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爱江山更爱美人——清世祖顺治帝时期

发表于 2019-2-27 14: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崇德三年(1638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爱新觉罗•福临降生,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顺治帝于大政殿(笃恭殿)受贺,命礼亲王代善勿拜。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缢。四月,明吴三桂降清,封为平西王。五月,明福王朱由崧即位于江南,改元弘光,封史可法为大学士,驻守扬州督师。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摄政王多尔衮逝于喀喇城。

  顺治十三年(1656年)闰五月,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及景仁宫、永寿宫、承乾宫、钟粹宫、储秀宫、翊坤宫修缮完成。

  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顺治以开日讲祭告先师孔子于弘德殿。幸南苑。始行阅武。修孔子庙。昭事殿、奉先殿成。

  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大觉禅师玉林琇劝阻顺治帝削发为僧。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正月初七日,逝于养公殿。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

  关于福临出生的传说有很多。其生于清崇德三年是确切无误的,但是关于他出生时的情景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孝庄文皇后分娩前夜曾梦见神人抱着一个婴儿放入自己腹内,孩子生出来后,满室红光,并散发出奇异的香气,经久不散。并且,孩子的头发还一根根直立着。

  顺治是清朝入关的头一位皇帝这一点不假,但他到底是不是皇太极的儿子,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有人说他是多尔衮与孝庄的儿子,这听起来相对靠谱些。有个不靠谱的说法是,有一个女子一天吃了一个从河里漂流过来的一个苹果,就怀孕生了一个男孩,这小孩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生。他的老妈是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他老妈生他那一天,是皇太极刚失去第八子的第二天。古代人都是“母以子为贵”,当时他老妈只是个妃子而已。福临的出生,给庄妃带来了莫大的喜悦。

  福临的老爹皇太极突然“暴逝”于沈阳清宁宫,还没有定下自己的接班人,一下子给这个总是充满明争暗斗的皇宫带来了令人无法预料到的恐怖。皇位自古以来就是很多想出人头地的人所垂涎的。而皇太极的突然死去,并且还没有对身后之事做任何安排。因此,王宫大臣在为皇太极举丧的同时,就开始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了。

  皇太极死后,他的接班人其实有很多人选。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遗命,皇位的继承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制,由满洲八旗的贵族们一同商议来决定。这样一来,皇太极死后,接班人有七位大咖都是入围人选:四大亲王——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豪格,还有三位郡王——阿济格、阿达礼和多铎。但真正有继承资格的是:代善、豪格、多尔衮。

  皇太极的接班人的入围人选——代善,年老多病,黄土都埋到脖子了,他已经没有争夺皇位的野心了。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统领两红旗,但他早年在皇太极的争位斗争中失败了,现在已经年老多病,为了能够安度晚年,他采取了潜水的态度,不想再一次卷入政治斗争。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是皇太极接班人中的最佳人选。皇太极死时,皇长子豪格三十五岁,正值壮年,而且文武双全,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根据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都希望由皇子即位。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不待见多尔衮,他们两个也准确各投豪格一票。

  皇太极死后,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多尔衮更是跃跃欲试。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时年三十二岁,他由努尔哈赤与大福晋乌拉纳喇氏阿巴亥所生。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贝勒并统摄吏部。此人心机颇重,聪慧过人,曾经多次统军出征,屡立军功。他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是坚强的后盾,而且,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济尔哈朗与皇族血统较远,没有争夺皇位接班人的可能,但他的影响力非常大。济尔哈朗是镶蓝旗主,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他从小就被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在宫里,与皇太极亲同手足。他也曾屡立军功,当时是四十五岁。他虽然与皇族的血统较远,但他如果偏向任何一方,那一方就有成为皇位接班人的可能。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竞选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干了一件弄巧成拙的事情。这天,诸王大臣们在崇政殿讨论皇位继承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皇位,并且做了全面的武装准备。但有人拥立多尔衮,多尔衮当场没有答应。后来,代善推举豪格,豪格很得瑟,认为皇位早晚是自己的,也故作推辞。结果多尔衮推举了福临,豪格也无话可说了。

  多尔衮选中福临为帝,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多尔衮主要考虑皇帝年龄要小,这样的话就好摆弄,以便自己能借辅政而独揽大权。再有老妈的名号要高,以便名正言顺。而福临这两个条件都很符合。当时,麟趾宫贵妃有子博穆博果尔,她的名号虽然高于庄妃,但不受皇太极的宠爱,且孩子才两岁,不便于参加登基、举行大礼等场合。小福临就这样有福将临了。

  多尔衮选了福临做皇帝,自己当辅政王,可一向颇有心机的他又怕众人不服,就拉上了一个垫背的——济尔哈朗。辅政王的人选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那么,多尔衮出任辅政则理所当然。但是,他又怕他一人上台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就拉上了济尔哈朗。

  朝堂上的争斗有时候有些像给人们开玩笑,有时候感觉是在玩游戏,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出人意料的事情。本来皇太极死后,皇位争夺战是相当激烈的。可结果呢,六岁的福临却成为多人斗争的获利者,他戏剧性地登上了皇位,做了大清帝国的第二位皇帝。

  六岁的小屁孩皇帝福临,虽然还不太懂大人之间的争斗,但他却具有天生的帝王之气。一个小孩高高地坐在朝堂之上,下面是一群大人们,大人们说的一些国家大事,或许他都不懂。但他骨子里却有一种帝王之气。慢慢地,朝中大臣们从这个小孩的言行举止中发现“孺子可教”。

  早在福临五岁的时候,这个小家伙身上就流露出了帝王的尊严。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出猎叶赫一带,当时还带着五岁的小福临。在他们前往噶哈岭时,小小年纪的福临竟然“射中一狍”。在举行登基大典前,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他的奶妈看他年幼,就登辇陪坐。福临却拒绝说:“这可不是你这种人所能坐的”,显示出了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

  顺治从小就极具绘画天赋,他画的每一幅画几乎都能得到人们的称赞,这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实话实说。他的画给人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意境。一次,顺治凝视着其中一位大臣,拿起画笔,一蹴而就,把这个人画得入木三分。这幅画后来被大臣们竞相传看。

  顺治皇帝爱画画,他所画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寓意深长。顺治皇帝喜欢中原文化,喜欢画山水、飞鸟,中原文化对他的画影响深远。顺治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便不断汲取中原文化的精神,将中原文化元素运用到自己的画中。

  顺治的名字和年号是很有深意的。顺治帝名字叫爱新觉罗•福临,他登基时年仅六岁。这要是出生在草根家里还是穿着开裆裤的玩尿泥的娃娃,可是,身为皇子的他却要当皇帝。大人们自然是不放心的。所以,大人们为了图吉利,就把年号定为顺治,顺就是顺利,治就是治理,意思是顺利地治理国家。他的名字呢,叫做福临,就是福从天临。

  顺治时期是清朝正式入驻中原的开始。多尔衮是顺治时期政权的实际掌握者,确实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也有许多不利的政策,比如,圈地、剃发,这对于刚刚入主中原的清朝非常不利。多尔衮还实行的一些镇压农民起义、消灭南明政权政策,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础。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帝在巨大的打击下,几乎疯狂。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巨大的打击之下,疯狂杀死、杀伤自己的妻女之后,在煤山自缢而死,延续276年的大明皇朝结束了。

  李自成攻陷北京,灭了大明,可却被清军打败,虎头蛇尾令人叹息。多尔衮领大将军印,统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共约14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李自成亲率农民军部队往山海关讨伐吴三桂。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了农民军,农民军只好退出北京。

  多尔衮是一个很会做表面文章的人。清军打败农民军后,多尔衮率领清军从朝阳门进北京城。明朝文武官员用明朝皇帝的仪仗、车驾出城跪迎,请多尔衮乘辇。多尔衮却假惺惺地推说自己是效法周公辅佐幼主,不应该乘辇。众人又劝他乘辇,他这才乘辇入武英殿升座。从此,多尔衮坐镇北京指挥进军全国。

  多尔衮很懂得韬光养晦,收取民心。多尔衮坐镇北京后,他严禁抢掠,停止剃发,还假情假意地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他的这些举动,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其实,他如此做只不过是为收取民心罢了。

  多尔衮有心脏早搏(心悸)之症,这是因为他贪恋皇位才得的。当年,多尔衮与豪格对峙,退而在诸王大会上昌立福临,谁知自己也弄巧成拙了,无法再出尔反尔,推翻前议。为此,他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精神世界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与自怨自责的痛苦之中。所以,就引发他得了心脏早搏。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是被多尔衮害死的。豪格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可是他的势力却一天天强大。多尔衮生怕豪格哪一天夺了权,自己的皇帝梦就泡汤了。顺治三年,豪格被派征山东,攻四川。后来,他又下西安,平陕西,又击败大西军,射死张献忠,取得大捷,立下大功。然而,当豪格胜利归来等着封赏时,却被人诬陷,多尔衮乘机将他定罪,被幽禁后猝死。

  多尔衮的野心渐渐膨胀起来,凡是他看不顺眼的人被他一个个地整下台了。与多尔衮同居摄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刚开始就很知趣地让出权力。但是,多尔衮是个小心眼儿。他还记恨着济尔哈朗曾经依附过豪格,于顺治四年把济尔哈朗罢职,顺治五年降为郡王,被排除在决策层之外。而且,两黄旗大臣也不断遭到多尔衮的压制排挤,降爵革职,势力渐弱。

  皇上永远是皇上,即使年龄小,也是皇上,不把皇上放在心上的人永远是会犯错误的。阿济格向来没把福临放在眼里,有一次竟将福临称为“八岁小子”,索尼对这种不尊敬皇上的做法极为不满。他把这情况给多尔衮说了,多尔衮并不理睬,反而聚集众大臣商议分封诸王,索尼对此坚决反对。

  顺治的老妈庄太后是个聪明的女人,她生怕多尔衮会废帝自立,就一味地忍让多尔衮,并多次提出给皇帝请老师,可多尔衮总是装作没听见。他这是有意让顺治荒于教育,打算让他无知无学,免得自己的权力被削夺。顺治的老妈呢,完全是妇人之见,她总是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使其不好意思废帝自立。结果,二人的关系却让人们八卦了起来。

  多尔衮大权在握,穷奢极欲,顺治皇帝和他老妈只有低声下气的份了。多尔衮最初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后来是“皇叔父摄政王”,再后来是“皇父摄政王”。至此,多尔衮的地位已经到了极限,要是再加封的话,只有当皇帝了。大权在握的他,穷奢极欲,作威作福。同时,也造成了关内关外,只知有摄政王,不知有小皇帝的局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其实,顺治帝早就对多尔衮不满,只不过当时自己年幼,再加上没有实权,所以没有机会报仇。

  为了顺治,孝庄付出太多,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总揽朝纲,名声远扬海内外。孝庄看到多尔衮势力的日渐壮大,她准备以身相许,借以笼络多尔衮。在多尔衮的帮助下,福临顺利登基。不久,多尔衮的妻子辞世,于是朝中范文程等大臣乘机鼓动皇太后与摄政王合宫,正式结婚。

  作威作福,势焰冲天的多尔衮终究逃脱不了死神的召唤。顺治七年,多尔衮前往喀喇城围猎时,忽然得了一种咯血症。没过几天,多尔衮就死了。顺治辍朝真悼,追尊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对于顺治来说,就是该被千刀万剐的,顺治恨他恨得已经是无以复加了。多尔衮杀了顺治的大哥豪格,这还不算,他见豪格的老婆漂亮,就把人家霸占了。这让顺治无法忍受。而且,顺治帝被多尔衮当作提线木偶耍了八年之久,这使他的仇恨就更深了。

  顺治八年,顺治御太和殿宣布亲征。这年他才十四岁,然而,他坐在大殿上指挥诸将,很有天子威仪。他准备**倒算,收回皇权。并谕告大臣,凡是重大的事情一律上报于他,由他亲自处理。同时,他把多尔衮王府内的印信和档案都收回宫内;然后又以谋乱之罪将多尔衮同母兄武英郡王阿济格监禁。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此话一点儿都不假。多尔衮本来就不是一个正派的人物,把孤儿寡母玩弄于股掌之间,然后自己作威作福。现在多尔衮死了,他以前的一些亲信们也开始像墙头草一样,倒向了顺治帝,有些就投到济尔哈朗的门下。

  多尔衮原来的一个亲信怕顺治帝清算自己,就装作老好人到顺治面前把多尔衮给出卖了。多尔衮死后,他原来的亲信、正白旗议政大臣苏克萨哈怕自己也被顺治帝清算,就按捺不住了,他到顺治面前首告多尔衮死后,将私制八补黄袍等御用服饰置于棺材内,生前还曾欲迁两白旗移驻永平府。顺治听了这个消息,高兴至极,立刻命诸王大臣审理。

  多尔衮死后还被鞭尸,是命中注定,还是自作自受?正白旗护军统领苏克萨哈向告状说多尔衮生前有谋逆的行为,就坡下驴,决定追夺多尔衮的“诚敬义皇帝”的名号,鞭尸。据说,当时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被人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后,焚骨扬灰。

  多尔衮无子,只能向自己的弟弟要来一个孩子当儿子。顺治对多尔衮恨之入骨,多尔衮死后,多尔衮家族被严厉打击,多尔衮弟弟的孩子多尔博被还给弟弟。直到乾隆皇帝给多尔衮“平反”,多尔博才重归多尔衮一系,其后人仍袭睿亲王的爵位。

  多尔衮生前只有一个女儿。崇德二年,多尔衮娶了朝鲜宗室女子做自己的小老婆。这位朝鲜女子是多尔衮征服朝鲜后带回盛京的。引人瞩目的是,这位朝鲜姑娘在第二年给妻妾成群,却始终没有一儿半女的多尔衮生了一个女儿东莪,是多尔衮唯一的血脉,这一年多尔衮二十六岁。

  爱新觉罗•东莪,多尔衮给他独生女儿起的名字。东莪这个名字,是多尔衮为纪念其长姊东果公主(东果为东果格格夫家的部落名和姓氏“董鄂”,不是其名)所取的名字。在多尔衮死后,东莪被顺治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这是清史中关于这个女孩子唯一的记载,此后,史册中再无任何记载,此人不知所终。

  顺治帝为了加强皇权,限制了内务府很多权力,然而他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顺治帝实际上非常宠幸宦官,所以他以前提出许多限制太监们的制度也没有彻底地执行。渐渐地,太监们对限制他们的政令开始熟视无睹,权力也逐渐增大。最终导致了外官陈之遴、吴惟华、陈维新等人与太监吴良辅勾结、行贿受贿之事。

  顺治帝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主张严惩贪官。由于清初对吏治败坏之祸国殃民认识很深,多尔衮把持朝政时就一直强调严惩贪官。顺治帝亲政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方针,并且屡下严谕。从顺治八年到顺治十七年,短短的十年间,顺治严惩贪官四十余人,分别处以降级、革职、处死等惩治。他还下令官员们互相监督,向各地派出大量御史,作为皇帝的“耳目”。

  顺治是一个善于跟随成功者的脚步的皇帝,他很赞同前朝朱元璋诛戮大臣,以重法治世的经验。顺治决定要跟随前朝朱元璋的脚步,严惩贪官。但是,自古以来,贪官问题都是屡禁不止的,惩贪与澄清吏治的其他问题一样,终顺治一朝,都没有解决好。

  顺治可以说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为了使清王朝长治久安,他积极吸收汉民族文化,重视汉官,使清朝的基业得以巩固。同时,他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了严厉打击,极力反对**,榨取人民的血汗,并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业。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利于清朝的巩固与发展。

  顺治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提拔人才的好领导。顺治认为,光惩治一些有问题的官员不行,还必须笼络一些好的官员为自己办事。为此,他还颁布了一些制度。有时候,他还将自己随时发现的人才越级提升。一天,他微行入翰林院,见庶常胡兆龙独自学习清书(满文),他当即传旨“超升学士三级为侍读”。

  顺治很重视官员的考核。顺治十年正月与顺治十六年正月先后以大计考核全国地方官员,根据官员的不同表现作出留任或降职等不同处理。经过十年的考核,约有近千名地方官受到革、降、调的处理。除了考核外官外,他又于顺治九年五月确定以京察考核京官,六年一次,定为制度。为了锻炼官员,他还实行官员内升外转的办法。

  顺治一再下令禁止八旗子弟的“圈地运动”。由于满族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一度争相圈占土地。清初入关后,京畿地区大量土地划分给了八旗,以维护其利益。但是,这样却造成了圈地的恶果:圈地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秩序也动荡不安。有些耕地也变成了牧场,致使良田荒芜,土地萧条。顺治亲政后,不仅禁止圈地,还扩大了耕地使用面积。

  顺治虽然是游牧民族出身,但他深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以游牧民族的只注重游牧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势必会造成国家动乱。他认识到,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封建社会的统治,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可耕地面积的多少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必须保证这种生态平衡才能长治久安。

  顺治能够体会民力艰难,善于体恤民心。顺治决定永远不再向江南征收橘子,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嘴馋而骚扰百姓。他永免江西进贡龙碗、四川进贡扇柄等,不能因为皇家的一点奢侈需要而让老百姓苦累。他决定修造宫殿就地取材,不再用山东临清烧造的城砖,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运输之苦。

  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兄弟二人在西南有一定的影响力。张献忠被豪格射死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率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贵州一带,队伍又日益壮大,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政权。

  李定国是一个军事奇才。李定国十岁从军,在张献忠手下的时候功勋卓著,二十四岁时便成了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兄弟孙可望。他随孙可望到云贵开疆拓土,功劳要比孙可望大多了,为此一路“走红”。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却招致了兄弟孙可望对他的妒忌。

  李定国英勇善战,越来越红了,清廷为之震撼。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请缨出击南下清军,在桂林外围大败清定南王孔有德,后来又逼得孔有德自杀身亡。李定国出师半年,拓地千里,势如破竹。清廷为此非常震撼,特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领精锐部队15万人,与李定国大战。谁知,李定国善用谋略,连尼堪也被斩杀了。

  顺治年间爆发的第二次反清高潮是李定国斩杀清廷两大名王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遗留下来的军师力量与第三个南明朝形成联合抗清阵线。尤其鼓舞人心的是李定国的节节胜利,又连杀清廷两大名王。为此,国人振奋,迎来了第二次抗清斗争高潮。

  孙可望由于自己的私心而众叛亲离,最后投进了清军的怀抱。孙可望是南明的实权人物,但是此人是个小心眼儿,妒忌兄弟李定国比自己强。于是,他不但不配合李定国继续收复国土,还令冯双礼部偷袭李定国。哪知李定国不仅击败了冯双礼,还收服了他。自此,二人的矛盾更加激化。后来,孙可望为了一官半爵之争,逆人心而为打败李定国后投清。

  南明皇帝永历帝竟然死于缅甸。自从李定国部被兄弟孙可望大败后,大西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李定国的抗清形势急转直下。顺治十六年又派清军三路会师,进军云南,攻陷昆明。永历帝朱由榔逃往缅甸。顺治十八年吴三桂进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处死军前。自此,明朝统治者就此断绝。

  顺治在十四岁亲政时,还是一个“文盲”。多尔衮摄政期间,故意疏忽对顺治的教育,不给他延师典学,想让他做一个无知无学的傻皇帝,以便于自己揽权。再加上少年天子贪玩嬉耍的天性,顺治在十四岁亲政时,阅读诸臣奏章时竟然茫然不解。

  顺治虽然在亲政以前没有好好读书学习,但他并不是一个懒惰的皇帝。顺治是一个勤奋好学,励精图治的皇帝。在亲政以前没能好好的读书学习,亲政以后,为了治国理政,在他亲政的十年间,读书非常勤奋。除了处理一些军国大事以外,大量时间都在读书。为此,还曾经读的呕血。

  顺治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饱学之君。顺治在短短的九年中,遍览群书,博古通今,熟谙经史子集、诗文曲赋,通晓治乱兴衰古今历史,且书画双妙,诗文皆工,精通儒释真谛。

  顺治大力提倡忠孝节义,为此还头脑发热了一回。顺治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实行满汉一致。他还特为“身殉社稷”的崇祯帝朱由检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对于“从君殉节”的明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顺治帝更是赞扬备至,而且还为其立碑致祭赐谥为“忠”。

  顺治是个性情中人,勤学善思,尤其是笃信佛教。顺治的老妈孝庄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这对顺治后来笃信佛教也有影响。为此,顺治对佛教的一些理念特别留心。

  顺治非常喜欢佛法,对僧人也格外宠眷。顺治是在太监的怂恿下开始向一些渊博的名僧请教佛法的。自从顺治向憨璞聪和尚请教佛法以后,对佛教愈信愈虔,愈修愈诚。后来,顺治还请龙池派名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来京,请他们在宫里论经说法,并且对他们格外宠眷,还不断地给他们加封。

  顺治日理万机,常常被弄得疲惫不堪,但他渐渐地在佛家意境之中找到了蕴藉。顺治在众多僧人的影响下,在佛教中沉醉而不愿接触凡尘。那些僧人们也借此多方讨好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越来越感到佛学的玄妙,对佛教的信仰也愈加虔诚。

  顺治沉迷于佛教,还让龙池派名僧玉林琇为自己起了一个法名。顺治请玉林琇为自己起法名。玉林琇不敢起,再三推辞后,顺治便不高兴了,强制性地让他起,并且要求玉林琇为自己起一些“丑些的字眼”。玉林琇谢了十几个字进览,顺治自选“痴”字,下用龙池派中的“行”,即法名“行痴”。

  顺治不仅笃信佛教,还一度萌生过出家的念头。一次,顺治对木陈忞说:“我认为我的前世一定是一个僧人,要不然我怎么一到佛寺就觉得僧家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了呢?”他还说要不是怕老妈挂念,他就要出家了。但在木陈忞的劝阻下,才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顺治面对后宫佳丽三千,一生最爱的却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庄太后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后来因与顺治性格不合而被废掉了;一位是前皇后的侄女,也没有得到皇帝的垂爱。

  相传有一天,顺治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一个关外的一个小镇,在小镇村口的树旁,见到了一个姿色美丽的女子。当他走近时,那女子突然消失不见了。醒来之后,顺治下令让人寻找,后寻找到的就是佟佳氏。

  顺治非常宠爱董鄂妃,在册立她为妃的典礼上,还特意颁诏。相传,顺治独爱董鄂妃的原因是董鄂妃比宫中其他满族女子更妩媚。顺治本来说是要封她为皇后的,但是自己已经废过一个皇后了,如果再废立新,恐怕朝野上的闲话就多了。不能封心爱的女人为皇后,但他在封妃典礼上颁诏,而在清朝制度中是绝无封妃颁诏先例的。

  董鄂妃是一个很会调教老公的女人。董鄂氏与顺治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无比。董鄂妃还特别贤淑,是顺治的贤内助。董鄂妃常常竭力襄助顺治励精图治、勤理国政,并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刑事案件要慎重。就连宫女太监们犯错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董鄂氏为顺治生过一个皇子,然而很快就夭折了,董鄂妃也因此一病不起,很快就香消玉殒了。董鄂妃为顺治生一子,排行第四。顺治本来就很宠幸董鄂妃,何况她的肚子又特别争气,生的还是皇子。顺治帝爱屋及乌,认定这个皇四子就是皇位的继承人。但是,这个小家伙出生才三个月便死了。董鄂妃为此受到致命打击,自此一病不起,没多久也死了。

  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竟然为了一个妃子而寻死觅活,顺治帝在皇帝排行榜上当居榜首。董鄂妃病死后,顺治帝痛不欲生,辍朝五日,不理政事。从此之后,顺治帝独居养心殿,从早到晚都在悲痛,有时还孩子气地寻死觅活,连江山也不要了。为此,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能自杀。

  曾经励精图治,懂得收服民心的顺治帝为了一个死去的妃子总是做出一些雷人的事情。顺治帝追封董鄂妃为端敬皇后,在景山建水陆道场,为董鄂妃大办丧事。他还怕董鄂妃在阴间太过寂寞,无人伺候她。为此,顺治下令将宫中太监与宫女三十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伺候端敬皇后。并且,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一日。这些都是超乎常制之举。

  顺治帝在董鄂妃死后,又一次萌发了出家的念头,并且真的剃了头发,还差一点害死一个僧人。顺治在董鄂妃死后,在佛学理论里找寄托,且再萌出家之念。后来,他决心出家,由茆溪森为自己剃度,成了光头天子。当茆溪森的师父玉林琇听说徒弟为皇帝剃发后,大为恼火,让众人拾柴薪,要烧死徒弟,以此来阻顺治出家。顺治只好作罢,茆溪森才免死。

  顺治刚亲政的时候,的确是雄心勃勃,改革弊政,发展经济。但是,毕竟是国家新立,民穷国困,虽然日夜操劳,也感到力不从心,致使他身心兼损。而今,董鄂妃也死了,他的精神世界里突然空虚了,再也振作不起来了。不仅荒废了朝政,连身体也变得一天不如一天了。

  关于顺治的死有很多说法,但有些不靠谱。比如,正月顺治上早朝时,看起来神态还正常,身体健康。第二天早上,养心殿却突然传出了他死去的消息。从他死到下葬,大臣们都没有见过他的遗体。临死前,他也仅仅留下一句话:立玄烨为皇太子,由鳌拜等四位大臣辅政。

  顺治的死是由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而致。顺治每天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又缺乏锻炼,身体极其虚弱,他所喜爱的儿子的死对他来说也是个沉重的打击。而董鄂妃的死更是让他万念俱灰,终日郁郁寡欢,如同行尸走肉。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顺治又染上了天花,最终于初七日半夜死在养心殿,年仅二十四岁。

  关于顺治的死还有一种说法,即是说顺治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有人密报郑成功,说顺治皇帝是在厦门思明港被炮轰而死的,大将军达素不敢公布这一消息。京城查不到顺治的下落,便召达素回京,达素畏罪自杀。后来皇太子玄烨即位,朝廷为掩盖真相宣布顺治驾崩。

  顺治的死还有一种说法:孝庄害死了董鄂妃,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以病逝为托词,到五台山出家为僧。而孝庄害怕这件事被天下人知道,就假借顺治的名义,伪造了遗诏。遗诏中的种种自责,无疑是孝庄强加给顺治的莫须有罪名。

  关于顺治的死还有个比较迷信的说法。顺治年间,一个叫张宸的官员在自己的笔记中谈到,正月初七这一天,朝廷传旨不允许民间炒豆,不许点灯,不许倒垃圾。这些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有一些史学家认为顺治死于天花。

  传说元明清三朝是被自己咒死的:一,元代专用于大典、登基的正殿取名“大明殿”,结果元亡于明;二,明代的朝门叫“乾清殿”,结果明亡于清;三,崇祯在卢沟桥建行宫,分别取名为“永昌”“顺治”,不久逼其上吊自杀的李自成年号即为永昌,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即为顺治。这是历史巧合,还是天注定?

  孝庄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女子。她拥有超人的谋略,关于福临玄烨的传说均出自于她身边宫女之口。都说福临出生时拥有奇异非凡之处,这很大一部分是孝庄的精心策划,是她为福临和玄烨的登基做好有力的铺垫。

  清朝的剃发制度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不满。满族把他们的生活习惯强加于汉族,汉族人民为此怨声载道。但满洲贵族没有从实际出发,执意执行剃发制度,并警告汉族人民:“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他们将反抗者的头颅集中起来恐吓百姓,使得汉族人民“谈剃发变色”。

  清朝“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规定,让汉人无法接受。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有丝毫损伤。但是,有一个叫孙之獬的明朝降臣上书皇帝说汉人也应剃发,所以剃发令一出,汉族人民纷纷造反,满洲铁骑则大兵压境。结果双方数次交战,汉人多次失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