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李治与武周——他和媚娘不得不说的事儿 唐朝后宫轶事

发表于 2019-2-27 15: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朝后宫女人开放的私生活,日夜轮流与皇帝淫欢。俗话说,后宫粉黛三千,而实际上,历代后宫宫女的人数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隋书》中载,隋炀帝时,宫女人数竟有十万之众。唐朝初建,国力贫乏,为了安抚人心、节省开支,唐高祖李渊曾下诏放出部分宫女,任由其嫁人,一次性放出宫女三千多人。到了唐太宗朝,后宫的宫女,仍有数万之多。唐玄宗时,宫女的数量曾达六万之众。唐代其他时期的宫女数量最少也在万人以上。
   360截图-417062265.jpg

  宫女的人数如此庞大,她们在后宫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根据品级的不同,各级宫妃享受的待遇也不同。第一等的夫人是除皇后之外最高等级的人,相当于宰相级别的人,服侍她们的人包括数目庞大的随侍女官,宫女,针黹妇,杂役等等,加上负责后宫炊事用度的宫女,比一个宰相府的人还要多。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是宫女们不能胜任的,于是就出现了由太监们充当劳力的如下机构:

  掖庭局:主要负责掌握后宫簿籍;奚宫局:负责管理后宫的疾病以及死亡;内仆局:这个机构比较有趣,主要负责后宫的照明系统,当时的照明用具是蜡烛,所以他们就负责管蜡;宫闱局:这个是最忙的部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处,事无巨细,全要操心,包括有掌扇、给使等等职务;内宫局:类似于今天的财务部门,负责仓库及出纳。

  除了这五大局外,为了把这些美女们养得白白胖胖的,皇宫里还设置了内侍省,共有内侍(长官)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及寺人二人。他们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负责培训、考核宦官,保证向后妃们提供一流的服务。

  太监宫女们伺候后妃,后妃则伺候皇帝。她们的伺候时间集中在晚上,为了体现人人有份,又兼顾尊卑有别,皇帝每月的夜生活安排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安排的:每个月的前十五天,月亮越来越圆,而后十五天则渐渐变缺,所以呢,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御妻一直轮到最高的皇后,而十六到月底前则反过来由地位高的轮到低的。

  其中,皇后的福气最好,可以在十五、十六独占皇帝两天。而数量最多的八十一个御妻只能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的这九天里,每九个人共同伺候皇帝一夜。可怜的皇帝们白天忙政务,晚上忙御妇,一夜九人,而且要连续九天,那种痛苦是常人很难体会的。

  不过这也正体现了唐朝的人性化,试想在清朝,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翻牌子,如果他看不上的女人,一辈子都等不到见面的一天。有清一代,不知道多少女子在皇宫里守了一辈子活寡。而唐朝的轮岗侍寝制则取消了皇帝的选择权,使每一个女子都有机会得到温存,不管皇帝本人愿不愿意。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也这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长期培育,所以武则天成就帝业才变得相对容易。

      李治与武周——他和媚娘不得不说的事儿

      公元628年,李治出生;

  公元643年,李治被李世民立为太子;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正式登基,成为唐高宗;

  公元650年,李治改元为永徽;

  公元651年,武则天被李治召回皇宫,次年被封为二品昭仪;

  公元653年,李治平定内乱,正式掌握国家政权;

  公元655年,武则天被李治封为皇后;

  公元675年,李治患病,下诏由皇后武则天摄政;

  公元676年12月,武则天正式摄政,改元凤仪;

  公元683年,李治去世,武则天全面控制朝政;

  公元683~690年,武则天垂帘听政,在唐中宗、唐睿宗幕后操纵朝政;

  公元690年,武则天废除唐睿宗,自己称帝,该唐朝为周;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传位于唐中宗李显,同年12月武则天病逝。

  相比兄弟齐王谋反,儿子李承乾的谋反更让李世民大吃一惊。打小时候起,太子就腿有残疾,但太子很乖巧听话,比较惹人怜爱,搞不好是纥干承基诬陷他。于是,李世民召来众元老严查太子谋反一事是否属实,但调查的结果让他彻底伤了心。

  长孙无忌等元老,对太子李承乾是否有意谋反一事进行了分析,最后的结论是太子确实有谋反的意图。太子谋反,让人想不通啊,李世民决定亲自审问李承乾。父子二人在监牢中相见,让人不由地感慨,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儿子造父亲的反呢?

  李承乾面对父亲,羞愧难当,痛哭流涕:“您是我父亲,我怎么会对您下手。只是弟弟李泰一直眼馋我太子的位子,不停地攻击我。您也知道我双腿残疾多有不便,一旦被废了太子,李泰肯定会想办法杀了我。我之所以拉拢大臣,就是为了多团结一些力量,增加自己能安全存活的砝码,父亲您能体察到吧。”

  在历代,太子一般从皇帝的儿子们中选出,但问题的关键是儿子有很多个,太子的位置只有一个,所以围绕这个坐位权,往往导致皇子们兄弟相残,甚至刀剑相见。李世民就是经由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才成为新任太子,最后继承皇位的。

  李承乾自知谋反是重罪,想继续做太子是无望了,可能是当时太激动,脑子进水想拉李泰一起背黑锅:“侯君集、李元昌等,看透了我的心思,我一时迷了心窍,才企图谋反。我也知道已经犯下大错,求父亲原谅的话就不说了。但是父亲一定要提防李泰,他是个小人,决不能把太子的位子给他。”

  李世民看到李承乾承认意图谋反,正在气头上,你李承乾就事论事,坦白谋反的前前后后就好,现在还想拉弟弟李泰下水,不由得更加愤怒。还好李世民听取大臣的意见,李承乾只是意图谋反,尚未实施,何况又是自己的亲儿子,还是饶他一命吧。最终,李承乾免死罪,被贬为平头百姓。

  听到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被李世民废黜,那些撺掇太子谋反的,如侯君集、李元昌之流,被砍了头。这下太子党算是遭受重创。在李世民面前,李泰表现得越发乖巧,越发让李世民欢心,李世民居然口头答应立李泰为太子。但立太子这件事,口头说不算,还要听取下众大臣的意见。

  李承乾被废,但还有两个人选,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李世民立魏王李泰为太子的提议,遭很多大臣的反对。有些大臣觉着李泰心机太重,比较残暴,担心李泰登基必然会翻以前的老账,借此大开杀戒。而幸存的太子党本着对死敌就要抗争到底的态度,也不认同李泰。李世民想既然现在大臣们不同意,那就缓缓吧。

  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同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的儿子,为什么李泰比较招李世民喜欢呢?因为李泰十分善于在李世民面前表现自己,印象分较高。李治属于老实人那种,虽然为人仁厚但缺乏霸气,所以不怎么招李世民喜爱。

  李泰觉着自己在父亲面前很吃得开,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李治。李治性格老实,为人仁厚,这种人一般好欺负。李泰找到李治,并不是聊家常增进兄弟间感情,而是借前太子谋反一事,对李治进行栽赃。因为李治和李承乾的朋友李元昌关系很好,你李治肯定知道他谋反的事情却没有禀报。

  事关前太子李承乾谋反这件事,李世民的态度是很明确的,无论是谁,只要有牵连就铁定要受到处理。现在李泰把这脏水泼到了李治身上,李治是一老实人,受到了不小的惊吓,搞得天天忧心忡忡的。有天恰好被李世民看到,李世民出于关心就问候了一下。李治就把李泰诬陷自己的事情向父亲说明,顺便表了下自己的忠心。

  李治把李泰的话原封不动地叙述了一遍,李世民就明白了李泰的用意,这是在恐吓和威胁李治不要在太子一事上和他相争。之前李泰曾和自己打包票说如果继承皇位的话,会再把皇位传与李治,李世民认为李泰看重兄弟感情,识大体,没想到竟在背后搞这些小动作。

  李泰暗地里恐吓李治这事本来是小事,但在李世民看来,却是个警示的信号,对李泰的印象分也大打折扣。短短时间,为了争抢自己的皇位,死了一个弟弟、一个儿子,废了一个儿子,另外两个儿子眼见又要拼个你死我活。李世民的心情很复杂,也很痛心。

  不能让李泰和李治兄弟再手足相残了,立太子一事要尽快敲定。李世民在两仪殿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朝廷重臣,这几位是自己最信得过的,希望能协助自己做个明智的决定,确定太子的人选。人选一旦确定,把无关的皇子们封到离长安远些的地方,兄弟相残的事情也就可以避免了。

  李世民向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朝廷重臣给出了立太子的备选人员名单:李泰、李治。

  李世民征求少数重臣的意见,最后决定立李治为太子。下面要做的,就是再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选出合适的人选。于是李世民召集百官,询问大家的意见如何。其实李世民找长孙无忌等人的事情,百官多有耳闻,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答案:“晋王仁孝,天下皆知。立晋王。”

  在李世民再立太子这件事上,百官怎么会有这么一致的选择呢?晋王李治当时不过十五六岁,在百官中肯定没有这么大的威望,众人都选择他,不过是揣摩李世民的心意,不想做出头鸟而已。皇子间,威信高于晋王的并非没有,但皇后亲生的皇子,有能力角逐太子之位的,还剩两位。如今皇帝倾向李治,那就选他。

  大臣们内心是怎么想的,李世民肯定不知道。但众人推选李治,给出的理由是“晋王仁孝,非他莫属”,还是比较讨李世民欢心的。李治老实,为人仁厚,应该不会对自己的亲兄弟下毒手。刚好此时魏王李泰前来打探消息,李世民就乘机将他拿下,暂时禁闭,免得心有愤恨受刺激走极端。

  李世民最终确定立李治为太子,是因为李治仁厚,能避免皇子间兄弟反目,互相仇杀。李治当时年龄还小,那可以发展的空间就会很大,李世民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李治坐上了太子宝座,可以说是因为李承乾、李泰相争,他坐等得利。但问题是李治做太子的时候年龄太小,性格又老实,跟少年的李世民相差很远。但有一位皇子,文兼武备,很有李世民年少时的样子,获得李世民的多次夸奖,他就是排行第三的吴王李恪。看不惯李治的老实人样子,李世民又动了换太子的心思。

  李世民选择了李治做太子,就希望他可以继承自己的长处和事业,可以让自己的成就得以发扬光大得以延续。但李治还是个孩子,又太老实,虽然自己多次教诲,就是看不到有什么成效。而且边界也不太平,突厥人偶尔还会来抢个劫什么的,老实人做皇帝,打仗行不行?到时候会不会被敌人欺负呢?

  在李世民的众多皇子中,李承乾是老大,老二很早就夭折了,吴王李恪是老三。后来李承乾被废,李恪自然成了众皇子中的大哥。为什么李世民再立太子的时候没提他呢?原因很简单,李恪是妃子所生,不是嫡子,还轮不到他。而李治是皇后所生,舅舅长孙无忌又是李世民眼中的重臣,出身和环境决定了这一切。

  李治被教导多日,还是看不到自己的摸样,李世民慢慢失去了耐心。经过多日的思考后,他叫来了长孙无忌,准备换立和自己相像的李恪为太子。

  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都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孙无忌是他们的舅舅。自己的亲外甥被立为太子,做舅舅的肯定也会跟着沾光。现在的太子李治,是三个外甥中最后一个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为了自己,为了姐姐长孙皇后,一定要保护李治顺利地继承皇位。只有这样,自己的辛苦才不会白费,付出的才确定能有收获。

  领导有事去征求下属意见,一定要选择与此事没有利益关系的,不然,他的利益和给出的意见有关系,立场会变,给出的意见肯定不会公正。而李世民就换立太子的事情去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就犯了这么一个错误。在亲外甥李治和外人李恪之间,长孙无忌给出的意见肯定是倾向于李治的,除非他大脑进水。

  李世民准备换立李恪做太子,长孙无忌听到这个消息很吃惊,李治才坐上太子的位子多久啊,又没有听说李治意图谋反什么的,怎么会突然要废掉呢?长孙无忌明白李世民觉着李治太老实,没什么潜力。

  李治被百官推选为太子,理由就是仁厚二字。

  李恪最大的短处,就是他的身世。李恪的生母,是李世民的妃子杨氏。而妃子杨氏的父亲是杨广。李世民的江山正是从杨家手中夺来的,现在你立李恪为太子,也就是相当于让杨广的外孙继承皇位,把江山又还了去。

  李恪有杨家基因的特殊身世,会导致他和其他皇子们相互疏远。那等他掌管天下后,就有可能对其他皇子们痛下杀手,不顾及手足之情。最后,长孙无忌罗列出了换立李恪后出现的种种灾难性后果,又放大李治的长处,终于让李世民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李世民一天天地老了,身体也不断地出问题。为人仁厚又身为太子的李治,每天去陪侍父亲李世民。在父亲病情危急的时候,需要一直待在旁边,时刻关注病情的发展情况。

  在古代,君王驾崩的时候,生前的那些嫔妃什么的是要和皇帝一起死的,名曰“殉葬”。李世民询问武媚娘应该怎么做,武媚娘瞬间就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

  武媚娘对病入膏肓的李世民假意说到:“皇上你贵为天子,身体一时不舒服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您对我恩重如山,贱妾本想以死替皇上祈福,但这样您病好后就没办法再服侍您了。只好削发为尼,吃斋拜佛,每天为皇上诵经祈福,求佛爷让您长生不老,用这个方法来报答皇上的恩情。”

  武媚娘借削发为尼一说本是想打消李世民的顾虑,没想到李世民顺水推舟,既然杀不得她那就让她走远一点,今天起就不用服侍我了,出宫去找家寺庙出家为尼吧。

  李世民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开始安排身后的事情。一是担心武媚娘为乱后宫,目前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二是太子继承一事,嘱托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位重臣好好照顾太子李治,协助他治理好自己打下的江山。三是老朋友长孙无忌的安危问题,自己的天下有长孙无忌的功劳,一定要严防奸佞小人得道陷害忠良。

  安排好了一切,李世民也安心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溯李世民的一生,年少时追随父亲李渊征讨天下,打下了大唐的基业。虽然为了权力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四弟,但做皇帝后体恤民情,能听得进大臣们的建议并不断进行改善,国力日渐昌盛,为日后的大唐盛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极其有成就、辉煌的一生。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被指定为自己重臣——宰相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的老婆。唐朝的风气开放,娇惯大的高阳公主比较向往自由的爱情,却成了这一父母包办婚姻加政治联姻的牺牲品。高阳公主完婚后愈发不满,竟然勾搭上和尚一名。

  公元649年,长安城的在弘福寺附近抓获一名小偷,当场缴获赃物若干。在清点赃物的时候,其中一件金宝神枕引起了办案人员的注意,这枕头金光闪闪,看似价值连城,那这案子可不小。

  金光闪闪的枕头,明显是个宝物,这样的东西肯定出自王公贵族、高官显贵。高官显贵家丢了东西,办案人员破了案子,把宝物给人家送去,说不定人家一高兴,还能提携咱们一下。那就好好审下这个小偷,从哪家偷的。可是小偷给出的答案却让人很不满,在弘福寺偷的。

  办案的什么招都试了,这小偷还是坚持说弘福寺偷来的。令人意外的是,派人去调查,一切都吻合,房屋的主人叫辩机和尚。

  辩机和尚是当时的知名人物,是西天取经的玄奘的徒弟。从天竺取经归来,带回的很多经书需要翻译,自己还要传经授道,忙不过来,就招了几名徒弟。辩机年轻好学,学识渊博,思维敏捷,文采飞扬,很让玄奘满意,经唐僧口述,辩机执笔润色,才有了记录玄奘西去见闻的《大唐西域记》。

  身为徒弟的辩机和尚有一些金银珠宝,可能是达官显贵送的,不稀奇。可问题是送个金光闪闪的枕头。

  辩机和尚承认宝枕是自己的,坚决不说宝枕从何而来。开始用刑,一用刑,和尚顶不住了,开始编造各种说法,一再隐瞒宝枕的主人。那好,用酷刑,不行就再升级加码,让你生不如死。

  辩机和尚忍受不了酷刑的折磨,说出事情的真相,但这个真相让办案人员大吃一惊,不敢轻易下结论。那就上报吧,案件就逐级上报到了御史那里,御史得听此事后亲自审问辩机和尚。辩机和尚已经放弃了抵抗,不想再遭罪,把事情和盘托出,供出了给自己宝枕的神秘女人——高阳公主。

  李世民对高阳公主是比较宠爱的,把她许给宰相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为妻。起初,问题好像出在房遗爱,他不是长子,只是空有身在宰相家的好名声,没有显赫官职在身。嫁入房家后待遇变差了肯定有心理落差。

  房玄龄的大儿子房遗直比较有远见,对高阳公主的脾气有所了解,为了顾全大局打算把自己大夫的职位让与弟弟。可官职是李世民封的,得先去请示,结果被李世民拒绝了。这好嘛,房遗爱就一顶驸马的空衔头,怎么能满足高阳公主的虚荣心。两人一高一低的搭配,又没有良好的感情基础,为以后埋下了隐患。

  房遗直把自己大夫官职转予房遗爱一事,未被李世民允许,高阳公主不领情反而有所抱怨。后来,公公房玄龄死后没多久,高阳公主就怂恿房遗爱和大哥分家,还去找父亲说房遗直的坏话。李世民对房遗直有些了解,就叫房遗直过去说明情况,了解真实情况的李世民很不高兴,把高阳公主叫去狠狠骂了一顿。

  高阳公主是被父亲宠惯了的,这嫁出去没多久父亲反而开始责骂自己,虽然没有当面顶撞父亲,内心却是更加愤恨,对自己的婚姻失望至极,觉着正是这个失败的包办婚姻让自己的情况急转直下。但她很清楚,结婚容易离婚却是不可能的。对自身婚姻感觉不幸福的高阳公主开始愈发叛逆,试图更改目前的状况。

  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直没成功,反而被李世民责骂了一顿,心情很不高兴,黑着脸回了家。房遗爱一看高阳公主的脸色,就知道了个大概,询问着要不要出去散散心。正是这次出行,高阳公主遇到了辩机和尚。

  有名的宰相房玄龄,是有名的“妻管严”,李世民开始不相信,就故意赏了两名美女给他。结果全被老房的老婆给赶了出去,李世民很生气,就打算考验下老房的老婆有多厉害。给她两个选择,要么和两名美女一起服侍房玄龄,要么喝毒酒自尽,没想到老房的老婆是名刚烈的女子,一昂脖子把毒酒喝了个干净。

  房玄龄的老婆把毒酒喝了下去,感觉自己快死了,就找老房准备交代后事。老房担心得要死,李世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喝下去的不是毒药,而是提前换好的醋,不过这也证明老房的老婆非常刚烈,你们俩个就好好过日子,继续恩爱吧,就把赏赐的两名美女收了回去。不过,“吃醋”的典故由此而来,成为一段佳话。

  房玄龄家有怕老婆的传统,但到了房遗爱这,就不仅仅是怕,而是毫无原则地迁就。自己老婆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勾搭在了一起,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看见。

  高阳公主为了稳住房遗爱,主动给他送上美女两名,眼看老公没表态反对,就愈发地明目张胆,与辩机如影随形,俨如夫妇一般。送给辩机和尚的宝枕失窃,牵连出了高阳公主,也把两人的丑闻在世人眼前爆了光。

  办案御史亲自审问辩机和尚,得知高阳公主丑事的时候惊呆了,犹豫着要不要向皇上汇报。自己隐瞒不报,早晚会传到皇上耳中。御史思前想后,还是上报。

  高阳公主私通辩机和尚的这桩惊天丑闻,最终汇报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最疼爱高阳公主,把她许配到宰相房玄龄家做儿媳,她竟然弄出这么一档子事。但高阳公主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他把怒气发泄到了外人身上:公主身边的奴婢,知情不报,杀!辩机和尚是重犯,惨遭腰斩!

  前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野心勃勃,被囚禁;齐王李佑,谋反被杀;汉王李元昌,谋反被杀。三子一弟,已让他心力交瘁,如今,又出来个私通和尚的女儿。病入膏肓的李世民受不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撒手而去。

  高阳公主失去辩机和尚以后,不甘寂寞的她又有了若干情人。有了辩机的教训,他们不再那么明目张胆,而是借装神弄鬼、出诊巡医,来到公主府上幽会。

  朝野上下,不断传来对公主不利的消息。那些正派人士坐不住了,高阳公主的影响太坏,请求新任的皇帝李治严办。李治是个仁厚的人,高阳公主是她亲姐姐,何况父亲当年都没把高阳公主怎么样,他就直接无视她好了。

  李治对高阳公主的私生活避而不见,认为那是她的家务事,外人就不要操心了。可是,舅舅长孙无忌的一封密报,使他对高阳公主不得不关注起来,而且还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出来,因为密报称高阳公主联络了好多亲人密谋造反。造反这种事情小看不得,要对高阳公主夫妇进行查办,查清事情相关人员,一个不漏。

  高阳公主担心自己的丑闻越来越多,败坏皇家的名声,早晚会被李治法办,就打算先下手为强,准备谋反。于是秘密联络薛万彻、柴令武等一帮亲戚,密谋推翻李治。事情成功后,论功行赏,准备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高阳公主个性是蛮强的,可惜政治经验太少,这么一帮子人在家里进进出出密谋造反。没多久,谋反的事情就被房遗直察觉了。谋反,这可是大事情啊,隐瞒不报可是要灭族的。再回想起高阳公主给自己家带来的种种丑闻,房遗直是越想越生气,就把公主密谋谋反一事密报给长孙无忌。

  参与谋反的一帮子犯罪嫌疑人也很快被抓获。既然众人认了罪,事情就结束了吧,可长孙无忌心里有个计划,准备把对李治威胁很大的吴王李恪牵连进去,一并定罪。

  尽管李治顺利地继承皇位,不代表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吴王李恪的年龄、能力在那里摆着,在朝中的威信、势力越来越大,早晚会对李治的统治产生挑战。李恪是前朝皇帝杨广外孙这一出身问题,始终萦绕在长孙无忌心中,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般,不及时解除危险会越来越大。为了李治的安全,李恪必须死。

  长孙无忌想对李恪下黑手,从最软弱的房遗爱那里做突破比较容易。可起初提审房遗爱的时候,房遗爱把谋反的事陈述得很彻底,但是没有长孙无忌最想听到的吴王李恪。

  长孙无忌对房遗爱循循善诱:“荆王李元景地处偏远,都想谋反,其他王爷呢?比如吴王李恪,就没有想法?就没和你们联络?你老实交代,不必担心报复。只要供出他们,自然会减轻你的罪过,饶你不死。”房遗爱一听拉别人下水能减轻自己的罪责,就顺着提示把李恪牵连了进来。

  长孙无忌通过诱导房遗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证据,高阳公主谋反一事可以结案了。房遗爱等几个驸马爷,被砍了脑袋。高阳公主、巴陵公主,李世民的两个女儿;吴王李恪,李世民的儿子;荆王李元景,李世民的弟弟,这几位直系亲属全部被责令自尽。

  李治做了皇帝,在后宫三千佳丽中,他喜欢的,只有两位,一位是王皇后,一位是萧氏。后宫的女人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都为了一个目的,得到皇上的宠爱。只要得到皇帝的宠爱,那自己还不是要什么有什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亲人们也可以沾沾光,享尽荣华富贵。

  王皇后在皇帝面前应该是很受宠的,但李治好像喜欢萧氏多一些。因为王皇后相对于萧氏来讲,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无法生育。后宫的女人,都是母凭子贵,幸运的话生个儿子肯定比别的妃子更能得到皇上的宠爱。如果中大奖,生的儿子以后做了皇帝,那你就会升格为皇太后,母仪天下。

  王皇后没有生子,只有皇后的空名号,没有孩子来维系和皇帝的感情,是不牢靠的。那就只有两条路走,一条是通过御医解决生育的问题,这个希望不是很大;另一条就是拉拢一位有皇子的妃子,把她的孩子过继过来,并多跟皇帝吹吹枕边风,尽量立这个孩子为太子,自己是这孩子的母亲,将来能成为皇太后。

  皇后不能生孩子,是个很大的缺陷。如果有其他妃子生下了皇子,而且又能讨得皇帝的喜欢,就有可能废皇后立妃子。新皇后肯定视老的为威胁,会想办法把老的除去。而老的失去了皇后的位子,人走茶凉,被新皇后干掉是肯定的,只是个时间早晚问题,后宫的争斗,永远是这么残酷,败者会失去自己生命的支配权。

  王皇后就生孩子的事情咨询舅舅柳奭,老柳给她出了一个好主意:“后宫刘氏,地位卑贱,曾受皇帝宠幸,生有一子,名叫李忠。可以威逼刘氏把李忠过继过来,施以恩惠,她也不会说什么。要好好对待李忠,培养好感情,再说服皇上把李忠立为太子,只要把握好太子,你就有希望成为皇太后,那后宫就是你说了算。”

  王皇后按照舅舅的建议,向皇上提出过继李忠为子,并成功立李忠为太子。事情进行得很顺利,王皇后心情大好,觉着自己在李治面前讲话也算数了,就想找对头萧氏抖擞下自己的威风。因为萧氏生有皇子,被李治封为雍王,很受李治宠爱。

  王皇后想解决掉萧氏,是很难的。没有什么谋略,又不狠毒,只能对李治吹吹枕边风。王皇后整天说萧氏的坏话,萧氏知道后,仗着年轻貌美,气冲冲到李治那里申辩;李治是老实人,对家务事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如风箱里的老鼠一般,两头受气,痛苦不堪。这种状况,李治虽然是皇帝,却只能更郁闷。

  皇帝,一国之主,肯定是想干啥就干啥。李治却发现自己这皇帝做得有点窝囊,起码后宫那点事儿自己都没法做主,一个是皇后,一个是最喜欢的妃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没办法下令去责罚。可是,这两位天天在自己眼前晃悠,不停地述说对方的坏话,大有只要对方活着自己就没法儿活的意思,烦啊,谁都不搭理了。

  王皇后和萧氏两人相争的结果,就是皇上李治有气没地方发,对她俩都厌烦了。李治一生气,把双方都冷淡了。这个结局,是两位女人都没想到的,但王皇后却有了明显的优势。一是自己贵为皇后,二是儿子是太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要这两点没有变化,自己将会是最后的赢家,目前需要的就是等待有利的机会。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作为继承者的李治要守孝三年。这三年,不能有大的娱乐活动。李治是老实人,没敢搞娱乐的他这三年净受老婆们的气了。三年过去后,李治长吁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游乐散心了。

  李治因为家里面老婆们内斗也想出去散散心,孝顺的他选择父亲的忌日去寺庙给老爹上香、祈祷,遇到了武媚娘。

  李治出去散心没有带家眷,只带了若干随从。出游回来后,王皇后发现他有点魂不守舍,坐立不安,看来心中有事。

  王皇后得知李治因武媚娘而心乱的时候,非常惊讶。冷静下来后,王皇后受过继刘氏儿子李忠一事启发,心生一计,准备从寺庙里解救武媚娘,利用她和萧氏争宠。自己对武媚娘有再生之恩,武媚娘肯定会对自己感激涕零,全力攻击萧氏。最后,李治对武媚娘、萧氏两人相争感到厌烦,会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王皇后准备劝说李治听从内心的召唤,解救武媚娘:“武媚娘虽然在感业寺,可她并不是真正尼姑,可以还俗。她曾服侍过父亲李世民,这段经历无法改变,可人一出家,等于脱离世俗,洗清了前半生的经历。皇上你可以效仿高阳公主,追寻自己想要的感情。就让武媚娘还俗,蓄发,入宫和奴家一起服侍您吧。”

  武媚娘入宫的事情,王皇后是很关心的。主动派了侍从去照顾武媚娘的起居。武媚娘是个很有心计的人,皇后的人来,她拉拢、收买;皇上的人来,则不仅仅是拉拢、收买,还要刺探、打听宫内消息。不多久对于宫中情况,已经了解详尽,王皇后的目的,也猜出几分。

  武媚娘被李治给迎入了宫中。武媚娘抓住这个好时机,向李治索要名号,在李世民时期自己只是才人,等级太低了。李治禁不住武媚娘的要求,封她为昭仪。

  当年的武才人,摇身一变,成了今天的武昭仪。官阶“三级跳”,够可以了。可武昭仪不满足。李治现在对武媚娘那是一点抵挡力都没有的,只好封她为宸妃,仅次于皇后。但当李治宣布武昭仪晋升为武宸妃的时候,遭到大臣们的阻扰。不过皇宫里面的那些喜欢溜须拍马的人,看到了武媚娘的潜力,都开始巴结她。

  王皇后拉武媚娘入宫的目的,就是打压萧氏。为了打压萧氏,王皇后不停地在李治旁边说武媚娘的好,武媚娘的阵脚还不稳,对王皇后是虚以委蛇,对萧氏却是处处针对,话中带刺。萧氏在皇后那都不落下风,对比自己级别低的武媚娘更是瞧不起,就跑去皇帝那里告状,但这次的情况却跟以前大不相同。

  武媚娘的城府深,懂得玩手段,王皇后也在一旁给她打气,李治被她迷得说什么都相信,觉得她什么都是好的,现在萧氏突然跑来告她的黑状,明显是在错的时间找了错的人。李治哪里会信萧氏,反倒觉得萧氏心胸狭隘、小肚鸡肠、谗害他人。再加上以前萧氏和王皇后相争的种种事实,萧氏被李治彻底冷落了。

  从后宫斗争开始,武媚娘就表现出了高超的谋略和技巧,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斗争方法。武媚娘搞垮萧氏,采取的是“上人”联合,联络高层首脑:皇后、皇帝,从高层寻找突破口,一举成功。后宫中皇后只有一个,只有击败王皇后,自己才能坐上去。对付王皇后,武媚娘的策略是联合“下人”,从基层突破。

  武媚娘对王皇后的位子很有野心,经过她长期的细致观察,王皇后有一个算不上致命的弱点,和宫女的关系不好。就这么一个好不容易找到的弱点,武媚娘对它进行了认真分析,决定团结和王皇后不对付的宫女们,瓦解王皇后的领导地位的基础。

  后宫的普通宫女有时会讨论自己主子的私人问题等等。王皇后作为后宫的最上层人物,不能生育的问题就成了宫女们讨论的热点。王皇后偶然得知宫女们竟然敢非议自己,曾经抓典型惩治过一些人,但是屡禁不止。

  王皇后责罚过一些宫女,这些人肯定不会说她的好话。她的母亲柳氏,仗着女儿是皇后,在宫内飞扬跋扈、颐指气使,宫女们受过欺负,多有怨言。这两种情况凑到一起,就把王皇后和宫女们推倒了对立面,在宫女们的描绘中,王皇后是没一处好了。

  王皇后和宫女关系不和谐这一弱点,被武媚娘敏锐地捕捉到了。利用底层宫女对王皇后的不满,施以小恩小惠,拉拢、收买,没多长时间,王皇后的心腹,逐渐被“反间”成功,成了武昭仪的眼线、卧底。有了她们的协助,不愁找不到王皇后的把柄,到时候自己发动致命一击,皇后的位子自己就可以取而代之了。

  王皇后不能生育,但过继了一个儿子,还被立为太子。武媚娘现在抓紧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给李治生个儿子,通过孩子加固和皇上之间的感情。自己和李治的关系还是很好的,一旦有了皇子,亲儿子拼掉王皇后干儿子的胜率很高,换立太子这种事情还是可以尝试下的,做皇太后那才是自己的最终目标。

  武媚娘有王皇后的心腹做内应,原指望着可以抓到王皇后的把柄,没曾想她做事规规矩矩,连经济方面都查不出什么问题。

  重入后宫没多久,得到李治宠幸怀了孕,生了个皇子。天遂人愿,皆大欢喜,李治给孩子取名李弘。“弘”有光大、发扬之意,可见李治对这个皇子的喜爱。武媚娘生皇子一事让王皇后大为恐惧,而李治对李弘的偏爱,更是让王皇后感觉到了威胁。

  武媚娘入宫才短短一年的时间,形势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一切,和王皇后当初的错误选择有很大的关系。以前的萧氏,对王皇后是个威胁,被打压了下去。如今的武媚娘,看起来比萧氏更有手段,估计很难解决。本着优先解决难题的原则,王皇后和曾经的敌人萧氏,不得已联手,准备一致对付武媚娘。

  公元653年,武媚娘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是个女儿。不过女儿也好吧,她爹是皇帝,长大后会被封为公主,以后找个有实力的人家嫁了,荣华富贵一辈子是不愁的。可是不曾想,母亲给了她生命,也夺走了她的生命。

  武媚娘辛辛苦苦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却是个女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即使身在帝王家,男女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武媚娘不由得有些小失望。这位后来被追封为安定公主的小女孩,成为了母亲后宫斗争的工具,还很不幸地被亲生母亲谋杀,最终成为了大唐历史上的第一号薄命公主,谥号为“思”。

  王皇后比较喜欢小孩儿。武媚娘表面对王皇后毕恭毕敬,很是客气,小安定公主比较可爱很讨王皇后喜欢。公元654年冬天,王皇后闲来无事,爱心又起,打算去武媚娘那里去看那个可爱的婴儿。皇后驾临武昭仪那里,事先会有宫女提前通报,做好接驾的准备,以免出现什么差错。

  王皇后这次驾临武媚娘那里,却和往常不大一样,没有看到热情迎接的武昭仪,据下人禀报说是在后花园看花。王皇后心里没有多想,反正也不是专门来看武媚娘的。她走到摇篮边,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公主,亲手侍弄一番,把玩了一会儿,才恋恋不舍地放下。要是自己也能生个这么可爱的孩子,该有多好啊!

  王皇后在武媚娘那待了一会,没等到她回来,就起驾回宫了。回到宫中,和身边随从闲聊几句,正待休息,忽听门外有人惊慌失措地跑进来,大呼:“皇后,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王皇后吓了一跳,好好的,有什么大事?忙令宫女镇静,慢慢道来。宫女这才叙说到:“武昭仪那边出事了,又哭又闹的,皇上也在。”

  王皇后得知武媚娘那边出了事,居然惊动了皇上,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宫女的回答让她的心骤的一凉:“武昭仪的小女儿死了”。什么,刚才还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突然就死了?自己得再过去看看安慰下武媚娘,不过皇上也在那里,还是找个宫女再去打探下消息比较好,免得自己到时候解释不清楚。

  王皇后本着关心的态度,让宫女去打探武媚娘女儿的死因,可宫女汇报的消息让她听了有五雷轰顶的感觉:“武昭仪和皇上在后花园赏花后,一块去看女儿,却发现女儿平白无故死了,问周围的人,说只有您去看过她,武昭仪听到后就又哭又喊,说是您见她接连生孩子嫉妒,掐死了小孩。”看来这次,误会太大了。

  王皇后起初以为是武媚娘误会了自己,把去看望小公主的事情解释清楚就没事了。现在的问题是皇上在场,他怎么表态最重要。在听到皇帝李治一开始并不相信,认为有其他可能的时候,武媚娘疯了一般在皇上面前历数王皇后的不是,把皇上逼急了,动怒说要废掉皇后。王皇后才明白这是武媚娘设计好的圈套,目标就是自己。

  王皇后就小公主突然死亡自己被陷害一事,找皇帝李治讨要说法的时候,李治却出奇地平静,告诉她事情结束了,皇后不要多想。不对啊,你宠爱的武昭仪,生了个公主,没缘由的,突然暴死;李治作为一国之主,理应查个水落石出,怎么会说事情已经结束了呢?皇帝的女儿,不清不楚地死了,这不是坑爹嘛。

  亲女儿突然死亡,这事情对李治打击也很大,李治动过彻查此事的念头。但被武媚娘劝说打消了,说是“家丑不可外扬”,自己又没有王皇后杀害小公主确凿的证据,估计废免王皇后的时候大臣们肯定会问原因,说了的话这不等于大家都知道了嘛,会以为皇上的后宫不和谐稳定,导致皇上面子上不光彩。

  安定小公主突然死亡的真相是,武媚娘听说王皇后要来,她故意回避,制造王皇后和小公主独处的机会。王皇后走后,她支走众人,掐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出去见李治,两人一块回来,才“发现”孩子已死。利用皇上当时急于找出凶手的冲动,顺势把杀害孩子的嫌疑转移到王皇后身上。

  安定小公主是谁杀的?是武媚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现在李治却相信小公主是王皇后杀害的,那栽赃给王皇后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武媚娘当然要尽力阻止李治彻查此事。万一证实了王皇后没有杀害小公主的嫌疑,那自己真是白费功夫了,还搭进去亲生女儿的生命,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出现。

  在李治面前,武媚娘依然扮演着自己尽善尽美的好角色。孩子死就死了吧,再生就是了;别再追究王皇后责任了;也别因此废掉王皇后,顾全大局要紧。女儿莫名其妙死了,人命关天的事情,武媚娘却能说动皇上“家丑不可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见手段十分了得。

  孩子被人杀死,武媚娘居然还为“凶手”求情!千娇百媚的武昭仪,让李治失去了判断能力,反而对她感激万分。虽然李治承诺武媚娘不再追究王皇后的责任,但自此以后,王皇后遭到了李治的冷落。

  王皇后杀害了安庆公主,李治本想废掉她皇后的称号,无奈被武媚娘阻止了。尽管如此,李治还是有这个打算,准备先和朝中的大臣打个招呼,让他们做个准备,哪天真的废王皇后立武媚娘也会省事一些。大臣中,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又是自己亲舅,只要把他说动了,其他事情就好办多了。

  武媚娘表面上不同意废后,目的只是从李治那里赚点同情分,听说皇上要有实质性动作,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求人办事,自然不能摆臭架子。李治就带着武媚娘奔长孙无忌家去了。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朝廷重臣,见惯了大场面。即便如此,皇上突然来访,也让他一头雾水,搞不清楚状况。

  李治突然到访长孙无忌家,也没有事先通告,还好长孙无忌见惯了大场面,一边安排接待,一边察言观色,看看皇上准备唱哪出。李治觉着去自己舅舅家,不用太见外,也没做什么准备。拜见长辈,叙叙旧是应该的,李治东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半天没进入废立皇后的正题。

  李治想既然是废立皇后的话题,跟老婆这个话题差不离,都是老婆多有老婆多的烦恼,舅舅的妻妾不少,从老婆该怎么管理这个话题进入好了。可惜扯了半天,李治也没把废立皇后的想法说出来,长孙无忌呢搞不清状况只好使劲猜,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准皇帝到底要说啥。

  闲聊中,武媚娘就问,长孙无忌有几个孩子。长孙无忌一听,不敢怠慢,连忙让自己的四个儿子出来,拜见过皇上和武昭仪。

  原来长孙无忌的四个儿子,老大已经做官;另外三个,都十来岁,还没有职务。武媚娘忙跟皇帝说,“长孙无忌贵为国舅,这仨孩子怎能没职务呢?”李治这时候脑子突然灵光了,领会了意思,当即把仨孩子封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

  长孙无忌觉着十来岁的儿子被封官不妥,连忙推辞被李治给拒绝了。吃完饭,李治就带着武媚娘和若干随从,打道回宫了。留下不明白具体情况的长孙无忌在那里发愣瞎猜,凭他的政治敏感,他已经嗅出皇上此行另有目的。

  皇帝夜晚突然到访长孙无忌家,闲扯了大半天,最后给长孙无忌家小孩子都安排了官职。虽然皇上没提出什么具体要求,但到访舅舅家,没有带皇后,而是只带了武昭仪。看来皇上肯定有什么心事,但又不便明言。此行的目的很可能和武昭仪有关。长孙无忌对武昭仪了解不多,但他看得出来这个女人很不简单。

  皇帝拜访长孙无忌,也是自己的舅舅家,带的是武昭仪,不是王皇后,心事重重又有聊到老婆多该怎么管理的话题,那皇上的心事很可能是家务事。让皇上心烦的家务事,又和有手段的武昭仪有关,莫非皇上要废立皇后?想到这,长孙无忌额头开始冒冷汗了,因为皇上此行应该是来征求自己意见的。

  皇上李治要废立皇后,自己做为朝中重臣和他的舅舅,来征求意见是很正常的。王皇后容易被攻击的有两点:一是贵为皇后,但是不能生育,这点很致命;二是过继来一个儿子,虽被立为太子,但是太子的生母地位卑贱。而成功上位的武昭仪,能生育,短短时间就生了两胎,一男一女。目前她也最受李治的宠爱。

  后宫中,嫔妃们明争暗斗很正常,但大家争夺的是皇上对谁的宠爱更多一些,废立皇后这个最多是想想而已。废立皇后是大事,需要征求朝中大臣们的意见。王皇后尽管有不能生育的问题,可人品、威信大臣们是知道的。立武昭仪为皇后,她曾经是李治父亲李世民的女人,单这一点就算得上忤逆不道,大臣们会反对。

  长孙无忌猜测皇帝李治造访他的目的,应该是准备废立皇后,他把问题想简单了,以为众大臣会阻止李治那样做。但是他忽略了一点,既然李治能把父亲曾经的女人娶为老婆,破格提升为昭仪并让他为自己生儿育女,就不会在乎众大臣的意见。一切的不可能都开始逆转了。

  废立皇后要征求大臣的意见,武媚娘是知道的,但她知道事情的关键在皇帝李治那里,只要搞定了李治,什么都是他说了算。所以武媚娘的所有招数,都集中在一点,必须让李治明白,他们两个是因为爱情,才能历经了那么多的磨难最终走到一起。

  有心计的武媚娘想拉拢朝中重臣长孙无忌,开始是让李治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安排官职。后来又让皇帝送了一车宝物给他,长孙无忌猜到了皇帝要废立皇后的意图,勉强留了几个,其余送回。武媚娘又安排人去讨好长孙无忌,还让自己的心腹、著名的说客许敬宗,去做拉拢工作,但都收效甚微。

  长孙无忌是朝中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托孤的遗言,他句句牢记在心中。为了让外甥李治能坐稳皇位,不惜借高阳公主谋反一事陷害了吴王李恪,可以说为了外甥费劲了心血。后来武媚娘拉拢他时,他意识到了这个女人的野心,没被她的小恩小惠所迷惑。可武媚娘是个很果断的女人,拉拢不顺服那就是敌人。

  安定小公主成了母亲后宫斗争的工具,不幸惨死,虽然她的死让李治冷落了王皇后,但武媚娘的最终目的是皇后的位子。这个目的没达到,她的母亲大人就会继续前行,继续努力。武媚娘利用王皇后和宫女们关系不和谐的机会,刻意拉拢宫女们,利用她们替自己做一些事情,栽赃到王皇后身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武媚娘买通王皇后身边的宫女,做了一个小人偶,写上皇帝李治的名字,用钉子钉上,秘密埋在王皇后床下。这种做法,叫做“魇”人,也叫“巫蛊术”。过去的迷信者认为,施了魔法的木偶,被诅咒者的灵魂就能被人为控制。安排停当,武媚娘密报李治。李治大怒,命人在皇后床下挖掘,果然找到了物证。

  王皇后身边的宫女被武媚娘成功收买,按照武媚娘的指示陷害皇后。皇帝李治令人去查,人赃俱获,这次的黑锅王皇后背定了。前有自己宠爱的武昭仪女儿一事,如今又用“巫蛊术”想害自己,王皇后这女人想争宠想疯了。竟然敢欺负到自己头上,这样的人不配做皇后,李治这次是下定主意要废皇后了。

  王皇后用“巫蛊术”害皇帝李治,这次让李治下定了决心要废掉她。李治先是召集大臣议事,态度很明确:王皇后诅咒朕,胆敢“魇”朕,必须废掉,立武昭仪为后!并且发布诏书,王皇后的舅舅柳奭被贬,和许敬宗齐名的奸臣、武昭仪的心腹李义府,被提拔为中书侍郎。

  皇帝李治发布诏书罢免了王皇后舅舅柳奭的官职,提拔武媚娘心腹李义府,召集众大臣废立王皇后一事。长孙无忌等几位老臣,感到苗头不对。废立王皇后一事遭到大臣们的全力劝阻,劝皇上认真调查“巫蛊术”事件,但李治已不再仅限于这个事情,反而把王皇后不能生育等陈旧往事翻了出来。

  皇帝李治因为废立王皇后的事情,罢免了好几个持反对意见的大臣,看来这次李治态度很坚决嘛。长孙无忌坐不住了,联络了好多老臣,互相嘱托:朝见皇上时,共同出头,力阻废后。托孤老臣之一的褚遂良直接讲出武媚娘的出身是李治父亲的女人,现在你打算立她为后是行不通的,甚至拿自己辞职的事情相逼。

  老臣褚遂良拿武媚娘的出身说事,这个刺激到了皇帝李治:“平民百姓,都能自己决定婚姻,选择自己想要的爱情;我作为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连这点自主权都没有吗?”大臣们不由地感到心寒,原先软弱的李治何时变得这么强势,大家都摸不着头脑了。

  皇帝李治决意废立王皇后,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一致反对,情况进入了僵持阶段。这种情况,不是武媚娘想要的,要想出可行的办法,使李治的意见得以实施。武媚娘对老臣们细心研究,有了发现,这些老臣,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貌合神离、互有戒备,甚至明争暗斗、想借刀杀人。那对他们进行瓦解,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就好了。

  朝廷功臣之一的李勣,在大臣们和皇帝李治僵持的紧要关头,竟然自称身体不舒服,没有上朝来给大臣们鼓劲。他原是李世民手下大将,南征北战,战功显赫,功绩不在长孙无忌之下。被赐国姓姓李,徐世勣成了李世勣;李世民死后,臣子要避讳,改名为李勣。现在长孙无忌联络百官群起发难,李勣却临阵退缩了。

  李勣的临阵退缩在武媚娘看来,是另有隐情。武媚娘找到李治,准备让皇帝召见李勣,问清他的真实想法。李勣面对皇帝李治和武昭仪,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废立皇后是皇帝自家的事情,自己做决定就好,何必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呢。”正是这句话让李治解脱了。

  废立皇后一事,李勣建议皇帝李治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句话说到了李治心里。他决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再顾及群臣的反对,颁布了废后诏书。半个月后,武昭仪摇身一变,成了武皇后。

  武媚娘经过一系列精心谋划的行动,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坐上了皇后的宝座。她从寺庙重返皇宫至坐上皇后的位子,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这不仅和武媚娘的能力有关,也不得不说是皇帝李治的偏执和王皇后的一些错误决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顾群臣的反对,李治一意孤行,做了个自己认为很对的决定。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武媚娘则成功坐上了皇后的宝座。他们两个人的成功者形象,将王皇后和萧氏的失败者形象对比得更加的悲催。原先的王皇后,后悔引狼入室,遭到鸠占鹊巢的报应;当时很受宠的萧氏,因为不计后果地和王皇后争宠,遭到了皇上的冷落。

  公元655年十月,唐高宗李治下诏,废掉王皇后;十一月初一,立武昭仪为皇后。武媚娘是很有想法的,她知道作为李世民曾经的女人,算是李治名义上的母辈,如今“下嫁”李治不说,还成了皇后,必定遭人耻笑。所以,要找个很好的借口,堵世人的嘴。可是想堵住众人的嘴,无异于防洪水,这是个大难题。

  唐建国后,李治之前的两个皇帝,虽然也风流快活,对确立皇后之位却十分慎重:李渊称帝之前,原配窦氏就去世了,依然把她封为皇后,没有另立;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三十六岁就去世了,位子空了多年,太宗虽有过再立的想法,却没实施。

  武媚娘成为了新任皇后,上任的头把火就是准备堵住老百姓的嘴,不要对自己坐上皇后宝座这件事非议太多。这个难度非常的大,法不责众嘛。但武媚娘面对这些难题的时候,展现出了政治家的天赋:一是迎难而上,即便难度再大也要敢于面对;二是脸皮要厚,敢于忽略事实,敢于混淆黑白。

  废立皇后,皇帝李治一意孤行,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面对这种局面,李治慌了神,武媚娘却能从容面对。李治在政治上毕竟太年轻,关键时刻,还是要看武媚娘的眼色行事。

  面对大众的非议,武媚娘打算制造并引导舆论的导向,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武媚娘开动宣传机器,大打舆论战。攻势的核心,无非就是:爱情自主、婚姻自由,号召人们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寻自己想要的爱情。

  李治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表明,有理想的人应该为自己的梦想而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要敢于打破封建礼教束缚。如果没有李治和武媚娘的这段爱情,大唐的爱情观就不可能会有进步;没有武媚娘被立为皇后一事,大唐的婚姻观就不可能走向开放。所以,支持我们吧!

  参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广播电视互联网,武媚娘就只能用人力去传播自己所谓的爱情婚姻观。最佳的人选,就是自己的心腹,当时有名的说客许敬宗。让他出去大造舆论:“种田的农民,收成好,多卖了些钱,都会想着纳妾;如今的皇上,一国之主,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换个老婆,有什么大惊小怪?”

  许敬宗宣扬男人有了钱变坏是很正常的论调,很有市场,尤其在妻妾成群的封建社会。不少人被成功洗脑,由反对者沦为新皇后武媚娘的忠实支持者。

  武媚娘心狠手辣,有手段才成功坐上了皇后的宝座。现在的她,有权力,有人脉,有能力控制舆论的风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皇帝李治废立皇后的问题,被舆论引导为普通人都可以换老婆,作为皇帝的李治也可以享受这个权利嘛。废立皇后这个事关国家的大事件,被成功忽悠成了如同发生在寻常百姓家的小事件。

  皇帝李治废立皇后这个难题,被武媚娘控制舆论导向轻松地解决了,下面就是“乱伦”的难题了,这个看起来很难搞定。但是武媚娘另辟蹊径,准备借助李治死去老爹李世民的口,弄一份死无对证的诏书,轻松解决此事。

  朝廷中的老臣,多半是跟李世民打过天下的,对李世民是万分尊敬的。武媚娘正是准备借李世民的威信,让那些老臣闭口。她让皇帝李治颁布了一份跟事实严重不符但却死无对证的诏书:李世民重病期间,李治悉心照料父亲,李世民被李治的仁孝所感动,将武媚娘赏赐于李治为妻,待守孝期过后,就可以完婚了。

  政君事件。汉宣帝时期,王政君入宫为宫女。当时的太子刘奭最宠爱的司马氏,被其他嫔妃诅咒而死。太子悲伤过度。汉宣帝着急了,就在后宫办了场选秀,最终王政君脱颖而出。于是汉宣帝把王政君赏赐给太子做太子妃,最后熬成了王皇后。

  武媚娘捏造的诏书中,把自己比作“政君事件”中的王政君,都是皇帝把自己的小老婆赏赐给当时的太子,后来儿子继承皇位,当时的小老婆也摇身一变,成了皇后。这简直是当年“政君事件”的翻版啊。这下好了吧,李治和武媚娘的结合,是遵照唐太宗李世民的遗诏,又有前朝的真实事件做例证,多合情合理啊。

  武媚娘借死人李世民的口,让众大臣无话可说。随着诏书的大告天下,李治和武媚娘的难题迎刃而解,两人的结合完全是遵行李世民的遗愿,合情合理。

  大臣劝阻和社会舆论的谴责等这些难题,全被武媚娘逐一解决,不难看出她的能力十分了得。武媚娘的权力的欲望极度膨胀,但她想做什么事情还要通过懦弱的李治,慢慢地她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对待李治也不再谦恭。下一步,和一切权力欲望极重的女子一样,她开始了织网和杀戮之旅。

  武媚娘从宫女一步步变身成了皇后,特别是从寺庙重返皇宫,只用了短短四年就坐上了皇后的宝座。这个有野心的女人运势太好,一切都很顺利,竟然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架空皇帝李治,同时织网,搜罗心腹,栽培势力,顺我者昌;杀戮,逆我者亡,挡我者死。权力斗争,不外乎这两步。

  李义府城府极深,一肚子坏水,十分恶毒;见了人却一脸媚笑,不笑不说话。不要被他的假象迷惑,当面对你笑得很灿烂,背地里下刀子毫不留情,这便有了一个成语“笑里藏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而李义府做起坏事很有天赋,很快就得到武媚娘的赏识。

  李义府、武媚娘能走到同一战线,还要感谢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痛恨李义府这种笑里藏刀的奸佞小人,就上书皇帝李治,弹劾李义府。李义府得知消息,还是很害怕的,急着找寻对策。找长孙无忌和谈,估计人家也不会搭理自己。那就只好找长孙无忌的敌人帮忙了,因为敌人的敌人,是可以成为朋友的。

  武媚娘曾试图拉拢长孙无忌,但是失败了。武媚娘的信条是:不是朋友,那就是敌人。后来废立皇后的时候,长孙无忌又团结了一批老臣,连番阻挠皇帝李治换皇后,更让武媚娘怒火中烧,把他列为心中的一号仇敌。武媚娘成功升级为皇后之后,就开始栽培势力,搜罗心腹,积攒力量,准备把自己的敌人一个个清除掉。

  李义府在寻找长孙无忌的敌人,目前看最突出的敌人是武媚娘。可是武媚娘在后宫中,要见她不是很容易。那就找她的心腹许敬宗好了。而许敬宗在武媚娘指使下,正在网罗爪牙、寻找助手,李义府的主动投靠。李义府向许敬宗讲了自己的处境,刚被长孙无忌弹劾,那大家的敌人是一致的。

  武媚娘的几个爪牙凑到一块,讨论如何对付长孙无忌的弹劾。许敬宗没想出好主意,倒是他外甥,给出了一个主意。众人一听,连连称妙。李义府依计而行,回府后连夜加班,赶了一份奏折,秘奏皇帝李治。李治看到李义府的奏折,大为欢喜。原来,奏折的意思,是恳请废掉王皇后,立武媚娘为后。

  李义府厚颜无耻,在密奏李治的奏折中,说王皇后昏庸,用江湖伎俩诅咒皇上,武媚娘德才兼备,支持皇上废立皇后。当时的李治在这个事情上,面对众大臣的一致反对,被搞得焦头烂额。现在看到李义府的支持,感激涕零,这人太体贴我了。尽管有长孙无忌弹劾李义府的奏折在先,李治还是下诏提拔了他。

  李义府被长孙无忌弹劾一事,经武媚娘集团出谋划策,不仅有惊无险,还逢凶化吉地遭到了皇上的提拔。这件事情的转折,让李义府对武媚娘集团的前景十分看好,武媚娘不出意外将升级为皇后,那自己再有什么事情通过皇后找皇帝协调解决,还是很方便的。因此,李义府加入了武媚娘集团,做了不少大事。

  现在有皇上的宠爱,还有一帮心腹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成为皇后的武媚娘,已经不满于眼前的权力,开始为自己的篡权之路扫除障碍。先把皇宫里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除掉。扳倒了王皇后,不是还有萧氏么。她以前很得宠,还育有一子,威胁是比较大的。武皇后在皇上面前一絮叨,就把萧氏也打入了冷宫。

  后宫的威胁,被武媚娘轻松地解决了。毕竟她现在是皇后,又很有手段,这权力、能力兼备,在后宫打遍无敌手。现在武媚娘在皇宫之内,权力比自己大、地位比自己高的,就剩皇帝李治一个了。权欲女人的面目,暴露无遗。李治的一举一动,都在武媚娘的监控之下。这样的结果,可不是李治想要的。

  李治身为皇帝,但小到宫内琐事、大到官员任免等事务的决定权都受到武媚娘干涉,武媚娘对权力的攫取欲、控制欲,让他不寒而栗。稍有违逆,伶牙俐齿的武皇后让他无法招架,狼狈而逃。

  皇帝李治成了武媚娘的木偶,心情那是极度的郁闷。有天武媚娘回老家拜祭,李治不由得松了口气,有了短暂的自由。他想起了王皇后、萧氏在自己身边的日子,那是多么的惬意。李治专门去冷宫看望两位老婆,却见院门紧锁,高墙厚不透风,只有个狭小洞口,给两人传送饮食。跟以前相比,两人日子过得好惨。

  李治在关押王皇后、萧氏的冷宫前,伤感了半天,见不到人只好试探性的问候下:“皇后你们两位还好吧,我来看你们了。”好久才有凄惨的声音传来“我们是被皇上贬废的罪人,不敢担当皇后的尊称。如果皇上还记得咱们往日的情意,肯让臣妾重见天日,请陛下把此冷宫,取名‘回心院’。”

  还没等李治想好怎么替王皇后、萧氏平反,武媚娘已从心腹那里得到消息,顿时柳眉倒竖、杏眼圆睁、怒不可遏,找到李治,兴师问罪。软弱的李治,见到暴怒的武媚娘,兵败如山倒,男子气概抛到了九霄云外,不仅不敢提给两人平反之事,连去过冷宫都不承认了。做皇帝混到这份儿上,真的是太失败了。

  软弱的李治不敢承认去冷宫看望过王皇后、萧氏,武媚娘也不在此事上纠缠,她已决定铲除隐患。她命令把两人绑来,以企图翻案为名,各杖一百下。一百板子下去,这俩娇弱的女子可就三魂丢了两魄,出气的多、进气的少了。不过武媚娘可不会让两人这么轻易地死去,后面还有更残酷的折磨在等待着她们。

  王皇后、萧氏刚被打过一百大板,武媚娘还不解恨,令人将她们砍去手足,扔进酒瓮之中,任她俩自生自灭。在酒瓮中只能看到两人的头露在外面,披头散发,血污满面,看起来恐怖极了。数日之后,方才毙命。临死之前,萧氏发下毒誓:“来世我做猫,武媚娘做老鼠,见到就抓住她的喉管,撕为碎片,方泄我恨!”

  武媚娘害死了王皇后、萧氏两人,心中有愧,又得知了萧氏的遗言,是又惧又恨,命人将两具尸体斩首。又逼李治下诏,两人的宗族全部被贬。一场血腥惨剧,这才算是落幕。残忍地处理了两个对头,武媚娘也落下了心病:命令皇宫内外,严禁养猫!

  武媚娘经常在梦里见到王皇后、萧氏两人如临死前那样披发沥血,恶狠狠地扑来。这噩梦太吓人了,武媚娘更换了不少住处,以为可以得以解脱。谁知两名“恶鬼”依然如影随形,噩梦不断。恐惧之极的武媚娘狼狈不堪,后来干脆逃离都城长安,长住东都洛阳。看来,武皇后的心理素质再好,也逃不过心里的惩罚。

  王皇后已经没了,她儿子李忠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武媚娘集团自然不会放过这只羔羊。许敬宗上书,请求更换太子。没等皇帝李治表态,毫无靠山的李忠获知消息,自知储位难保,很聪明地主动请辞。李治只好把李忠降为梁王,立武媚娘的儿子李弘为太子。障碍一个个被扫除,武媚娘的目标对准了宫外。

  朝廷老臣中,褚遂良已经被贬;老对头、核心人物长孙无忌,却不容易扳倒,他毕竟是三朝元老,功绩显赫,位高权重,又是皇帝的亲舅舅。武媚娘很想马上弄死长孙无忌,却没有因着急而失去章法。她准备步步为营,分化瓦解长孙无忌团结的老臣阵营,各个击破。打倒长孙无忌,需要时间。

  李义府是个贪官,而且好色。洛阳出了桩案子,是个桃色案件,女主角复姓淳于,被抓起来了。桃色案件,那可是无风传千里,好事者就告诉了好色的李义府。他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好色的本性,暴露无遗。案子的女主角淳于氏,据说可是貌若天仙的美人呐!

  现在的李义府,是朝中高官,又是武皇后的红人。李义府就找到负责淳于氏案件的毕正义,让他给个面子,悄悄地把淳于氏放出来。毕正义十分识相,立刻照话去办,并把淳于氏送给了李义府。

  淳于氏原来被关押,现在重获自由,很感激李义府,就甘心做了他的小老婆。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女主角淳于氏又是个绝色美女,有人可能羡慕嫉妒恨,就密报皇上李治参了李义府一本。李治一听,法院枉法,官员纳嫌疑人为妾?这还了得,查!皇帝发怒,把李义府吓得不轻,得赶快去找武皇后求情。

  李义府很有经济头脑,这次用很小的成本拿下了淳于氏,高兴得不得了。在得知被人弹劾后,才发现自己打错了算盘:没错,这个淳于氏的经济成本是低,没花钱;可政治成本高哇,搞不好自己官职不保,还会成为阶下囚!

  出了问题,得赶快解决。李义府毕竟是笑里藏刀的主儿,关键时刻找到了因此事被拘的段院长,面带笑容地逼人家上吊自杀!段院长“被自杀”,死无对证。可是李治对这个事情很关注,打算认真追查,不料武皇后半道杀了出来,横加阻拦,说既然段院长都没了,那就没李义府什么事情了。李治无奈,只好搁置此案。

  武皇后出门说情,段院长“被自杀”的事情被轻松搞定了。但是,侍御史王义方听说李义府徇私枉法,纳了淳于氏,又逼死了段院长,对他是既不齿又愤怒,决意跟李义府讨要个说法。

  朝堂之上,王义方义正词严,上奏弹劾:李义府徇私枉法,不守官员本分,逼杀朝廷官员段院长,该当何罪?李义府也在朝堂中,就出来反驳,被王义方厉声呵斥,有根有据,连喝三次,李义府这才理亏龟缩下去。王义方的慷慨陈词,皇上李治却听的呆若木鸡。这个事情武皇后已经求过情了,怕是不太好办。

  皇帝李治,是性格软弱不是傻子。王义方弹劾李义府,慷慨陈词,有根有据,他听得清清楚楚,明显是李义府不守官员本分,理应处罚。但是武皇后前番刚因为这件的事情大闹了一场,如今朝臣又来弹劾,我该如何表态?公正表态,按律处罚了李义府,又该如何向皇后交待?李治做出了违心的决定后,便拂袖而去。

  御史王义方弹劾李义府,皇帝李治迫于武皇后的压力,做出的决定是王义方“毁辱大臣”。弹劾奸臣,居然成了毁辱大臣?不仅王义方,就连长孙无忌也感到了阵阵寒意。王义方被贬,李义府不仅稳如泰山,反倒又升一级。

  武媚娘在后宫争斗中将王皇后、萧氏残害致死,她把王皇后改姓“蟒”,萧淑妃改姓“枭”;表面上,这只是一种侮辱;深层次看,这是一种心理打击,迫使其后人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这样,仇人们的后代因为自卑和别人的轻视,会觉得抬不起头,一辈子都苟且偷生地活着,报仇更无从谈起。

  皇帝李治做事很怕不合武媚娘的胃口,她会找自己闹腾。武媚娘极有可能吃透了李治的性格——软弱。武媚娘显然不可能对李治进行肉体折磨,但肯定一次又一次对他进行了猛烈的心理折磨,直到李治放弃抵抗,接受别人的摆布。没主见,受人控制的皇帝,做事肯定会有失公允,老臣们慢慢地开始失望甚至绝望。

  皇帝李治去世前头晕、头痛厉害,眼睛看不清东西。李治的前半生,是幸运的。争太子,本来没自己的份儿,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做太子后,半路杀出吴王李恪,老爹欲换太子,舅舅长孙无忌成功说服了老爹,李治顺利继承皇位。

  李治成了皇上,却无法为自己的婚姻做主,听信王皇后的话,自由了一把,硬气了一回,冲破阻力把武媚娘接回了宫中。在她成为皇后之后,才发现她的权力欲很强,甚至把自己当成了傀儡。此时,亲人们一个个地离自己而去,只剩下了舅舅长孙无忌,率领老臣们在和武媚娘来回地拉锯,做殊死的较量。

  李治的亲人们都离他而去了,他便把感情寄托到女人身上,把武媚娘当成了心理上的依托。他以为老婆才是最可信赖的人。但他没想到,这是饮鸩止渴。武媚娘一开始是他的疗伤良药。但这个“良药”的毒性,很快发作。在她杀害王皇后、萧氏的时候,李治选择了退缩,她们两个死得如此凄惨,这让李治放弃了最后的反抗。

  武媚娘对王皇后、萧氏的残酷虐杀,正是在给李治施加心理压力。杀人不过头点地,何必把她们的死状弄得如此恐怖?弄得自己也噩梦连连?没错,她就是要杀给皇帝看。你不是想帮她们平反吗?就是要让你看看,你“挺”谁,谁就会死得很惨!你可以反对我,但后果,你要清楚!

  武媚娘是要通过行动告诉李治:表面你是皇上,权力最大;但在内心,你要臣服我,必须的!所以,她的策略是:哪怕皇上有一丝一毫“不服”的苗头,也要坚决打压,决不手软,决不“姑息”!而李治面对打击,不是愈挫愈勇,而是更加软弱。他厌烦了政治斗争,厌烦了流血,干脆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吧。

  李治的无为而治,更放纵了武媚娘,这也正是武媚娘企盼的。李义府纳淳于氏一案,正是李治这种心理的体现。最初,有人弹劾李义府,说他徇私枉法,李治觉得应当交由法办;武媚娘一出来阻挠,他随遇而安,就不管了。偏偏出来个王义方,非要查个清楚,李治心里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但也听之任之了。

  李治把站在正义一方的王义方贬职,把站在武媚娘一方的李义府升职,就是无为而治,不想惹武媚娘生气。她一生气,首先遭殃的是自己。现在把王义方贬职,官没了,好歹能保住性命。这么看,李治的所作所为,很悲观,但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如此的“超脱皇帝”,在众大臣们看来,伤心和绝望啊!

  趁着皇帝李治无为而治的大好时机,武媚娘集团把黑手伸向了老臣长孙无忌。洛阳的韦季方等人,遭到许敬宗弹劾。原来许敬宗逼迫韦季方,要他把长孙无忌牵连进来。没想到,韦季方是条汉子,坚决不同意,以刀自刺,奄然待毙。许敬宗于是找李治汇报,说长孙无忌和韦季方等企图谋反,韦季方畏罪自杀未遂。

  长孙无忌谋反,皇帝李治肯定是不相信的。但许敬宗伪造了韦季方的供词,称长孙无忌谋反,证据确凿。没有其他办法的李治,将长孙无忌贬官;下令许敬宗等人,严查此案。这下,武媚娘集团可以尽情表演了。许敬宗先斩后奏,逼令被贬的长孙无忌自杀,而后捏造供词,无中生有的谋反事件,终成白纸黑字。

  李治看到长孙无忌的“供状”,有些相信了。这时的李治,感觉自己受到了最后的亲人——长孙无忌舅舅的背叛,心灰意冷,就下令把无忌兄弟子侄,一并处死。谋反案牵连多位老臣,几乎一网打尽。长孙无忌当年捏造谋反罪名,害死了吴王李恪,是为了保护李治。没想到在若干年后,被别人用谋反的罪名,遭诬告而死。

  消灭了长孙无忌,武媚娘集团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前途光明,武媚娘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为了陷害别人,不惜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吸引别人的同情,这么心狠手辣的女人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来的?长孙无忌谋反案,所有证据都是由武媚娘的心腹提供的,这些都很容易伪造。现在长孙无忌没了,李治身边再没有其他亲人。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武媚娘,会不会向自己下毒手,李治想起来都不寒而栗。

  陷入绝境的李治,回光返照般地准备雄起一把,壮着胆子准备废掉武媚娘的皇后头衔,不试着这么做的话,自己的下场肯定会被她搞得很惨。李治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心腹上官仪找来,一块商量。上官仪面对皇上直言说:“换,该换,早就该换了。”听到这话,李治心里面才安定了一些,就让上官仪当场起草诏书。

  李治让上官仪起草废武皇后的诏书,上官仪起草完毕后告退。李治稳了下心神,把写好的诏书仔细看了一遍,准备第二天一上朝,就绕开皇后,直接昭告天下。这个计划是蛮好的,可惜李治忘记了,自己身边,全是武媚娘的眼线。没多久,一个身影急匆匆闪入,从李治手中夺过诏书,撕个粉碎!

  从皇帝李治手中夺过诏书,撕个粉碎,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李治仔细一看,吓得魂飞魄散: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武皇后!现在的武皇后已经了解了个大概,自己命悬一线,哪还有半点政治家的风度?朝李治破口大骂,又推又扯。已经吓傻的李治哪敢说半个不字?反倒赔起不是来。这场废后大戏,就此旗偃鼓息。

  皇帝李治废掉武皇后的事情败露,吓得不停地给武皇后赔不是。李治尚且如此,上官仪哪里还能保住性命?武皇后诬陷他串通前太子李忠谋反,再次把事情搞大,自知理亏的李治非常无奈,为了自保也只有把亲儿子李忠和心腹上官仪,以及其他人,全部杀死。李治这次回光返照般的雄起,再次宣告失败。

  武皇后平息了“废后风波”,再次实现了对李治“挺谁谁死”的心理折磨。李治呢?又少了一个儿子,还是自己下令杀死的。也难怪,李治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开始学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李义府加入武媚娘集团后,出了再大的难题都有武皇后在背后撑腰,每次都能逢凶化吉。慢慢的,仗势欺人的李义府越来越自大,居然欺负到皇帝头上了。他本来就劣迹斑斑,结党营私,党同伐异,飞扬跋扈,朝廷上下,已是**人怨。有人再次密奏李治要弹劾李义府,李治知道他是武皇后心腹,准备训斥一番了事。

  李义府仗势欺人惯了,这次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听罢李治训斥,脸色大变:“谁告诉皇上的?”李治听到这句话是又惊又气,一个下属竟然敢问自己这个问题,太放肆了。李义府看到了李治怒气的样子,也不谢罪,昂首拂袖而去。

  武皇后可以瞧不起皇上,你李义府算什么东西?李治前后思量,朝中能动得了李义府的,只有老臣李勣了。李勣功绩显赫,不亚于长孙无忌,不同的是,在王皇后废立之事上,他倒向了武皇后。但是对李义府这种小人,他也十分厌恶。事情移交给了李勣,李勣一审,李义府是恶贯满盈,罪状不少,最后定罪将其流放。

  对小人李义府的流放处理,朝野称庆。武皇后面对舆论大潮,也是无可奈何。何况,她还没打算对支持过自己的老臣李勣下手。过了几年,武皇后心腹许敬宗,得病死了。

  武媚娘残暴地杀死王皇后、萧氏,固然震慑了对手,却也让同党胆战心惊,悄然戒备,以免遭遇同样下场。人死就死了,何必让她死得那么惨?从己方阵营来讲,如此暴虐,难免离心离德。若干年来连续对外,武皇后羽翼已丰。皇帝李治承认不是武皇后的对手,举手投降乐意做个甩手皇帝,洒脱快活。

  皇帝李治年龄大些后,开始有了头晕、头痛的毛病,还常常眼睛昏花。他干脆把朝政置之不理,让武皇后裁决朝廷大事。武皇后高兴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权力终于变成了现实,掌握在自己手中。李治如此地放得下,武皇后也投桃报李,很给他点面子。李义府被流放,武媚娘知道是李治指使的,也没有找他麻烦。

  武媚娘的母亲杨氏,生了三个女儿,武媚娘是老二,老大早年守寡,老三已经去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二成了皇后,一家人都封了职务。武媚娘的姐姐,被封为韩国夫人。她仗着妹妹的权势,来去皇宫,毫无避忌。这次数多了,老美人就被李治见到了。两人一个色心未泯,一个饥渴难耐,就勾搭上了。

  李治和武媚娘的姐姐勾搭上以后,知道她有个女儿,一样妩媚可爱。李治见了,也宠幸上了。韩国夫人以为有皇帝做靠山,庆幸还来不及,哪敢有别的想法?在后宫,武媚娘的眼线遍地都是,这样的艳事武皇后怎么还没知道呢?

  皇帝李治若是宠幸别家的女子,下场恐怕早就和王皇后、萧氏一般,碎尸万段了。可这一次,武皇后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姐姐、亲外甥女。但是,挑战自己权威的人,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不过对亲人要做得不能那么明目张胆,不那么血腥,只好悄悄地进行。

  武皇后装作不知道姐姐和李治私通一事,和她欢笑如故,谈笑自如。邀她来到宫中,暗中下毒,将她毒死。李治不明就里,以为韩国夫人暴病而亡,掉了几滴眼泪,哀悼了大姨子一番。念及韩国夫人的女儿,母亲新丧,十分可怜,就封她为魏国夫人。这个武皇后不便阻挠,但暗中已经做好了报复准备。

  武皇后的外甥女毕竟年轻,不知险恶,被封了魏国夫人,对李治更是感激不尽,献身以报。这些都被武皇后看到了眼中,但她没有发作,而是在等待时机。有天两位大臣向皇宫进献美食,武皇后偷偷在食物内放下烈性毒药,然后派人去请魏国夫人,前来享用。听说二姨邀请,外甥女欢快而来,吃下食物就中毒死了。

  外甥女吃了大臣贡献的食物,中毒身亡。武皇后假装惊恐,叫来皇帝李治。李治又惊又怒,下令杀了贡献食物的那俩大臣。这就是李治小看武皇后的代价,一时的欢愉,被武皇后巧妙设计,不仅又死了两名小老婆,还借助食物中毒的事情,杀掉了两位大臣。

  武皇后的姐姐还有个儿子名叫贺兰敏之,对母亲和妹妹都是因食物中毒身亡——概率这么小的事件,感觉疑点很多,准备查明母亲和妹妹的真实死因。这件事有人汇报给了武皇后,武皇后准备掩盖事情的真相,决定对亲外甥下手。最终,贺兰敏之被李治流放,在流放途中被人用马缰绳勒死。

  皇帝李治所立太子李弘,是武皇后亲生。但他似乎继承了更多李治的基因,为人宽厚。对母亲的一些不正当做法,比较反感,认为太过残暴。母子之间,隔阂渐生。萧氏生育有两个女儿,因母亲被废,也被幽禁。后来两人都三十多岁,早该嫁人了,却没人敢出头做主。太子李弘看不下去,找武后说情,惹得母亲很生气。

  有天,太子要陪李治外出,去合璧宫。临行前,武皇后给他们送行,赏赐太子美酒、美食。太子酒足饭饱,到了合璧宫,肚子越来越胀,找大夫、吃药,毫无效果,呻吟了几天,居然死了。

  太子李弘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就因为和母亲政见不和,惨遭亲生母亲的毒手。太子和皇帝的关系很好,一旦李弘登基,会收回武媚娘手中的权力,这是武媚娘不想看到的。凡是对武媚娘的权力有威胁又不肯降服的,都会被一一清除。毒杀亲子,又多了一个冤魂,武媚娘也再次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对反抗者的态度。

  李弘有三个亲弟弟,老二李贤,老三李哲,老四李旦,都是武皇后所生。老大死了,老二李贤成了皇太子。武媚娘害死王皇后、萧氏后,噩梦不断,就听从高人的话,常住在东都洛阳。都城长安,由皇太子监国,处理国家大事。新太子李贤,能力不错,受到众人称赞。不过这在武媚娘看来,却是对自己的威胁。

  有人向武皇后进谗言,说太子李贤英武,很像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可是一个狠角色,李贤的优秀表现让武皇后有了恐惧感。于是亲撰《孝子传》等书籍,让太子看。太子十分聪明,看透了母亲的意图。

  由太子监国,武皇后暂时放开了权力,但她对权力的欲望,使得有人威胁到她权力的时候,就会下重手打击。武皇后对李贤的管控,让两人慢慢疏远。没多久武皇后就指使人诬告太子谋害大臣,将太子废为庶人,打入大牢。这还不罢休,居然要“大义灭亲”,杀了李贤。

  又要杀儿子?软弱的皇帝李治真心伤不起了,向武皇后苦苦哀求,这才暂时保住了李贤性命。李治接连遭受爱子们去世、被废的打击,病情变重。武皇后对前来诊治病情的太医,横挑鼻子竖挑眼,故意不积极地给李治治病。李治的病情愈发严重,眼见气息奄奄了。公元683年,李治病逝,算是结束了自己的傀儡生涯。

  唐高宗李治算是个多灾多难的皇帝,在位三十多年,也是多灾多难,洪水、地震,没消停过。他在朝廷上能力一般,对待内宫,更没什么好办法。但他自有他的长处,软弱,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仁爱,对民众来说,这很可贵。他当政期间,推行了一些仁政,百姓还算安居。不过自武皇后掌权后,就没有好的业绩了。

  李治死了,武皇后没了傀儡,权力直接掌握到了自己手中。公元684年到705年,这二十一年,名义上经历了三个皇帝,即唐中宗、唐睿宗和周神圣皇帝武则天,但政权实际一直掌握在武则天手中。

  武皇后想成为武皇帝,这需要炒作,目的是让自己的登基之路,从下到上,从百姓到高官,都要从内心里赞成自己做皇帝。

  皇帝李治死后,武皇后的第三子李显继位,史称唐中宗。据史书记载,李显和老婆之间的关系很好。不过在李显当上皇帝后,他老婆也效仿武皇后,为了权欲、情欲将他冷血毒杀。

  李显死后,皇位由弟弟李旦接手,史称唐睿宗。前面有那么多的太子、皇帝死于非命,李旦对皇帝的这个空职看得很淡然,基本是效仿父亲李治的无为而治。但当亲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因争权大打出手,甚至打算兵戎相见的时候,他为了不伤大家的和气,竟然表示要退位。在武媚娘的控制下,皇帝成了高危职业。

  太子和皇帝,如果做事不合武媚娘的胃口,随时会被废立。但她频繁地废立,会让一些皇子们产生了投机心理。太子、皇帝作为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政治人物,在武媚娘的任意操控下,毫无庄严性可言,变成了一个女人凭自己的喜好、心情变化就频繁更改的笑谈。

  武媚娘单凭喜好废立皇位人选,让大家觉得:做,或者不做皇帝,那都是武媚娘一句话的事儿。结果是,不管有实力还是没实力的,都做起了皇帝梦。一个是大臣来俊臣,和皇室血缘没什么关系都企图谋反称帝。还有武媚娘的情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觉着和武媚娘的关系不错,竟然也做起了皇帝梦。

  武媚娘想撇开他人,自己做皇帝。这个想法很另类,一个女人做皇帝,以前从没发生过。那好嘛,武媚娘再次颠覆和重建世人的认知。她开始公开性地身穿皇帝的礼服,俨然就是一个女皇帝。那些不能接受自己的旧势力,就杀掉好了,为支持自己的新人腾出位置。新旧交换中,流血难免,杀人已成为了武媚娘的习惯。

  武媚娘从“第一夫人”,到“第一人”,期间多少人人头落地,就是自己的亲属,挡了路也必死无疑。她的父亲武士彟先后有两任正房妻子,前妻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武元庆、武元爽;后妻杨氏生了武媚娘三姐妹。前妻和后妻的子女,多不和睦。武元庆、武元爽经常跟后妈杨氏叫板,有事没事地让别人不舒服。

  武士彟死后,兄弟二人和后妈的矛盾激化,杨氏没生儿子,在家族中很受歧视,领着女儿艰难度日。矛盾日积月累,恩怨越来越深。后来武媚娘成了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武元庆、武元爽也被封了官职。但和谐只是表面,不久武皇后找借口把两人给贬了。两兄弟知道武皇后是借机报复,忧惧交加,先后病死。

  皇帝李治一死,武媚娘成了手握实权的实力派。她对于亲人的看法有所改变,对姓武的不再六亲不认,而是拉拢、培植;对李氏宗族,则毫不客气,大开杀戒。当年贬了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导致两人郁郁而终,武媚娘有些后悔,毕竟都是兄妹。念及此,她“不计前嫌”,提拔了两个人:武三思、武承嗣。

  武媚娘念及旧情,提拔了侄子武三思、武承嗣为官。武氏鸡犬升天,李氏愁云惨淡。唐宗室的皇亲贵戚,先后有几十人被杀;那些不会见风使舵的老臣,也有几十人被杀。武媚娘要提拔新人,对不降服自己的大臣大开杀戒。她把这个叫做“换血”,用支持自己的新人去替换反抗的旧臣,这样才能焕发新春。

  李治死后,武媚娘为满足情感需要,找了不少情人。在如何有效“使用”情人方面,她的策略是:情人们不仅要为她所用,还要为政权服务,就是一定要实用;倘若不知好歹,冒犯她的权力,她就会毫不客气地咔嚓杀掉,就是不要跟她争权。

  武媚娘的第一位半公开的情人,居然也是和尚。和尚名叫冯小宝。他出身贫贱,因机缘入宫,服侍皇帝,慢慢地和武媚娘勾搭上了。

  冯小宝虽然出身贫贱,但他出家的地方,是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据说冯小宝当年流浪江湖,因为身形伟岸,年轻俊朗,被人献给了武媚娘。武媚娘为掩人耳目,让他做了白马寺住持,以讲经送学之名,来往宫中。

  冯小宝可能不被大家熟悉。但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薛怀义,这个名气就大多了。

  在历史上,人们对武则天的关注度是最高的,究其原因主要关注点都集中在武则天的私生活上面,不厚道的人们显然是狭隘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作怪。客观地观察下可以发现武则天建立起来的武周王朝,丝毫不比唐朝的任何一个时期逊色。武周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军事实力强大,文化繁荣昌盛。

  一部分道貌岸然的人,利用武则天的私生活来攻击她,其实是不客观的,是男人的心理在作怪,容不得一个靠权谋起家的女皇帝的存在。武则天对于继承人的选拔和培养,心中也是很有数的。当时,他的侄子中有人非常想做太子,准备以后接替武则天做皇帝。武则天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江山留给李家。

  武则天知道,假如以后让侄子即位称帝,她这个姑姑因为是嫁出去的人,不可能被放进宗庙里祭祀,享受死后的荣耀。但如果让儿子即位,即使他们对自己再有怨恨,也不会把她这个做母亲的怎么样的。子女对父亲和母亲必须孝顺,否则就是不孝。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让武则天吃了粒定心丸,决意让李家人接管江山。

  公元705年,武则天重病在身。受她宠爱的二张兄弟俩,借机想独揽朝政,伺机谋反。大臣们害怕武则天一旦病逝,张易之兄弟借机作乱。于是,宰相张柬之联合其他大臣和京城的将军,领兵五百前去请太子、即原来的中宗李显即位。李显很软弱,害怕得要命,不敢去,最后是属下将他抱到了马鞍上。

  宰相的政变因为谋划得好,又有军队支持,取得了全胜。意图谋反的张易之兄弟被杀,然后,张柬之请求武则天让位给中宗李显。年迈的武则天只好同意。她让出了皇宫,自己搬到皇城西南的上阳宫养病。李显再次即位后,给母亲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李显虽然继位,但他生性懦弱,比父亲李治还差劲,根本不是块做皇帝的料。正是他的表现,给了皇后韦氏有了效仿武则天、篡夺帝位的想法。在公元710年,韦氏和女儿共同毒杀李显,立李重茂为少帝,准备垂帘听政。

  李显二十二岁继承皇位,正是风华正茂、青春激扬的年纪,正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不想身在皇位却是什么事也做不了主,在一年后草草下台,从皇帝降成了普通人。还好,在宰相张柬之等人政变之下,他被再次推上皇位。如果才能不足,可以重用贤能帮助治理国家,可李显偏偏重用那些盯着他皇位的野心家。

  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教训在前,李显丝毫不吸取教训,允许皇后韦氏参预朝政。为彰显对韦氏的信任,李显还不顾众人反对把老丈人韦玄贞破格封王。李显还任命武三思为高官,并赏赐“免死铁券”。武三思是臭名昭著的小人,还和自己的皇后韦氏私通。对自己的情敌加政敌母后的侄子如此宽厚,可见李显的昏庸。

  李显对待帮助他夺回皇位的张柬之等人,没有感恩图报,反而听从韦皇后、武三思等人的谗言,把张柬之等人明升暗降,调离京城。疏离重臣,听信小人,这样的皇帝肯定坐不稳皇位的。后来韦皇后效仿武则天听政,朝中大臣多有怨言,大臣桓彦范就毫不客气地上表:《尚书》说如果母鸡司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败落了。

  大臣们发现每次皇帝上朝,韦皇后总是坐在帷帐后面参预对军国大事的处理。大臣桓彦范先是引经据典,然后举例说明危害,最后又提出建议:希望皇上以社稷为重,吸取古往今来的教训,从严管理后宫,不要让后宫参与朝政。

  皇帝李显受母后欺压惯了,逆来顺受,倒也养成个好脾气。桓彦范虽然说话难听,李显也没有发脾气,至于桓彦范的忠言,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了。虽然他没有记住桓彦范的话,但韦皇后和武三思等人记得清清楚楚,桓彦范后来被武三思等小人陷害致死。

  一个皇帝没了威望,大臣们肯定会看轻他,更何况是有些身居高位的人,各种夺权的派系暗流汹涌。最先发动的是太子李重俊。当时李重俊虽贵为太子,却受到姐姐安乐公主的欺负。因为安乐公主最得李显和韦皇后喜爱,后来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靠山很强大。她常以戏弄太子为乐,甚至把太子喊为奴。

  安乐公主不明事理、飞扬跋扈也就算了,但皇帝李显明知太子被喊为“奴”,竟然也没有什么反应,让人有些奇怪,莫非他有更换太子的想法?太子李重俊眼见形势越来越混乱,如果不采取行动,他必定会死在韦皇后手中。公元707年,李重俊领兵发动政变,准备将后宫的韦皇后、武三思、安乐公主等人杀死。

  太子李重俊领兵政变,杀进了后宫,杀死了武三思和武崇训等人,可韦皇后却挟持皇帝李显逃到了玄武门的门楼上,下诏重赏可以杀掉太子的人。结果,李重俊被倒戈的将士杀死。他其实并没有造反之事,只是想把为乱后宫的那些人全部杀掉,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结果却丢了性命,头颅被用来祭奠小人武三思。

  儿子帮父亲清理身边的坏人,反而被父亲命人杀害,李显也太糊涂了。李显虽然是皇帝,但他没有主见,事无巨细都是韦皇后作主。但韦皇后并不满足,她已经厌烦了站在后面把持朝政,想要光明正大地站出来,也做女皇帝。这样,名义上的皇帝李显就成了她脚下的绊脚石。

  但怎么处理皇帝李显,韦皇后犹豫不决,他们好歹也是多年的夫妻,并且李显对她也是绝对地信任。是女儿安乐公主给了她决心,把李显彻底除掉。安乐公主是李显最宠爱的女儿,肯定没什么深仇大恨,但安乐公主恨李显不给她皇太女的名份,心中的仇恨掩盖了父女间的亲情,让她起了杀父之心。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对母亲恭顺,可母亲夺了他的皇位;对妻子言听计从,可妻子背叛了他;把儿子立为太子,可儿子却领兵造反;对女儿无比宠爱,可女儿最终毒死了他。这就是李显悲惨的一生。

  皇帝李显没处理好家事,国事上也是一塌糊涂。应该说,武则天给他留下的家底和环境是非常不错的,但由于李显亲小人、远贤臣,并且内部争斗不休,边境的敌人乘机进犯。基本由原来的贞观盛世变成了现在的内忧外困。好在李显当皇帝只有短短的五年,也没采取什么大的变革措施,没造成国家大的动荡。

  韦皇后毒死了皇帝李显,才发现自己动手太早了,和武则天相比,她还远远不具备直接当女皇帝的条件。武则天做皇后以后,就开始内部辅政,为国事费劲了心血,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当时和李治并称为“二圣”。到她称帝时,已经行使朝廷大权三十多年,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是她任命、提拔的新鲜血液,威望卓著。

  李显的老婆韦皇后,才把持朝政不满五年。虽然通过与小人武三思合谋,除掉了一些反对势力,但终究在朝廷中根基太浅,不成什么气候。更何况她所依仗的武三思父子也被李重俊杀死了。李显活着,就是韦皇后的一把保护伞,任何决定都可以授意李显,得以通过,其他人就是有意见,也只能是对李显提。

  夺权心切的韦皇后母女,明显缺少政治斗争经验,竟然把自己头顶的保护伞李显干掉了。现在李显死了,最有威望的是升级为皇太后的武则天,她把只有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暂时送上皇位。韦皇后想继续垂帘听政,但现在有三股势力展开了权力追逐战,最终的结果还没有揭晓。

  当时争夺权力的有三支力量,一支是韦皇后母女;另一支是太平公主;还有一支是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李显尸骨未寒,三队人马就权力的分配,进行了密切的磋商。凭借各自实力的角逐,撰写了一部假“遗诏”,内容主要包括: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皇后辅导政事,李旦可以干预政事,太平公主职务不变。

  李显死后的权力蛋糕,已经被分割完毕,当时大家都没有异议。但“贪心不足蛇吞象”,韦皇后不想把自认为自己的胜利果实分给别人,偷偷把内容改为立李旦为太子太师,想达到架空李旦、自己专权的目的。还准备想办法进一步算计李旦和太平公主。这种低级的行为遭到了另两方势力的反对。

  韦皇后的自私行为,破坏了三股势力和平相处的假象。在李重茂上位后仅十天,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突然发动政变,偕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率领羽林军上万骑包围后宫,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将韦氏一派一举铲除。韦皇后母女为自己的不计后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韦皇后死后,百官推举李旦做皇帝。李旦表面上推辞不做,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这才勉强同意。公元710年,李旦在承天门楼即位,成为唐睿宗。他上位后就把诛杀韦皇后母女有功的三儿子李隆基立为太子。公元712年,在位二十六个月的李旦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此,唐朝后宫乱政的混乱局面终告一段落。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