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客家人生礼俗

发表于 2019-3-11 14: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古朴有趣的婚礼

  今日客家青年男女,大都在共同劳动、学习、娱乐以至对唱山歌中,相识相爱,互订终身。当然,有不少人也是通过亲戚、朋友、同事的介绍,再经过自由恋爱而结成眷属的,于是便有了“看女子”的习俗。

  客家婚礼

  “看女子”又叫“相姑娘”。在介绍人引导下,小伙子约上几位为他当“参谋”的兄弟、朋友,带着酒、肉和其他礼品来到女方家里“相亲”。这时,姑娘依礼出来招待相亲者,向他们敬茶献烟,并回答他们的各种询问。过一会儿,女方便称要去厨房烧火做饭,款待大家,实为探询男方的意见:倘若小伙子坚持不吃饭而要告辞回去,那是未相中姑娘;要是小伙子满口答应,这便是喜欢姑娘了。

  男家相亲之后,女方亦有“探人家”的规矩。这是女方父母(多为母亲出面)选个吉日,邀上介绍人和亲友到男家去,见见未来的女婿和公婆及兄弟姐妹,看看男家的村场、屋舍和邻里,察访家境的贫富,打柴、挑水、洗衣的远近,以及出门赴墟便当与否……他们周详地考察一切,唯恐将来女儿婚后吃苦受累。同样,他们若匆匆告辞,那是告吹了。若应邀留下吃饭,便是同意这门亲事了。

  此后,你来我往,互送礼物。在梅县一些地方还要送一对“兔子”。“兔子”实际上是将猪肚洗净,装入米糠,再饰以眼睛、耳朵而成。女家收下“雄兔”,回给男家“雌兔”,以借“兔子”与“吐子”的谐音,祝愿未来媳妇生儿育女。当双方情意愈深,双方便商量着婚娶的日期。于是,两家便开始准备聘礼和嫁妆了。妆奁因时代和家境而不同。但传统的两双木屐、鞋、雨靴和毛巾、镜子及梳妆品,外衣、内衣、毛衣、大衣和衣箱,皆不可或缺。而作为现代家庭象征的缝纫机、自行车或摩托车、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等,也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的嫁妆行列。按照惯例,嫁妆多由男家筹办,并最迟在结婚的前一天送至女方家。

  迎娶的前一天,男方还要用礼担,装上酒和鸡、猪肉、鱼、肉丸等食物,由媒人挑到女方家去,用它敬祀祖宗,向先人“报告”嫁女的消息后,当晚便用它置办酒席,招待族中长辈和亲友,这叫“轿下酒”。

  结婚这天,新郎或亲往女家迎娶,或在家门前迎候。新娘出门,讲究颇多。旧时,新娘要在祖宗祠堂向列祖叩拜辞行后,方可罩上红缎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米筛,胸前垂挂一个说是能照妖的圆镜,怀抱着驱邪纳福的古籍《大学》或《论语》上轿。如今新娘出阁不坐花轿,代之以小汽车、旅行车或拖拉机了。但新娘出门依然要怀抱一本农历通书,手擎一把雨伞。据说,通书有驱邪逐祟的神力。

  这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叔公头”或“福命”老妪,还得用茶水和黄酒淋洒新娘的雨伞,并边洒边祝福道:“茶香酒香,子孙满堂,百年和合,五世其昌。”说到闺女出阁用的桐油纸伞,寓意丰富:“纸”与“子”谐音,是祝福早生贵子;伞的繁体字“傘”,在大“人”的下面,有四个小的“人”字,是希冀“多子多福”;而伞中间的竹伞把,笔直、中空,是希望新娘为人要正直、虚心;而张开雨伞的圆形,则象征婚后家庭团圆,生活美满。

  在媒人的引导下,送嫁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拖青”的,接着是吹吹打打的鼓乐队,以及高擎新灯笼以喻新婚添丁的。四位手擎雨伞的伴娘则始终不离新娘的左右。还有同行道贺的亲友以及新娘的弟弟妹妹——俗谓“老妹送阿姊,渐渐喜”。但新娘的姑姑却不可送嫁,因“姑”与“孤”谐音,以避新妇不能生养而成孤老之嫌。

  送嫁队伍中,“拖青”最具客家特色。负责“拖青”的是家庭、身世良好的小伙子。他肩扛一根连根带枝叶和尾梢的新竹,竹头上还用红线挂着一大块猪肉。随着他一路前行,竹子、猪肉不住地上下颤动,尾梢的竹叶则沙沙拖地,以示为迎娶新娘开路,清道驱邪。原来,客家人将四季常青、节节高升的竹子,视为吉祥物。而竹根又能生长竹笋,以喻新娘将生子传孙,人口繁衍。同时,连根带梢的新竹,寄寓这门亲事将有头有尾,百年和合。至于那一块猪肉,据说旧时南方山区虎豹出没,万一途中猛兽袭击时,急将猪肉扔过去,野兽便叼着猪肉走了,即可逢凶化吉。有些地方“拖青”,或用连根带尾的油茶树,或用杉树、榕树枝,皆蕴含祝福新人吉祥之意。

  传统习俗认为,“新娘大三天”,送嫁队伍途中若遇见行人、官轿乃至皇帝出巡,他们都要依俗避让花轿。但途经桥梁、水井、寺庙时,走在前面的媒人要上前献上一束香烛和黄表纸,礼拜一番,向桥神、井神和寺庙神明祈安。如若迎娶途中遇到别地的送嫁队伍,为避免相互冲克,两位新娘要相互交换手绢,或者互相交换“拖青”的树枝,既可避免冲克,又互祝多子多孙,这叫“换青”。倘族中同一天中有两家迎娶新妇,俗谓先入门者可早生贵子、家运昌盛。于是,他们不免为此而运用各种谋略,以求抢先入门拜堂。

  新娘一行,在鞭炮、鼓乐声中来到了婆家门前,新娘要在伴娘搀扶下跨跳门前的火堆。当新人双双进入祠堂拜堂时,千万不可脚踩大门门槛,以免不吉。有的地方,新娘入门前还要将事先包在手绢里的花生、糖果、莲子、钱币等,撒于门口,让围上来瞧新娘的孩子们去抢拾。于是,拾得物品的孩子都会欢呼“花生!”“莲子!”既给新娘入门带来欢乐,又得了“连生贵子”等吉兆。如今一些旧俗已改掉了。但新人在祠堂拜天地、叩拜祖宗和长辈时,有些地方却只有公公一人端坐正堂接受礼拜,而婆婆和新郎的兄嫂及弟弟妹妹却避入菜园。原来,这是借“园”与“缘”的谐音,希望这一来便能与新妇结下缘分,和睦相处。

  拜堂之后,新娘由新郎牵入洞房。洞房里,案桌红烛高照,桌上、茶几摆放一盘盘红枣、莲子、鸡蛋、糖果,寄寓着对新人连生贵子、生活甜蜜的祝福。有趣的是,福建长汀城里人,却对柚子情有独钟。他们不仅在洞房安置婚床时,女方要送来柚子和木炭,借“柚子”与“有子”、“炭子”与“探子”的谐音,祝福早生贵子,而且,在迎娶之日也要把贴有喜字的四个柚子放在婚床上。而长汀乡下则把一个装满大米的米斗放在洞房里,斗上还放有尺子、剪刀、秤杆、算盘等,以祈愿新人婚后精于经营,善于谋算,丰衣足食。

  有趣的是,广东梅县、蕉岭一些地方常在婚床上放一只精巧小竹篮,篮里搁了一束用红纸包卷的小草。这是新娘特地从娘家带来的,当天下午种于婆家的菜园里,以示从此扎根安家,长命富贵,于是人称“长命草”。有些新娘还从娘家带来一枝柏树枝,亦于当日扔到婆家屋顶,以借其谐音,祝福“百子千孙”。

  晚上依俗是闹洞房。不过,客家人多在上厅堂闹房。族中兄弟子叔、亲戚朋友聚集一堂,让新郎新娘给宾客敬烟敬茶,说说恋爱经过,唱歌、跳舞……闹洞房时,年长者大多稳重、含蓄,他们无非说些祝福话语,而那些青壮汉子和好事者则不拘礼节,往往出些新点子来戏谑新娘,比方让新郎抱着新娘去咬红花或红包,两人合吃一粒糖果,甚至还有让新人用筷子将盆里的泥鳅夹起来,等等。不过,只要不出格,新娘新郎都会羞羞答答地听从众人的摆布,从而给洞房带来一阵阵欢笑声。客家人认为,新婚闹洞房,越闹越吉祥。的确,热闹而文明的闹房,既让新郎新娘丢掉羞涩之情,和谐地开始新的家庭生活,又增进了新人与大家的情谊。晚上就寝前,婆婆照例要到洞房来,把摆于案桌的鸡蛋剥给新郎新娘吃。她边剥边祝福道:“鸡卵圆圆,养子中状元……”

  一对从娘家带来的公鸡、母鸡,用红绳子拴连着腿,放于婚床下面。这对“子婆鸡”(台湾客家人称“带路鸡”)是新婚夫妇凤鸾鸣和、传宗接代的象征。第二天清晨,公鸡在床下啼叫,新郎听后问道:“床底下怎么有鸡叫呢?”新娘答道:“天亮了,公鸡啼明,母鸡生蛋了。”新郎下床一看,果真下了个鸡蛋,不禁大喜:“生了,生了,这是好兆头,我们也会生的。”对此人称“圆房催生”。

  第三天是“回门”。早上,新郎新娘带着鸡蛋、糕点和其他礼物回娘家去。旧时,有的地方回门还有送猪头的规矩。这是新娘初夜验贞之后,不但男家光彩,宗族体面,还要在回门时送上一个猪头,以此向“娘家”报告新娘的贞洁。为此,一见新姑爷和闺女抬着猪头回来,娘家人这才放心了。

  如今,新婚验贞陋习早已革除,新婚夫妻双双回门,也愈加隆重、欢乐:娘家置办丰盛筵宴招待,并让新姑爷坐上首席,而娘家长辈和老人只能作陪;岳母要亲手煮一碗酒酿鸡蛋给女婿独享;娘家亲友皆热情向新姑爷敬酒,必让他酒醉饭饱……回门让新婚夫妻愈益亲密,也使两亲家更为亲谊。不过,依照惯例,他俩吃过午饭便得返回婆家。行前,娘家要让他们带些蒸熟的红圆粄回去,分送给亲家,并要把红红绿绿的棉线和带子,挂在扁担两头,以祝他们“带子而归”。

  二客家产育礼俗

  祈望家庭繁衍,生生不息,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旦媳妇怀孕,全家乃至整个家族都喜滋滋的,故而俗称“有喜”。客家地区对孕妇的禁忌甚多。首先,怀孕期间不要干重活(如今还严禁参与喷洒农药);不要跑跑跳跳;不要拈针动线,缝缝补补;不要踮脚伸手够高处的东西;不要搬动房间里的睡床和大家具;不在房间里乱钉钉子、砸东西……凡此种种,迷信的说法是免得动了胎气,触犯胎神,实则都是为了保护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以免发生流产、早产或胎儿畸形等事故。此外,孕妇不要去看耍猴戏、木偶戏,以免惊吓了胎儿;不要参加丧葬活动,不可看棺材,以免孕妇因心情悲痛而影响胎儿发育。

  孕期要增加营养,以保证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但民间习俗也为孕妇规定了一些戒口:不吃姜,以免将来婴儿长出姜似的第六只分叉手指;不吃田螺,免得将来孩子像田螺爬行流涎般爱流鼻涕;不吃蛇肉,免得孩子皮肤落下蛇皮似的皱纹;不吃羊肉,免受羊肉的热毒,孩子将来爱烂嘴唇;不吃甲鱼,免得分娩时像甲鱼似的伸头缩头,使婴儿娩出后又缩回去……凡此种种,多属借某生物的特性引申出来的饮食禁忌,实为古代感应巫术的遗俗。不过,像忌吃姜、羊肉一类的热性食物,免得胎儿上火,积下热毒,那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女儿怀孕九个月时,母亲依俗要来探望。据说,母亲问讯过后,便会如期顺利生产,因而俗称“催生”。此时,母亲还会嘱咐女儿:要是过了预产期还未生产,应把自己的衣箱打开一会儿,便会顺利生子。不消说,这也是感应巫术遗下的旧俗。

  客家人忌讳直呼“生孩子”,而雅称“轻身”。从前,农家孕妇大多请来接生婆,在自己家里分娩。对于胞衣(婴儿胎盘),照例应由祖母拿出去,在自家祖居地范围内找个僻静之地悄悄埋掉——埋藏地点则是绝对保密的。因而,许多海外客家华侨把自己出生的故乡,称为“胞衣迹”,而将回国省亲称为“回胞衣地”。

  旧时多在家里分娩,接生婆的技术和卫生条件都很差,倘遇难产或感染了破伤风菌,难免会有产妇死亡、婴儿夭折的不幸。为此,民间以为是妖怪作祟,便有了产房的种种禁忌:产房门上要悬挂一本老通书(皇历),门两边要插桃树枝,窗户上要挂旧渔网,借以驱邪逐祟,把锁走婴儿的“锁子鬼”赶走。同时,一见亲友前来探望,立刻在大门外点燃火堆,让烟火熏掉他们身上的邪气。如今多在城镇医院分娩,产妇、婴儿平安、健康,这些旧时产房忌俗也淡忘了。

  “坐月子”期间,家人一般都要用雄鸡煮酒给产妇吃。这是将姜干下锅用油炒香,再将雄鸡切块,入锅与姜干一同煸炒,加水煮烂,最后放入黄酒、红糖煮开起锅。它营养丰富,又有热性,最能滋补身子和排除淤血,在整个坐月子期间,产妇皆用它佐餐。

  产妇最忌受凉中风,以免落下日后难以治愈的酸痛症。于是,洗脸、刷牙要用温开水,碗筷等食具则要用开水烫洗消毒。客家人素有洗澡的习惯,但产妇洗澡,要用枫树根或山苍子树根入锅同熬至沸,待开水放温后沐浴。据说,用这两种树根煮水沐浴,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的功能。万一产妇不慎受凉中风,从前民间常用某些土方偏方祛风:或将孵出小鸡之后的蛋壳洗净焙干,研为粉末,用黄酒冲服;或将晒干的鸽子粪,用黄酒冲服。此外,还可将用开水煮过的头发或生姜片摩擦酸疼之处,据说也能收到祛除风寒之效。

  三隆重热闹的满月酒

  待生子满月时,依照传统习俗,家人要举办丰盛的满月酒,搓糯米汤丸,宰鸡买肉,招待亲友——从产妇的父母、兄弟、姐妹,到邻里、好友,凡接到通知者,皆带着各种礼物前来祝贺。其中,外婆依例要置办孩子衣服、鞋袜、帽子、斗篷、背带、被子以及孩子佩戴的项圈、“长命富贵”锁等吉祥饰物。

  这天婆婆抱着婴儿出来让亲友看看,接受众人诸如“长命百岁”、“长大能中状元”等祝福。随后便由婴儿的哥哥或姐姐用背带背着,并使劲地关门、开门,故意发出巨大的响声。同时还要把孩子背到大门外,让众人连声大呼:“老鹰抓小鸡啦!”据说有了这些“考验”,孩子才会愿意让别人背,并且不怕惊吓了。

  四命名习俗

  满月还是给孩子“命名”的日子。说到命名,当孩子生下第三天,在接生婆给婴儿洗去身上胎垢的“洗三朝”时,孩子的祖父或父亲,便会请占卜先生来推算孩子的生辰八字,并推测其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缺哪一行,在命名时便用该字或带有该偏旁的字给补足。比方缺火者,便起名炳炎、煌生,缺金、缺水者则称金水,等等。同时,命名还切忌把五行中相冲相克的字用作名字。如金克木、土克水等等,命中缺金的,起名可用金或带金字偏旁的字,而不能用木或带木字偏旁的字。不过,“洗三”或满月给孩子起的乳名,常常起卑贱之名,称呼阿牛、阿狗,意为像牛、狗那样不会闹病,容易养大。

  有些迷信的老媪还会带上香烛供品来到寺庙,在祭告神明之后,便把孩子“卖”给神明,并请和尚起一个与神明有关的名字。例如,卖给观音娘娘的,便叫“观保”,卖给关帝的,便称“关佑”。还有叫“天养”的,表示已为天神所收养,定能健康成长。

  待孩子长大或上了学,再直呼乳名,未免欠雅。于是,由祖父或父亲,或请族中长辈、学校先生,再给孩子起家名、学名。一般来说,氏族若已排定“世辈名”,则按其辈名,“对号入座”排上一字,只须另起一字即可。当然,也有未排出“世辈名”,或不按“世辈名”命名,而另起名字的。不论单名、双名,也不论是男孩女娃,长辈无不在命名中寄托自己的厚爱和期望,挑选那些吉祥美好、响亮顺口的名字。

  五奇异的二次拾骨葬习俗

  到客家地区旅行的外地人,常被建于山腰的一座座形状奇特的坟地所吸引。的确,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和墓地建造皆很有特点,这里主要介绍奇异的“二次拾骨葬”习俗。

  (一)隆重的葬礼

  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传统。他们对丧葬礼仪习俗尤为重视。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尚健,晚辈便要为之准备其死后穿的寿衣和棺材。老人看着或红或黑的油漆棺材,材头材尾写着福、寿大字,为自己过世之后有了长眠的卧具而欣慰。他们一高兴,愈发精神健旺,身板硬朗了。

  不过,生老病死终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男性长辈病危弥留之际,儿孙要依俗将他抬至上厅堂,放在临时支搭起来的木床上,铺席置枕,悬挂蚊帐,床前点灯,亲人轮流日夜守护伺候。男人在祖堂断气,方是“寿终正寝”。而女人则要在其卧室辞世,这是“寿纳内寝”。

  待老人咽气去世(客家人俗称“过身”),遗属立即下跪痛哭,并依俗举行隆重的治丧仪式和葬礼。他们中的长媳要拿一个水壶或水盆、大碗,一路哭泣着去河溪打水。途中如有桥神或其他神庙,则要避开绕行,以免冲犯。她先在河边插上未点燃的香烛纸钱,再丢几个钱币到河里,以示向河神买水。舀水时,要顺流舀水,而且不论舀得多少,均不可重舀,同去时还不能哭泣。此俗名为“买水”。“买水”回来,亲属要趁着尸身还热软,赶快象征性地给逝者抹洗脸部和身体,换上男七件、女五件的寿衣,穿上寿鞋寿袜,戴上帽子。同时,亲属们还在族人帮助下设置灵堂,并派人四出报丧——他们只站在其亲友家的大门口,向亲友报丧。家属则在灵堂席地而坐,日夜守灵。

  亲友闻讯立即前来吊唁。孝家门外悬挂一面铜锣,司锣者一见唁客前来便敲锣报信。孝子孝孙闻讯即到门口跪迎,痛哭,并与唁客同入灵堂吊唁。

  按照客家习俗,孝家要请人选择吉日良辰,举行隆重的“成服”礼:在祭告亡灵和祖宗、天地之后,孝子孝孙等遗属和亲友依序穿上孝服。随后分别进行“小殓”(将死者装棺而未加钉密封)、“大殓”(将棺材加钉封死),抬棺出屋,并在门口和门坪上停棺,僧尼诵经,绕棺唱悼亡歌等,这叫“出柩”。最后,在吹鼓手的哀乐声和飘飘扬扬的铭旌、挽幛中,送葬队伍出殡送葬。8—16位本族壮汉抬着灵柩,送到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埋葬。因客家人多住山区,死者皆葬于山上,于是俗称安葬死者为“还山”。

  (二)奇异的拾骨再葬

  奇怪的是客家人第一次埋葬逝者,既不起坟,也不竖墓碑,而是过三年五年或者更长时间后,再举行隆重的改葬仪式。这就是民俗学家所称的“二次拾骨葬”。

  所谓“拾骨葬”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遗属择定改葬的风水宝地后,便于农历八月初一(福建有的地区是“大寒”前后)请来安葬师傅,在焚香祭祀后便掘墓开棺,并在油纸雨伞的遮盖下,一一捡拾遗骨,并用山茶油拭擦干净。此谓把长眠地下的先人“牵起来”。随后,他们将遗骨按人体的结构自下而上,屈肢叠放装入俗称“金盎(àng)”的缸状陶瓮里。这叫“捡金”。最后,他们将写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圆盖,反扣在金盎上,便用砖块、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墓地——客家人称之为“做地”。

  客家墓地,大多依山势斜坡而筑,后高前低,左右形状宛若罗圈形的靠背椅,好似让逝者安坐在向阳背风的安乐椅上,甚为安详稳当。

  客家墓地的构筑,还酷似客家民居围龙屋:碑后面安葬了“金盎”的穹隆形墓珠,是围龙屋的“上厅堂”后面与“化胎”之间的“龙穴”所在;碑侧左右插香燃烛的蜡庵,似围龙屋的左右“横屋”;碑前摆放供品的祭台,有如围龙屋前面的“禾坪”;坟前挖筑的半圆形墓塘,宛若围龙屋前的池塘;而墓后筑造的半圆形地坟头,正像围龙屋背后的“后龙山”,是象征承接“龙脉”之处。由此可见,客家人继承着“人死灵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观念,并因此而为长眠地下的先人,设计了酷似其生前居住的围龙屋状的阴宅墓地。

  关于客家人二次拾骨葬的由来,这与客家人本为中原居民,后因躲避战乱而不断南迁分不开。他们不论迁往何处,必由男子用陶罐装上祖先遗骨同行,待定居后再择地另行安葬,以免远徙他方,无法返回故里祭坟。

  其实,二次拾骨葬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战国时期的《列子》及《隋书》等史籍,都记载了古代荆楚一些地区的二次拾骨葬习俗。晚近,东北地区鄂温克、达斡尔、赫哲族的一些猎人及萨满死后,常用桦树皮或苇席包裹遗体,放置在木架或树杈上。待三年两年后尸体腐烂了,再拾骨装棺埋葬。广西壮族,广东、广西瑶族,云南苗族,福建、浙江畲族,以及上海郊区崇明岛的一些居民,也有与客家人相似的二次拾骨葬习俗。

  至于用陶罐、陶瓮为葬具埋葬死者,其历史就更为久远了。考古发掘资料表明,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已用陶瓮来埋葬未成年死者。本为中原居民的客家人,或许一直传承着年前的古老葬俗呢。

  (三)传统风水意识及丧葬改革

  客家人行二次葬时,还十分看重是否能为祖宗坟墓觅得风水宝地,并认为这对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关系甚大。所谓风水宝地,要义有三:一是要有“龙势”,即山岭的脉络要发脉雄壮,奔腾有势,落颈俊秀灵活,结基丰实、宽敞。据说龙势主人丁兴旺。二是要有“局”,即与墓地的对景要有罗列各峰,弯环回托,其形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应为墓地所利用。据称,局主功名。三是要有水,即墓地前面有对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冲墓地,而是水口回环的腰带水。水主财路。为此,从前有人行二次葬时,已将先人遗骨装入“金盎”了,却因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间岩穴或田头地坎,以待日后安葬。这种暂时寄存的“金盎”,俗称“寄岩子”。

  对客家人的二次葬,早先的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已有批评之词。今天安居乐业的客家人,不再迁徙流离了。为此,摒除旧俗,推行火化等殡葬改革便益显重要。如今,在广东梅州市各县已先后建起火葬场和殡仪馆,推行火葬。有些村民委员会和老年人,自动组织起“老人会”、“红白理事会”,倡议丧事从简,自觉革除拾骨二次葬等陈规旧俗。今天,家乡许多村落,已在村旁风景秀美的山坡上,建起宗族纪念堂,预设了一层层骨灰阁,以便安放日后去世族人的骨灰盒。此举既节约人力物力,保护山林,又方便祭祀和管理,很受村民欢迎。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