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古代官职与孔庙

发表于 2019-2-21 0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官职
55e736d12f2eb938ddc27c61df628535e4dd6ff1.jpg
  早在西周,教育就已经有了成型的制度。按《周礼》记载,大宰为六官之首,“教典”是他所负责的“六典”之一。大司乐负责主持宗教祭祀与国家典礼,作为国家高级的礼乐官,又兼管学校教育,他属下的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等,都是国学的学官。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到了汉武帝时代,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也就是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博士本是对博识多能者的通称,但在汉代设立太学后,博士就转化为太学的教官,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了,同时也部分保存了原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博士并不一定有很高的官职,但任职标准高、人数少,一般很受社会的尊重和朝廷的礼遇。

  汉代太学的传统一直被各朝各代所继承发扬。

  西晋创办了国子学,这是在太学之外另立的一所中央官学。在国子学里面有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隋朝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隋炀帝时候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在国子监中增加了司业1人,丞3人,有博士和助教。

  宋代沿用唐制,太学的教职员很多。除祭酒总管各校政令外,还有司业总管课试、斥黜、教导等事务。而博士职责是分经讲授,以德行、道艺训导学者;除博士教学之外,还有学正,掌举行学规;学录,协助学正;学谕,掌以博士所授经,传谕学生;直学,掌管学生学籍等。

  明清时期基本沿袭了宋代的分工,国子监教官各司其职。祭酒、司业掌握政令;监丞参领监务,掌管处罚档案;博士分经讲授;助教、学正、学录共同负责对学生的训导;典簿负责文书、经费;典籍管理书籍;掌馔负责伙食。

  所有这些教职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教育时。

  孔庙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3000人,贤弟子72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孔子被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对其顶礼膜拜,因此,在中国几乎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一座孔庙(也叫做文庙),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现仅存照壁、戟门、东西庑和大成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在曲阜。它是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孔庙的初建是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为祭祀孔子,将其故宅改建庙院。以便“岁时奉祀”。自西汉以来,历代的封建帝王对孔庙不断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座宫殿式的庞大的古建筑群。

  北京的孔庙也很有规模,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北京孔庙占地2万平方米,院内有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还有14座明、清两代碑亭。另外还有十三经石碑,是康熙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共63万字。这块碑原立于在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置于此,原准备再放回国子监,后因国子监改为首都图书馆,便将碑立于此处。

  孔庙在全国各地的建立和兴盛代表了中国古代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对孔子以及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推崇。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对孔子加封,北魏时就封孔子为“宣尼公”,唐贞观时又以孔子为“先圣”,唐玄宗更“依贞观故事”,诏孔子为“先圣”,并谥为“文宣王”。宋代孔庙的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宋仁宗时又封孔子后代为“衍圣公”,世代相传,直到民国时期才废止。宋徽宗除将孔庙之正殿命名为“大成殿”外,“并增文宣王冕十又二旒”,与天子相同,并将祭孔仪式看做与社稷大礼同等重要。元代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清顺治年间定谥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后改称“至圣先师孔子”。并且孔庙所代表的孔子的神圣性还曾卷入与西方教廷的“礼仪之争”中。清朝康熙年间,教皇曾经颁布了禁止中国的天主教徒祭孔祭祖的教旨,不准中国的教徒参加祀孔仪式,不准他们进入孔庙,这引起清康熙皇帝的愤怒。这些都说明,孔庙所代表的对孔子的尊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已超出了孔庙本身的意义了。

  末代状元刘春霖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箕,直隶肃宁人。1872年,刘春霖出生于直隶肃宁县北石宝村。父亲是一个纯朴本分的农民。由于生活所迫,父亲带着全家投奔到保定府一个亲戚家。经人介绍,父亲到府衙当差,做了皂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春霖同兄长刘春堂赴京会试,刘春堂中了进士,而刘春霖名落孙山。第二年是慈禧太后的70大寿,特加甲辰恩科,刘春霖得中状元。据传,他原本排榜第二名,第一名为广东的朱汝珍。由于慈禧太后害过珍妃,所以她对“珍”字非常敏感;又因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大清”的“叛逆者”都是广东人,慈禧从心理上对广东人也很反感。而刘春霖的“春霖”二字意为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其籍贯“肃宁”又可象征“肃静安宁,天下太平”,慈禧认为很吉祥,于是朱笔一挥,把刘春霖定为新科状元。

  刘春霖中了状元后为翰林院学士,其间曾到云南办过一次公差,1907年刘春霖被选派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1909年学成回国,授翰林编修,任直隶女学堂(后改直隶第二女子师范)监督。宣统元年(1909)改任直隶高等学堂监督,并在莲池文学馆讲学。

  清朝在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1914年,窃取了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复辟帝制的野心,多方招揽清朝遗老以壮声势。刘春霖被请进总统府,任总统内史,每天为袁世凯编录一篇历代皇帝的言行录以供其赏读。1927年以后,刘春霖辞去公职赋闲在家,每日以诗书自慰。

  1933年黄河泛滥成灾,刘春霖会同其他一些知名人士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任理事。1934年农历三月,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特邀刘春霖前往,但遭到他的严词拒绝。“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汉奸王揖唐,利用与刘春霖同科进士的关系,多次派人以利禄相诱,也都被刘春霖严词拒绝。王揖唐又亲自带了重礼去见刘春霖,并谦卑地说:“年兄的才华品德胜弟十倍,年兄素有建功立业之志,然历经坎坷,今日恰逢施展雄才之时,弟愿抹席以待……”没等王揖唐说完,就遭到刘春霖的怒斥:“我决不依附外国侵略者!”刘春霖怒斥汉奸、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被人争相传颂,但许多亲朋好友也为刘春霖担心,纷纷劝他到南方躲避一下。一些人还热心地为他筹集路费。他却沉痛地说:“躲到哪里去?南方的大片国土也沦陷了,总不能躲出国门,流浪到南洋去吧?我是中国人,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土上!”

  1942年1月18日,刘春霖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1岁。遵照他的遗嘱,被葬于保定西郊东鲁岗。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