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宋太祖之死“烛影斧声”疑案

发表于 2019-3-3 09: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社会自夏禹传位于其子启起,即开始了帝王之家子承父业、世代为君的历史传统。“社稷永存,福绵子孙”成为历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条,很少发生有子嗣而将帝位拱手传与他人的事情。但这样的事情却发生在宋太祖身上,原因为何呢?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初为后周武将,他随周世宗柴荣东征西战,功绩极大,受到了将士们的广泛拥护。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北征燕云时,染上重病,在退军后不久便去世了。临死前,他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升赵匡胤为点前都点检。显德七年(960)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在其弟赵匡义(后为避讳,改为赵光义)和几位将军的支持下,披上龙袍,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他建国号宋,改元建隆,史称宋太祖。宋太祖有4个儿子,但他继位之后却一直没有选立太子。这是为什么呢?据说,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当时宋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宋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廷美,廷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宋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这件事被称为“金匮之盟”。后来,宋太祖说赵光义“龙行虎步,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不管他说的时候是否违心,他的确没有立任何一个儿子为太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赵光义作为宋太祖的弟弟,长期以来,跟着宋太祖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与赵普合谋,将黄袍加在太祖身上。可是,赵光义所做的这些真的全部是为哥哥吗?当太祖临终前决定继承人的时候,野心很大的赵光义会怎么想呢?史学家们分析当时的情况可能是宋太祖不愿从母愿立弟,但是也没有果断立子。这就为后来“烛影斧声”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烛影斧声的故事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50岁的赵匡胤大病不起,十月二十日晚,他突然去世。按照前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皇帝之位应该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可是,事实并非如此,登上皇位的是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在赵匡胤驾崩的那天夜里,只有赵光义一个人在场。那么,太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传位给赵光义的呢?关于赵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语焉不详,这又是为什么呢?南宋孝宗朝的史官李焘在所编录的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记录了太祖驾崩的情况,但是说法十分简单模煳,后人根本无法看明白。野史倒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然而说法不一,不经推敲。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神秘的名字,叫“烛影斧声”。

  宋代有个叫文莹的僧人,写了一本《湘山野录》,其中提到了赵匡胤之死。太祖在得病之后,请来一个方士为他算命,方士告诉他他气数已尽。感慨之余,太祖召赵光义入宫安排后事。赵光义到了之后,太祖命宦官和宫女离开,自己与赵光义对饮。他们在烛光下一直喝到深夜,喝完之后,赵匡胤拿玉斧往雪地上砍,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宫里传出太祖驾崩的消息。赵光义受遗诏,在太祖灵前继位,称宋太宗。

  宋末元初的徐大焯在《烬余录》中对“烛影斧声”的故事又进行了深入演绎。书中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晚上,当赵匡胤在病中昏睡时,赵光义起身调戏花蕊夫人,没想到惊醒了赵匡胤。赵匡胤用玉斧砍他,但已经没有力气,只砍到了地上。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当夜四鼓时分,太祖已经驾崩。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但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赵光义,于是自作主张,找来了赵光义。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想起“金匮之盟”的事来,突然醒悟,便哭着对赵光义说:“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以上的这几段记述不仅都存有疑点,而且前后也矛盾。那么,烛影斧声疑案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宋太宗是受命于兄,还是真的弑兄夺位,并掩盖了真相呢?

  宋太宗在掩饰吗

  宋太祖时期的《起居注》里并没有提到烛影斧声事件,甚至连记载太祖驾崩时的情况也模模煳煳。这里是否暗含着史官对于记载这段事有所犹豫?从周代开始,史官记录皇帝日常言行,并辑录在《起居注》里。同时也规定,皇帝不能看《起居注》。宋太祖在世时,经常与赵光义在朝议上发生争辩,他怕有些内容泄露出去会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所以议事常常回避史官。因此史官也就不能记录到什么实际的内容。

  太宗继位后,恢复了正常的起居注制度,可是,他却命令参知政事记下的时政记和起居注院所编著的起居注必须先送到自己这里审阅。如此一来,在记录太宗与大臣的对话时,凡是不利于太宗的,史官都必须回避或进行粉饰,以免惹来杀身之祸。自从太宗破了这个规矩之后,宋朝历代皇帝修撰的起居注都要先拿给皇帝看,再送交史馆。这就导致了无法全部如实记录皇帝的言行,而使宋朝的史籍有许多疑点。尽管宋太宗依靠权势来治史,使得宋朝正史对太祖之死记载得不多且多有隐讳,但是,在当时辽国的《辽史》中却可以看到有关宋太宗篡位的记载。

  除了对史籍进行管制以外,宋太宗也在政治上施展伎俩,以巩固自己乃至自己支脉的皇位。按照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光义死后应由其弟廷美继位。然而,他的心意真的如此吗?史料记载,当太宗向赵普询问传位于廷美之事时,赵普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经失误了,陛下今日还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吗?”可见,赵普非常清楚太宗的心意,他的这句话也受到了太宗的赏识。

  于是,太宗很快便施展伎俩逼死了弟弟廷美,以及太祖的儿子德昭、德芳,为皇位在自家传续扫除了后患。他为了防止前朝大臣重提往事,命他们去修《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等书。他还对范质、王溥等朝廷重臣进行威逼利诱,让他们听命于己。没有了旧臣的辅佐,宋太宗就通过科举考试来大量地选拔官吏。他常常不厌其烦地亲自阅卷,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先后选士达数万人之多。为了巩固兵权,同时将朝野内外的注意力转移到边防上去,宋太宗发动了两次对辽的战争。从此,他的帝位得到了实质性的巩固,没有人敢擅言太宗的不是,也就更没有人对烛影斧声的原委敢多言半句了。

  尽管事态在一步步地朝着宋太宗的计划发展,但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第一个出来反对他的,就是他最喜爱的儿子——楚王赵元佐。赵元佐希望父皇遵守“金匮之盟”,将来把皇位传给叔父廷美,以免陷君父于不义。可是,太宗不听,通过卢多逊交通秦王案,贬秦王廷美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并命人严加监管。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死在房州,年仅38岁。赵元佐一气之下假装发疯,来表明自己不做皇帝的决心。通过赵元佐的这件事,是不是也在暗示着当年太宗有所过失呢?无论怎样,宋太宗最后还是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真宗赵恒,真宗传位于仁宗赵祯,后来,由于赵祯无子,又经几次传位,帝位就又传回到了太祖的七世孙,即宋孝宗赵。

  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上台,二者之间有太多的巧合和离奇,史学家只能根据已有的记载进行推理,但是尚无确凿史料推翻以前观点。赵光义登基至今仍是个谜,以后也很难说清楚。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