守一术。守一术渊源很早,《庄子》就已对守一思想做过发挥。后来此术衍变成守超自然的神灵。它认为人之所以生存,并非因为体内有精气神,而是因为有主宰人的生命的身内诸神,如头有头神、腹有五脏神等,和身外诸神驻守着体内,如果身体内外诸神离开了人体,人就要死亡。于是守一说就变成了守身体内外的人体神的守神术,或称存神术,即通过存想(闭目静思)体内外诸神而守住神灵的方法。为了存思身内诸神,人们还把诸人体神画成图像,挂在静室中时时看图思存之,《黄帝外景经》、《黄帝内景经》就是论述此法的专著。此法认为经过修炼,人可以闭目内视,清楚看到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故此法称为内视,或返观、内照等。这其实是一种气功术。存想还包括叩齿、念咒、咽气等辅助手段。道教认为存想可以预知吉凶,去恶获福,长生成仙。

  行气:是一种呼吸吐纳的修炼方法,也称服气、炼气。此术常与导引、按摩等结合进行,与房中、服食并称为道教三大方术。行气术的基本原理是说气有清浊、生死,通过吐故纳新,吐出浊气、死气,吸进清气、生气,达到“内以养身,外以却恶”,“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的目的。在行气中不用口鼻呼吸,就好像胎儿在胎胞中一样的方法,叫做胎息。行气还用于禁咒,即发出神力制服妖魔、野兽等。

  导引:又作道引,是一种以引动肢体为主,并配以呼吸吐纳的修炼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柔软体操。其目导引图的在于“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创始者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家。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种导引姿势,是当时导引术的形象记载。汉末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进行人体活动,也是导引的一种。

  辟谷:这是一种通过服气或服药,不食五谷杂粮、肉蛋蔬菜等日常食物的修炼方术。此术认为食用日常食物虽可以维持生命运动,但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而使身中上火,减少寿命。辟谷术早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

  房中术:又称“男女合气之术”,是神仙家创造的以讲求节欲、养精以及性卫生等的一种方术,道教认为也是长生的手段之一,至少是一种辅助手段。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载有大量房中术内容,表明战国时期此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由于汉朝以后儒学渐居统治地位,到南北朝以后,此术渐渐衰微,但并未断绝。

  斋醮:即祈祷神明以求福禳灾的仪式,凡祈晴祷雨、制止自然灾害、祛病延年、拯救亡灵、求神赐福等都有相应的斋醮仪式。斋的原意是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洁、言行规整,以表示对神的恭敬之意。醮之原意为祭神。斋、醮都被道教吸收用作敬神仪式,但仍有区别,即斋之目的是替亡人或自己向神忏悔罪过,以求拯救。醮以祈福禳灾为主。唐朝以后,二者的界限逐渐打破,难分彼此。

  步罡踏斗:罡、斗均指北斗星。此术是叩拜北斗神的一种方术,可单独施行,也可合于斋醮中。其法是先在平地上布下星图,北向而拜,然后存思闭气诵咒,同时绕斗星而行和依次踏北斗诸星。道教认为此术可以祛病除邪、求寿延福,甚至能飞行成仙。

  遁形变化术:变化术是说通过用药用符以变化形体之术,据《抱朴子》所说,此术能植杖成林,种物即结瓜果可食,能画地成河、撮壤成山、兴云致雨、分形渡水等;能随心变形而成小儿、老翁、鸟兽、草木等,或依木而身化成木、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法叫做移形易貌术;如服大隐符十日,向左转则身体隐去不见,向右转则现形,此即所谓隐身术。后来又有所谓五遁术,即金遁、水遁、木遁、火遁和土遁,是变化术加神行术。如水遁,在必要时,身体一接触水即隐去不见,并即刻速行到要去的地方。当然遁形变化之类方术都是道士、方士胡吹出来的神话而已。

  其他还有占候云气风尘变化以推测吉凶的占云望气术,以干支、八卦、九宫等预测吉凶的奇门遁甲术、六壬术,通过揣摸人的骨骼高低、广狭、长短推断人的命运的揣骨术,用法术化凶压邪、使家宅安吉的镇宅术等等。

  二佛咒道符

  佛教的东渐,道教的成熟,给方术带来了新的养分,开阔了方士的眼界。方士们将佛、道中法咒之术吸取到方术里,给方术以新的变化。

  《广韵》曰:“咒,诅也。”即使用恶毒的诅咒来驱鬼逐邪,祓除不祥,或使用祈请的祝词来实现具体的愿望,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巫术。被称为最古老的民歌《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其实就是一首原始的祝咒之辞,即土、水、草木都归到其应去的地方,害虫不要来伤害庄稼的意思。古人普遍相信,鬼与人一样有着种种禁忌和弱点,如害怕人诅咒即是其弱点之一,故人们可以借神力用咒语制服鬼怪。道教咒诅之法即从此发展而来。

  佛经中的所谓“咒”,是梵文“陀罗尼”的意译。这是一种具有神秘威力的语言,如著名的“陀罗尼文”,又称“六音之咒”,即“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其意为“呜呼莲华上之宝珠”。古人在翻译佛经时,考虑到这种不可理解的梵文音声、音律是神力之根源,故不能用汉语意译,所以用汉字注其音,成为按梵文发音的秘密咒语,称“密咒”,也称“真言”(梵、汉合语“真言陀罗尼”的略言)。因佛咒多插入经文中,故又称经咒。浓缩经典精髓的短咒称作“心咒”。佛教认为如日常持诵咒语,可具有使邪魅魔障不近,度过生命危机,治愈疾病等神秘不测之效验。由于佛咒是梵文的音译,汉人难以理解,平添几分神秘感,所以道士、方士都不约而同地将佛咒引入使用。如道教将咒语与图符结合,构成“符咒”。

  符箓是在书法基础上结合象形文字、九叠文、合成字等并以朱、墨缭绕成文。分言之,符就是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箓即是记天曹官属之名,又有诸符错杂其间的秘文。符可能是由古代桃枝和画虎治鬼之法演变而来。因为“桃”与“逃”同音,故古人产生了鬼见桃枝会恐惧逃跑的神话,巫祝也用桃枝来驱鬼。后来有用上面写有字和图的桃木板来驱鬼,成为最早的符。又因虎凶猛异常,古人就产生了虎食鬼的神话,而画虎于门上,后来也演变成符。符的取名可能与古代兵符有关:兵符可以调兵遣将,巫符当可以调遣天兵天将。道教认为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有着召神驱鬼、镇邪治病的功效,故常与咒语一起被使用,如汉末费长房就是通过符箓指挥鬼神的。《辨惑论》中记载有一则流行于南北朝的咒语:“天道毕,三五成,日月俱。出窈窈,入冥冥,气布道,气通神,气行奸邪鬼贼皆消亡。视我者盲,听我者聋,敢有图谋我者反受其殃,我吉而彼凶。”这一咒语很具道教特色,而与指向明确、语句简洁的巫术咒语不同:从“天道毕”到“气通神”仿佛是道教宇宙图式的一个简要概括,据此图式,既然我占有了生命本源“气”,所以鬼怪们看我、听我说话,或想图谋我,一定会目盲、耳聋和自己倒霉,我吉祥,它遭殃。这种咒语在道教中应用很广,如《太上三洞神咒》卷二“雷霆召役神咒”下就有“三十六雷总辖咒”、“七十二侯都总咒”、“开旗咒”、“用剑咒”、“致雨咒”、“五雷治病咒”等等。

  符咒原为具体的文字,道教初期的符咒乍看似乎很神秘,但还是由几个隶书子字合体而已。到东晋以后,符咒的内容日益复杂琐碎,字体日益艰涩难认,笔画重重叠叠,俗呼作“鬼画符”;而且其形式也日益神秘莫测,有时甚至搞得古怪可笑。如《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中有这样一个招雷除邪咒语:“雷大、雷二、雷三、雷四、雷五,吽吽三檀那呕嘻唯咁哔唎吒,急急召汝名天下知,速至速至,急急如律令。”自“雷大”至“雷五”,指五位雷神,这里连叫五位,表示法力之大;“吽吽三檀那”以下乃是佛教密宗咒语梵音;“急急如律令”来自汉、魏公文格式,汉、魏时官方公文之末常用此语,意为“火速执行,像对待律令一样,不得怠慢”,道教也将此用来给咒语添些威风。当然,道士是不这样解释的,他们认为“律令”是雷神名,善走,咒语末“用之欲其速”。

  方术除吸取佛咒道符为己所用外,还将道教之法器如剑、镜等拿来用作自家法宝。如方士在驱鬼时常将水当法水使用,因为水能除去污垢,并可以柔克刚。镜能反射阳光和照见物影,故古人认为鬼魅在镜前无所逃形,镜也就被用作照鬼避邪的神鉴。印章上的文字常与符箓相似,故也有劾鬼、疗病之威力。至于宝剑,更是神旨和威力的双重象征。据说汉高祖刘邦当年就是手提宝剑斩蛇起兵而得天下的,这宝剑乃是天意之所在,但到西晋惠帝时,此剑变为白龙穿屋飞腾而去,不知所在,于是就天下大乱。而此时隐居的刘曜却得到一把由童子送来的宝剑,剑上铭文说:“神灵服御除众毒。”于是他果然当上了皇帝。这样锋利而又有天意所在的宝剑自然能用于驱鬼降魔,《抱朴子》中记载佩了剑就能使“蛟龙、巨鱼、水神不敢近人”。宝剑成为道士随身携带的两大法宝之一。后世民间骗钱的方术之士,也常用木剑为法器,耍一套劈空斩鬼的把戏。小说中也有不少道士披发仗剑作法的故事,只见他们念念有词,用宝剑向天一指,喝一声“疾”,马上就会乌云蔽日,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飞沙走石……

  三从诸葛亮掐算阴阳说起

  诸葛亮在我国民间传说故事中可算得上是一个半神话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常有诸葛亮掐指一算、料事如神的表现,故被鲁迅评为“多智而近妖”。诸葛亮用于掐算军事行动中的天时、地理及其胜负的方法就是方术中的“六壬课”。六壬课是一种将干支、易数、八卦、阴阳五行结合起来,依据时辰和方位推断未来吉凶的相当简捷的预测术。其法是将“大安”、“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六种判词分布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上、下两节的位置上,先推月、日、时辰,再从判词中寻找相关的提示信息。

  六壬课源出于古老的预测术——六壬术。

  术数家认为五行以水为首,十天干中,壬、癸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舍阴取阳,故名壬。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故名六壬。六壬共有七百二十一课,一般总括为六十四种课体,用刻有干支的天盘、地盘相叠,转动天盘后得出所值的干支和时辰部位,以此判断吉凶。此术汉朝已有记载,至明朝有人撰有《六壬大全》十二卷,成为明、清术士的通用之书。

  与六壬术相近的预测术有奇门遁甲术。术数家以十天干中的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合称“奇门”。十天干中“甲”最尊贵而不显露,“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常隐藏于“六仪”(戊、己、寅、辛、壬、癸)之内。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不独占一宫,视其如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由于奇门遁甲理论系统十分庞大而复杂,涉及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宫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故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及《周易》八卦占卜术。八卦术盛传于民间,而奇门遁甲术基本上传藏于上层人物中,常供军事人员与兵法相配备作为参考,也用于人间各方面活动的预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六壬课同用来卜筮的有“文王课”。传说周文王根据伏羲所画的八卦推演为六爻卦,因卦而起课,故名文王课。后世用铜钱代蓍草,占者以铜钱三枚贴在熏炉上,致敬而祝祷,祝毕掷钱,视三钱落地所呈背、面,一背二面为单,二背一面为拆,三背为重,三面为交,是为一爻。如此六次,即成六爻之卦。六爻之旁附有“子”、“寅”、“辰”、“午”、“申”、“戌”等字,中间六爻是卦,旁边六字是课,以课断吉凶休咎。据唐朝人说,此术即汉朝京房《易》法,到唐、宋年间,又被称作“火珠林法”。后来人们又将此法加以简化,用六枚制钱置于竹筒中,祝祷后摇动竹筒,然后倒出制钱,排列成行,视六枚制钱的背和字的排列次序,以推测吉凶,叫“金钱卜”,又称“金钱课”。或者直接用投掷杯珓来占吉凶,叫做“卜珓”。

  受文王课启发,六朝时期出现了叫做“十二灵棋卜”的卜筮方法。此法用十二枚棋子,一面刻有“上”、“中”、“下”的字样,另一面为镘,随意掷出棋子,便可成卦。然后根据卦象翻检《灵棋经》中的繇辞和注释,即可知吉凶。术数家为神秘其术,伪托此术是汉初神人黄石公传授给张良,后经东方朔流传于世。后世庙宇中求兆占卜的抽签问卜即源出于此。签的种类很多,有的仅注明“上上”、“下下”等字,只告诉求签者吉凶、祸福、可否等;有的上面刻有符号,或写有文字、诗句等,求签者可就此推测祸福,也可翻检签书以对照相应的说明文字,或请卜师分析推敲其内容,参详其吉凶。签上或签书上的文字,一般由阴阳术数者所为,但也有采用前人诗句的。求签方法,是先向神灵焚香叩头,将所占之事告诉神灵,求其赐兆指点迷津,然后混合诸签,任抽其中一签,据以测事。宋、明之后,此术在民间极为流行,就是在今天的不少庙宇中还放有签筒供人抽签之用。

  四宝剑化双龙

  西晋的张华是中国方术史上有名的“箭垛式”的人物,《晋书•张华传》中记有其许多稀奇古怪、甚至荒唐难信的故事,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封建社会正史中的文字。

  《博物志》书影

  张华(232~300),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字茂先,晋初任中书令、侍中、中书监、司空,后被人陷害而遭诛杀。张华以博洽著闻,图纬方伎之书无不详览,著有《博物志》十卷。传说当时国家武库封闭甚密,某天忽然听见库内传出鸡鸣声,张华说:“这一定是蛇化为鸡的缘故。”开门视之,果然发现鸡旁有蛇蜕。又有一天,吴郡(今江苏苏州)的河岸崩塌,人们在土中发现一个石鼓,敲之无声,晋惠帝来问张华,张华答道:“可取产于四川的桐木,刻成鱼形鼓椎,敲之就会发声。”人们如其言而行,鼓声果然响闻数里。有关张华博闻的记载,大体类此。而在张华的诸多传说中,以观察天象而识宝剑之事最为著名。

  西晋初,东吴还未灭亡,在天上斗、牛两星宿之间常有紫气萦绕,据星象学的分野说,斗、牛为地上东吴的分野,因此星占家们认为这表示东吴还很强盛,不能进攻消灭之。对此张华不以为然,力排众意,劝说晋武帝定下灭亡吴国之策。及灭吴以后,斗、牛间的紫气更为明显,证实了张华的怀疑。张华听说雷焕精通星象学,就请到家中悄悄地请教此事,雷焕说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并说其对应之地当在豫章(今湖南长沙)丰城县。于是张华设法任命雷焕为丰城县令,以寻访宝剑。雷焕到丰城,就在县城监狱屋下掘地四丈有余,得一石函,中有两剑,一为龙泉剑,另一为太阿剑。这天夜里,斗、牛间的紫气就消失了。雷焕留下了太阿剑,而将龙泉剑送给张华。张华得剑后宝爱异常,置于坐侧,形影相随。张华死后,此剑就丢失了,不知所在。后来雷焕的儿子携宝剑来到黄河边延平渡,忽然宝剑从腰间所挂的剑匣中跃出,坠入水底,只见水中两条蛟龙各长数丈,身有七彩光,在波涛中翻腾盘旋,须臾而失踪迹,于是双剑俱失。

  分野说竟然能精确对应到某一间房屋,显然出自后人的神话。但从此故事中,也可知当时星象学有着较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司马彪、郭璞、张华、雷焕、张渊、高允、崔浩、晁崇等较为有名的星象学家,和记载当时星象学资料的文献,如《宋书》、《南齐书》、《晋书》的《天文志》和《五行志》,《魏书》的《天象志》和《灵征志》等。

  五郭璞《葬书》

  中国古代有一种观察宅院、墓葬的地理形势、周围环境(特别是山脉、水流等)以测算吉凶休咎的相地方术,叫做堪舆术、风水术、相宅术等。堪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堪”为天道,“舆”为地道。方术家承此说,以天道属阳,故称地上的隆起物为堪;以地道属阴,故称地上的凹陷处为舆,所以称此相地术为堪舆术。据《葬书》言:葬人,是为了让死者凭借土地中的生气与子孙发生感应;这生气遇到风吹则会消散,遇到水阻便会固止。因此方士用相地术将此生气让水界固止而不被风吹散,故名风水术。相宅术是因为风水术主要研究活人的住宅(阳宅)和死人的葬地(阴宅),故以为名。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风水术的萌芽。秦、汉时期,风水理论汲取阴阳、五行、八卦学等,将五行、八卦、干支等与方位、四时、四象等相配,而得到酝酿和发展,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风水方位之书,为魏、晋时期风水体系初步建立准备了条件。三国魏人管辂精通《周易》、星象和占地之法,在前人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相地理论,后人因此假托管氏的名气推出一部集相地术大成的著作《管氏地理指蒙》。到西晋郭璞手里,风水理论初步建立,郭璞因此被后人尊为风水术之鼻祖。

  郭璞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好古文异字,精阴阳卜筮风水之术。东晋重臣王敦欲谋反,命令其属下记室参军郭璞占卜吉凶,郭璞谓其必败,因而为王敦所杀。传说郭璞从郭公受风水之术而成为相地大家。历史上关于他占卜的故事较多,且多具神秘色彩。如郭璞为其母在暨阳选墓地,离河流仅百步,有人说坟墓离水太近,将对家人不利,郭璞却说这河流不久就会变成陆地。果然没过多少时间,河中沙涨成地,使其母亲之墓周围十里以内都成为桑田,而变为风水佳丽之地。民间流传郭璞撰有《葬书》,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的考证,确认《葬书》约为唐、宋人托名所作,但其思想来源于魏、晋时期的阴阳望气理论和地脉理论,故依然成为后世风水学的经典之一。宋、元人为尊其说,而改此书名为《葬经》。

  《葬书》之理论要点有:生气说,认为万物皆生于“气”,有生气,代表着旺盛,这显然受自然哲学观中“气论”思想的影响;并认为只有在有生气的地方,才会形成一种充满生机的葬地环境。生气说是阴阳宅风水理论的精华。藏风得水说,认为“风”和“水”是保护生气的关键因素,所以既要藏风,又要得水。地形藏气说,认为葬地周围的冈垄之势是生气所依附的场所,也是生气所存聚的条件。方位说,认为“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以山体象征的“四灵”代表四方。以具有对称庄重之感的四灵坐镇,成为中国古代风水中的一种固有模式。遗体受隐说,认为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是“情气相感”的,地美则神灵安,神灵安则子孙盛,此说成为人们追求理想墓地的原动力之一。总之,《葬书》首次提出了风水的概念,形成了以阴阳为根本,以生气说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的风水理论。《葬书》成为风水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后世的风水思想多是以生气说为核心展开。

  在此风水理论的带动下,魏晋南北朝兴起了风水热。据《世说新语•术解》记载,宋明帝时,宫中动辄召请风水方士相看方位,连修墙、搬床也要先卜问、察勘一番。宋明帝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的四角钉上铁钉以镇厌之,妄图破其风水。可是改朝换代的原因并不在风水,萧道成最终还是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南齐政权。南齐时,风水术久盛不衰,并深入民间。如衡阳一带山民得病,就归罪于祖坟风水,要挖开祖坟,洗刷尸骨以除祟祸,真是一个怪俗。同时,北朝讲究风水之俗也很盛行。

  六葛洪与《抱朴子》

  葛洪(283~343)是东晋著名道教学家和炼丹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他葛洪出身于江南豪族,十六岁起博览经史百家,以儒学知名。二十岁前从郑隐学道,后因功拜伏波将军,却又弃官寻找异书。后来闻知交趾产丹砂,欲就近采药炼丹,遂求为勾漏(今广西北流)令,为广州刺史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著述,并死于此。葛洪一生著述甚多,最重要的为《抱朴子》内、外篇。外篇专言人事,论时政得失,说治民之法,议任贤举能爱民之术,以儒学为宗。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的仙道方术学说。

  内篇共二十卷,其中《畅玄》论宇宙本体,倡导玄道;《论仙》论证神仙实有;《对俗》论证成仙不是假话;《金丹》述金丹神功妙用及制法;《至理》论形神相离,述服药、行气、禁咒诸法,倡导弃世求仙;《微旨》驳斥不信神仙的浅见,述九丹金液诸法;《塞难》论成仙有命;《释滞》说佐时与轻举求仙可兼修;《道意》论道为宇宙本体,其本无名;《明本》论道本儒末;《仙药》述丹砂、金银、芝玉、草药;《辨问》论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极言》劝人积功学仙;《勤求》劝人求真师,勤修炼;《杂应》述断谷、服药、吞气、隐沦、变化、导引、召神、存思、符箓诸术;《黄白》阐述黄白炼丹术;《登涉》讲述入山远游中的法术;《地真》论述金丹和守真一;《遐览》介绍道经书目;《祛惑》介绍如何识别真假神仙。

  内篇中《畅玄》、《论仙》诸篇以“玄”、“道”或“一”为宇宙本体,阐述道教的宇宙观,反复论证神仙实有,人可成仙。《遐览篇》著录各种道书神符达二百六十种,《对俗》等篇也记载了多种。这些道书大多已经亡佚,赖此可略窥魏、晋以前典籍梗概。《论仙》、《释滞》等篇讲胎息、导引诸法,对后世内丹术的兴起有着重要的作用。《金丹》、《仙药》、《黄白》诸篇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提到不少炼丹药物,详细纪录了炼制金丹的方法,集东晋以前炼丹术之大成。“金丹”一词即最早出现于此。葛洪还说,神丹又分九等,服用不同等级的丹药有着不同的效果:一转金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金丹,服之二年得仙。丹药质量越高,服之得仙越快。至五转金丹,服之百日得仙;九转金丹,服之三日得仙,并可白日升天。此说对隋、唐炼丹家们的影响甚大。《至理》等篇还阐述了医理,提倡崇尚良医,强身保健,反对巫祝迷信,并记载了一些锻炼方法。

  葛洪在《抱朴子》中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将道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为后世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认为欲成地仙,须行三百件善事;成天仙,须行一千二百件善事;善事虽多,若做有一恶事,则尽失前之善行。不仅如此,对犯大恶者,还要夺寿三百日,犯小恶者也各有惩罚。由此使求长生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其次,葛洪又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服食、炼丹诸术,特别是对医药学、炼丹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我国的医药学和古化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七“大和尚”佛图澄

  十六国时期,羯族人石勒与其侄石虎建立了后赵政权,穷兵黩武,刑罚苛暴,民不聊生。石勒屯兵葛陂时,专行杀戮,佛教僧人遇害者众多。可石勒叔侄却又十分信用一名来自西域的和尚,对他言听计从,佛图澄这和尚就是天竺(今印度)人佛图澄。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佛之风极盛,西域僧人在把佛学传入东土的同时,还把域外的幻术咒法也带到了中国。佛图澄就是其中著名的术僧,《晋书•艺术传》也记载了他许多施法的神奇事迹。佛图澄于西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自称有一百多岁,能服气自养,积日不食。佛图澄擅长幻术,据说他腹旁有一孔,以棉絮塞之,当夜晚读书时,则拔出棉絮,即有光从孔中射出,照亮一室。后来石勒部下将他介绍给石勒时,他耍了一套小魔术,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间,钵中生出青色莲花,光彩照人,由此博得了石勒的宠信。

  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赵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护城河的水源在城西北五里,有一天,水源突然枯竭,石勒让佛图澄设法补救。佛图澄说:“今当命令龙去取水。”就率弟子数人来到水源旁,烧香念咒数百言,连续三日,水终于慢慢地流了出来,水中还有一条仅长五寸许的小龙在游动,不久,流水大至,水满护城河。石虎为皇帝时,天下大旱,石虎令其太子到釜阳河口祈雨,久而不降,于是就让佛图澄去,立即就有两条白龙降于祈祷之所,当天,千里范围内普降大雨。

  佛图澄精于卜筮,具有预知事情发展的本领。有一次,佛图澄随石勒行军作战,夜晚按兵而宿,佛图澄忽对石勒说“须臾敌至”,不一会儿,敌军果然如其言而至。敌方因后赵军有备,不胜而退。佛图澄曾派遣一名弟子去西域买香,有一天佛图澄忽曰“买香弟子在某处被劫垂死”,即刻烧香祝愿,遥加救护。此弟子回来后说,某天在某处被贼打劫,眼看就要被杀,忽闻有奇异香气传来,贼人自相惊恐而逃,他才得平安。

  佛图澄又能听铃声以言吉凶,很是灵验。某天,鲜卑人段末波率大军进攻石勒,石勒害怕,前来问计,佛图澄说:“昨天寺庙悬铃鸣响,云明日早饭时,当擒段末波。”果然段末波被后赵伏兵所擒。不久,前赵皇帝刘曜前来进攻洛阳,石勒将遣兵救援,众臣以为不可。石勒问佛图澄,佛图澄答道:“相轮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族语也,秀支意为军队,替戾冈为出之意,仆谷指刘曜,劬秃当是捉的意思。此语是说军出捉得刘曜也。”又令一个小孩洁斋七日,取麻油合胭脂调和在自己的手掌中,粲然有光辉,举手让这小孩观看,小孩说光辉之中“有很多军马,并见到一个长大白皙的人,双手被红绳子绑着”。佛图澄说“这人就是刘曜”。石勒听后甚为高兴,遂亲自率兵赴洛阳,而生擒了刘曜。佛图澄让小孩看手掌中图像以知未来之事的占卜术,就是后世流行甚广的圆光术。此术除用手掌外,还有用白纸的,施术者烧香念咒,焚符召神,然后让小孩看白纸,据说小孩能看到纸上突现一面大圆镜,镜中人物风景清清楚楚,现出未来之象。但民间的圆光术一般不用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而是用来“再现”往事,常被用于侦破失窃案。传说圆光术卜出的图像,只有孩童能看到,大概是此术的奥秘在于心灵感应,而孩童易受心灵感应之故。

  佛图澄还精于占梦术、星占术、厌禳术等,甚至还能起死回生。石勒爱子病死,佛图澄用法术将他救活。此事说明佛图澄还精于医术。

  石虎继帝位后,对佛图澄更是倾心奉事,朝会时,亲自引佛图澄登殿入座,太子大臣两旁搀护,并尊之为“大和尚”;又使官员每天承问起居,皇子以下五日一朝拜,尊贵无与伦比。百姓也因佛图澄的缘故而多信佛,竞相出家为僧,营造寺院,佛教风行于后赵境内。

  佛图澄等西域僧人将域外咒法方术带入中土,并广为传布,丰富了中国的原有方术,为其开辟了一片新领域。这些咒法方术不久即为中国方士所汲取,成为其法宝灵术之一,促进了中国古代方术的发展。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