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穷兵黩武今如此——东晋的没落

发表于 2019-2-27 15: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304年11月,李雄自称成都王。一年后,自称皇帝,国号大成。

  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李寿病死,其子李势继位。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恒温灭李。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三月,桓温伐前秦。

  公元356年7月,桓温开始第二次北伐。

  公元361年(穆帝升平五年)6月,东晋穆帝病死。成帝长子琅琊王司马丕为帝,是为东晋哀帝。

  公元371年年底桓温废掉司马奕,立元帝少子、会稽王司马昱为简文帝

  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六月,简文帝死。

  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

  西晋元康年间(291-299),关中乱起,略阳一带数万百姓流亡入汉中。世为氐酋的李特、李庠、李流兄弟被推戴为流民首领。后来,李流病死,李雄被部众拥立为益州牧、大将军。公元304年年底,李雄率军攻占成都,击走罗尚。

  人要是真活到不要脸的地步,怎么也能活下来。公元304年11月,李雄自称成都王。又隔了一年多,李雄自称皇帝,国号大成,辖地包括今天四川、陕西西南部、云南和贵州北部,大概相当于三国时的蜀汉范围,是十六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地方割据政权。

  李雄此人本性宽厚,简刑约法,与民休息。死前,李雄虽有儿子十多个,却选择战死沙场的哥哥李荡之子李班为皇太子。李班仁厚酷似其伯父李雄,但李雄的儿子却不是什么善茬。一天,刚继位没几个月的新皇帝李班夜间正在灵堂哭殡,即被李雄之子李越、李期暗杀于室内。

  杀掉李班后,李越虽年长,但是庶出,便推兄弟李期为帝。李期为人残暴好杀,滥杀贤良,任用奸佞,连兄弟子侄不顺己者都一概毒杀。当时,镇守梁州的李骧(李骧是李特之弟)之子汉王李寿惶恐之余,趁成都不备,拥大军忽然袭城,一举杀掉李越等人,并把李期废为邛都县公。悔叹之余,李期在囚所上吊自杀。

  昏君被废,后继的李寿更不是什么好东西,正所谓“一蟹不如一蟹”。篡位之后,李寿遍杀李雄子孙,并纵兵奸淫李雄一支的妇女殆尽。同时,他一反李氏前期几个“皇帝”不与晋朝为敌的做法,和北方的大暴君石虎通好,准备联兵伐晋。李寿称帝后改国号为汉,后人便称这一盘踞蜀地的氐族李氏政权为“成汉”。

  李寿派往后赵的使臣回来“汇报工作”,讲述石虎宫殿壮丽,美女盈宫,刑法严峻,这一下子把李寿羡慕得不行,立时仿效,大修宫室,广选宫女,动辄诛杀臣下立威,搞得蜀地人民苦不堪言,被赋税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荒淫六年后,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李寿病死,其子李势继位。

  李势“身长七尺九寸,腰带十围,善于俯仰,时人异之”。此人当太子时很能装模作样假谦恭,称帝后即原形毕露,先逼杀了自己的亲弟弟李广,又杀掉直谏善政的大臣马当和解思明。不久,宗室李奕起兵,蜀人多拥护相随,但事败垂成,李奕逞一夫之勇,攻成都城时一马当先,被守兵乱箭射死。

  李奕被平灭,成汉的统治却已经濒临危境。境内危机四伏,乱成一锅粥。加之李势天性猜忌,诛残大臣,滥加刑狱,致使人怀危惧,上下离心。此时正是成汉分崩离析的前夕,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大英雄桓温准备先拿割据蜀地的成汉伪政权来练练手:我不打你,你就不知道我文武双全。

  桓温伐蜀决心几经起伏,最终在谋士袁乔的劝说下下定决心。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底,桓温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司马无忌等人,提兵伐蜀,“拜表即行”,未等朝廷明诏可否,桓温就已经踏上征程。谋士袁乔能文能武,亲率两千人为先锋。

  文武朝臣对此次兴兵皆抱悲观态度。唯独桓温的老友、大名士刘惔断定此行必能成功。朝臣们疑问。刘惔说:“我是根据过往与桓温赌博的经验得出此论。桓温,是个赌博大玩家,没有百分百的胜算他决不轻掷。由此观之,蜀地必为其所得!”停顿片刻,刘惔又说:“但恐怕桓温克蜀之后,终必会专制朝廷啊。”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三月,桓温的晋军忽然出现在蜀地的青衣县。天天酒肉美女的李势闻报惊骇异常,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惶急之下,他派叔父李福、堂兄李权以及前将军昝坚等人大集兵马,自岷江以北向青衣方向急行军,欲图阻御晋军。

  桓温下令晋军全军而进,丢掉所有的军用炊具等多余后勤装备,只带三天的干粮,全速前进,直扑成都。此命一下,晋军知道首将已经表示了“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横下一条心,都准备作殊死之战。途中,桓温与成汉宗室镇南将军李权大军相遇,三战三胜,另一位镇军将军李位都很乖巧,径直向桓温投降。

  困守愁城的李势无法,只得悉众出战。有个“皇帝”在身后面,成汉军队的士气还真忽然上来了一下子。两军初接,晋军前锋进攻部队遇到汉军死命抵拒,初战不利,东晋的参军龚护被杀。成汉军得势汹汹,喊杀阵阵,数只利箭也射向位于中军的桓温马前。

  一路上没遇过劲敌的晋军眼看成汉军队大瞪眼珠子,抡着大刀片子死命向前,顿起惧意,乱哄哄往反方向倒退。千钧一发之际,又是历史的偶然性在关键时刻显示出“无常”的黑色幽默——晋军鼓手本应鸣金退兵,估计这几个人吓蒙了,反倒咚咚地把进军牛皮大鼓连连猛敲。

  士兵们在战场上、训练场上都已经养成条件反射,闻鼓则进,闻金则退。听见大鼓声声,晋军个个扭头又往前冲。身为前锋的袁乔书生执剑,下马督战,指挥已经内心生怯的晋兵拼死进攻。成汉兵也就是一鼓作气,看见晋兵比自己还不要命,抵挡一阵,又都掉头回逃,桓温大胜,乘势直驱至成都城下。

  李势至此知道自己的“大汉”已经灰飞烟灭,呆坐殿上,不知所为。越想越怕,他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趁夜逃出东门。逃都逃了,李势又觉不妥,没法逃出生天,就又转回头派人送降表给桓温。降表文笔不错,肯定出自哪位文士之手,词意哀怜,废话不多,言简意赅。

  桓温见降书写得这么让人高兴,又见李势自己在军门前“舆梓面缚”,倍觉有面子,大喜受降。成汉小朝廷,到此经六世,共四十六年。李势父子贪淫残暴,竟也全得善终。李氏“皇族”十多人由于是“投案自首”,李势还得封归义侯,好酒、好肉、大房子,直至开平五年(361)才病终于家。

  刚过而立之年,想如今一般哥们儿还绞尽脑汁为个副处长、副科长位子拼命挤的岁数,人家桓温已经立下平灭一国的不世之勋。他举贤旌善,随才授官,待蜀境全定之后,“振旅还江陵”。东晋朝廷上下大喜过望,进位桓温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桓)温即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后赵大魔头石虎病死,境内大乱。桓温一听说,立刻屯军安陆,准备北上收复中原。东晋朝廷内部,当然不愿桓温再立功逞能。褚太后的父亲、大名士、征北大将军褚裒也想效仿桓温,拜表即行,欲趁后赵大乱去捡大便宜却大败,画虎不成反类犬。褚裒当大名士可以,打仗却完全是个外行。

  当时的中国北方四分五裂,眼见中原鼎沸,志大才疏的殷浩在司马昱支持下,很想一显身手,博他个青史流芳,兴冲冲提兵北伐。可是出发时飞跨上战马,殷浩就摔了个大马趴,军中上下皆以为是不吉之兆。军心还怎么能振奋呢?

  殷浩手下兵将虽多,但他自己缺乏统领的才能。加之其猜忌狭隘的本性,逼反了本来降晋的羌酋姚襄,使得这只盟军掉头来攻晋军,殷浩手下多员大将被杀,士卒亡叛,器械军储也多为姚襄所获。至此,大言北伐,折腾了近四年,损兵折将,殷浩灰溜溜不知如何下台。

  一直憋气的桓温趁机让老大将殷浩废为庶人。不久,桓温念起童稚之谊,想推举他重新入朝,并派人告知。殷浩高兴得几近失态,回信时唯恐书信中哪个字哪个词写得不达意、得罪桓温,最终送到桓温手上的竟是一封空函,气得桓温大骂“不识抬举”,把殷浩“永远禁锢不用”。一代大名士,郁郁死于乡下。

  殷浩一废,“内外大权一归(桓)温矣”。于是,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三月,桓温自统四万军出江陵,水军舰队也同时自襄阳入均口,开始了他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的目标是351年在关中称天王的氐族苻健。苻健建国大秦,史称前秦。天天打仗,也不顾百姓死活。

  桓温出师顺利。前秦主苻健大惊,忙遣太子苻苌等人率五万军士在峣柳(今陕西蓝田附近)结营,以迎战桓温。苻健的儿子苻生骁勇异常。桓温不为所惧,亲自于军前督阵,终于大败秦军。不久,桓温之弟桓冲又在白鹿原大败前秦丞相苻洪。势如破竹之际,桓温率晋军连战连捷。

  假若桓大英雄马不停蹄,一鼓作气,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会一举击灭前秦苻氏,收复中原。但不知为何,善出奇兵的桓温忽然持重起来,屯兵观望,总想等长安城内有人接应,可兵不血刃地克复坚城。因此各种史书均认为桓温当时伐秦的初衷是想以功名彰显朝廷,树立己威,并非想真的恢复中原。

  桓温仗着关中即将麦熟,军粮无忧,满不在乎,不料前秦派人四处芟麦,坚壁清野,使得晋军立时产生了断粮乏食之忧。喘息已定,前秦各军也纷纷**。十月,桓温回军襄阳。此次北伐,大胜中败,收获不大。对恒温来说,不过是: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游山玩水而已。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元月,姚襄占据许昌后,得陇望蜀,又想攻占洛阳,洛阳当时是人家晋朝叛将周成的地盘,双方激战,一时胶着。公元356年7月,东晋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进讨姚襄,这就是桓大将军的第二次北伐。桓大将军意气风发,乘船率水陆大军,直奔中原而来。

  夏日晴朗,桓温与众位僚属随员登上大船顶楼,北望中原,叹息道:“江山这么美好,却被无用之人破坏成这个样子。”可见,对于王衍等人的清谈误国,桓温深恶痛绝。经过金城,又见自己青年时代亲手栽植的柳树已茁壮长成,桓温触景生情,泪流满面。看来英雄也有满腔柔肠。

  姚襄守在伊水边与晋军开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双方开打,桓冲等晋将勇猛冲锋,杀得姚襄大败。由于姚襄为人“勇而爱民”,屡战屡败之际,许昌、洛阳附近的人民扶老携幼,仍旧一路跟随。听说姚襄伤重身死的传闻,桓温营中刚刚被“解救”的百姓竟然“无不望北而泣”,可见这姚小伙确有不凡的人格魅力。

  打不过,只好跑,姚襄一直往平阳方向跑(今山西临汾)。不久,姚襄心不死,又想谋图关中,与前秦争霸。当时的前秦主苻生派堂兄弟苻黄眉、苻坚等人与之激战于三原(今陕西三原县),双方大战一场,姚襄也命苦,又打不过别人,被秦兵擒杀,时年二十七岁。其弟姚苌率余众降前秦。

  东晋改封劳苦功高的桓温为南郡公,并封其子桓济为临贺县公。桓氏一族的兄弟子侄也都拜官封爵。穆帝升平五年(361)五月,桓温又派弟弟桓豁带兵打败了前燕大将慕容尘。六月,十九岁的东晋穆帝病死。由于穆帝死后无嗣,朝臣拥立成帝长子琅琊王司马丕为帝,是为东晋哀帝。

  哀帝兴宁元年(363),前燕军队又进攻洛阳,桓温派兵数千赴援,并上书朝廷,建议迁都洛阳。桓温迁都之议,确是想以“虚声威朝廷”。南迁江东的东晋官吏大大小小早已在江南安家立业,如果北迁洛阳,丢掉几十年辛苦积攒下来的家业不说,洛阳地处前线,保不准哪天又失守,身家性命也会一朝玩完。

  人总是一种不满足的动物,军政大权在握的桓大将军渐有代晋的“非分”之想。只是他总想以军功树威,一直思忖着要北上再打个大胜仗,回江东后再心安理得地夺取司马家皇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战场上风云突变,胜负决于瞬息之间,不是想打胜仗就能打胜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海西公太和三年(368),东晋把桓温的地位抬高到了顶点,位在诸侯王之上。第二年五月,桓温亲率大军,进行他的第三次北伐。七月,桓温行至金乡,由于天旱水绝,水路不通,他使属下将军毛虎生派人在钜野凿河道三百里,引汶水与清水交汇,大小军船相继,连绵数百里。这倒也好,顺路兴修了水利。

  桓温战星照耀,一打就胜,湖陆一战(今山东鱼台),擒燕将慕容忠;黄墟一战(今河南开封以东),大败燕将慕容厉两万劲骑;林渚一战(今河南新郑),又败燕将傅颜。不久,燕国高平太守举郡投降晋军。八月,桓温屯军于武阳(今山东莘县),由于当地人起事接应,桓温很快抵至枋头(今河南浚县)。

  此时,前秦已是苻坚代苻生坐了一把手的位子,他召集王猛等众大臣商议对策。苻坚对王猛言听计从,派军二万前去支援前燕。桓温逡巡观望,耽误了大好时机,晋将袁真又没能如期打通石门(汴口),此条水路也断绝。延至十月,燕将李邽又率兵切断桓温陆路粮道。至此,整个战事开始向燕军一方倾斜。

  接连下来,时运陡转,桓温竟然连败,军粮也接济不上了,听闻前秦援军又要赶到,无奈之下,这英雄也只好当了一回狗熊,下令从陆路急行军撤退。沿途也不敢喝河水,怕燕军下毒,只好每次都派兵士凿井取饮。又累又饿只有一大肚子水饱的晋兵仓皇回逃,日夜兼行七百里,狼狈到了极点。

  燕国吴王慕容垂是个老狐狸,他老谋深算,不慌不忙,亲率八千精骑悄悄跟着晋军后面,一路尾随。跟了几天,感觉晋兵已力乏,慕容垂忙下令出击。晋军惶急之下,起先还挣扎抵抗,不久,先前回到襄邑东涧的燕国范阳王慕容德四千伏兵也忽然而起,两路大军夹击,晋军哪还能抵挡,一下子被杀了三万多人。

  十一月,桓温吃了大亏,只好收集散余兵士,躲在山阳。此次北伐,常胜将军桓温完全失败。祸不单行,桓温之妻南康公主不久也病逝。桓温郁闷至极,同时他差遣百姓大筑广陵城,由于常年打仗,又加上瘟疫流行,困苦百姓死了近半,一时间远近都抱怨他。

  桓温大败后诿过于人,上表朝廷说是因为袁真没有打开石门水路,才使晋军丧失了水上退路,要朝廷治其罪。袁真当然不服,认为桓温诬陷自己,也上疏“表(桓)温罪状”。晋廷不置可否。桓温虽败,军政大权仍齐集手中,故而晋廷根本不敢表态。袁真一怒之下,踞寿春城向前燕投降。

  桓温也足够执着,又费了近一年时间,才于东晋海西公太和六年(371)重新收复寿春,当时袁真已病死,桓温就杀掉了袁真的儿子袁瑾及其主要谋士朱辅等人。本来他是想北伐得胜后,即返江东受九锡,然后取晋以代。不料大败而回,九锡谈不上,篡晋的步骤也不得不放慢下来。思来想去,也只有走废掉皇帝司马奕这一步棋。

  此位皇帝即位未久,一直把桓温供在头上,行政之权也多在会稽王司马昱等大臣之手,无甚过错。要说有错,也就错在他坐在皇帝的位子上,还太软弱。公元371年年底,桓温亲自率兵还于建康,派人给禇太后捎话,要废掉司马奕,立元帝少子、会稽王司马昱为帝。

  桓温把已经以皇太后名义写好的诏书底稿送呈褚氏。在中国古代,废立皇帝是天大的事情,桓温权力再大,也要走太后这道“手序”。送呈诏草之前,桓温还怕褚太后有异议。看见诏书被褚太后签字批准,桓温大喜。公元371年阴历十五乙酉,桓温宣示太后的废立之诏。以会稽王司马昱继承皇统,是为简文帝。

  好人缘的皇帝司马奕已成昨日黄花,很快被送到吴县严加看管,咸安二年(372)年底,有人诈称有太后密诏,奉迎司马奕起事还宫复位。司马奕起先还蠢蠢欲动,幸亏一直跟随他的保姆劝谏,他没敢轻举妄动。这样,这位废帝还算命好,又活了十五年才病死,时年四十五。在这样的乱世皇帝群里,也算是难得了。

  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开锣了,就要唱到底。桓温废掉司马奕后,又奏称简文帝的哥哥武陵王司马晞与其子和袁真通谋,欲行不轨,把他踢到远远的地方。此外,桓温又恨殷、庾两家人在朝中势大,迫使宗室新蔡王司马晃“自首”,牵告殷浩之子殷涓及庾亮之弟庾翼的三个儿子庾蕴、庾冰、庾倩等人谋反,并族诛了涉案诸人。

  殷浩年轻时候与桓温齐名。成年后两人争权,殷浩失败,于乡下郁郁病死。桓温派人吊祭,殷涓不答,就因为此事得罪了桓温。其实庾氏一族与桓氏父辈有老交情,庾翼又曾在关键时刻向晋明帝举荐过桓温,杀掉庾氏一家数支人户,老英雄未免做事有些过绝了。

  新被桓温抬上位的简文帝司马昱,是东晋元帝的小儿子。此人是个貌美儒雅的玄言大家。如此之人,虽神识恬畅,却无济世勇略。简文帝没什么福分,当皇帝才一年多,就病入膏肓。弥留之际,诏书如下:“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王导)故事。”嘱托完毕,简文帝于当日病逝,时年五十三。

  桓温一直想当然认为简文帝临死会把皇位主动禅让给他,即使不然,也会以周公之礼居摄朝政。结果,读毕简文帝遗诏,桓温的发现梦想都成空,太子已经嗣位,桓温认定是王坦之、谢安从中作梗,深恨二人。孝武帝宁康元年(373)三月,桓温提军入朝建康。都城盛传桓温入京要诛王、谢两族,并移晋鼎,取而代之。

  幸好谢安等人镇定、从容,在外有强臣、内有幼主的危乱局面下,使晋室得以保存。在建康停留了十四天,命苦的桓温老病又犯,只好回了老巢。临死前,桓温不停派人示意朝廷加九锡给他,很想临死前过一把皇帝瘾。因为大臣劝阻,加桓温九锡的诏命被一拖再拖,直到桓大将军病死。东晋以霍光之礼葬之,追赠丞相。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