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原始宗教”定义种种

发表于 2019-2-20 2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始宗教是一个有着深厚学术积累的领域,在探讨的入口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思想流派、不同学者的“原始宗教”概念。我们的理解不能脱离已有的基础,否则将无法制约谈论的话题,约束讨论的范畴。那么以往学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认定“原始宗教”呢?

  1.时间性的视角——最初的宗教现象

  学者们一般认为宗教这种文化创造是历时性的,宗教历史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时间过程,有它自身的序列。原始宗教是整个人类宗教的历史在过去某个时间点上的开始。如果原始宗教被看作整个宗教历史发生阶段的现象,那么在宗教作为整体的时间持续存在的过程中,原始宗教具有自身的限定性,即原始宗教代表了人类宗教文化的起点。

  根据这种认识,人们关于原始宗教的定义主要表现为两种取向。

  其一,“原始宗教”是人类一切宗教的发端,是宗教研究的起点。它把共时性的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维度,强调宗教历史在起点上时间维度的一般性。埃文斯-普理查德(E.E.Evans-Pritchard)指出,“原始宗教是作为属概念的宗教里的一些种类。所有对宗教感兴趣的人都必须承认,对原始人形形色色的宗教观念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获得关于一般宗教本质的某些结论,并且也有助于我们获得关于高级宗教或历史与实证宗教或启示宗教,包括我们自己的宗教本质的结论。它们为比较分析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而比较分析的目的则在于确定宗教现象的根本特征,并对宗教现象作出一般的、可靠的和有意义的陈述”[1]。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宗教是整个宗教研究的最初出发点,是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特点的基本来源。“原始宗教包括前宗教现象是后世一切宗教的起源,包含了宗教的大部分本质和特点,是认识宗教的来龙去脉和发展逻辑的基本源头和线索。认识原始宗教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可以对认识宗教的演化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

  其二,原始宗教是某个文化群体、某个文化区域的宗教发端。它强调的是每一种宗教文化自身的历史。

  这种研究主要来自提倡实证主义的学者,他们坚持具体宗教文化历史和文化经验的研究。这些研究者密切关注原始宗教材料的实际来源和它们在经验中的意义,希望从现实材料中获得更为直接和准确的理论启示。为此原始宗教研究呈现着多种不同的方法:“文献学家们致力于对涉及宗教事件的文本进行最为精确地诠释。人种学家致力于勾勒出某个原始人类的宗教活动和仪式的细节。社会学家致力于理解某个宗教社团的组织和结构以及它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心理学家分析不同人的宗教体验。所有这些学者在他们自己学科的范围和界限内运用与他们的学科相适应的方法来研究宗教材料。”[3]

  在这种视角中有两种原始宗教定义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从史前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认识原始宗教,称史前宗教为原始宗教。有学者指出,史前宗教指的是从第一个直立人到文字的出现这一漫长发展阶段的人类早期宗教形态。对史前宗教的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学家对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一些史前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来获得零碎的信息,包括兽骨崇拜、丧葬方式、带有巫术或宗教意图的岩画壁画、宗教实物等。

  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考古学发现的早期人类宗教活动痕迹、神灵偶像,被认作原始宗教现象。但也有学者提出,史前宗教和原始宗教之间存在着不同。就研究宗教形态和宗教形式而言,史前宗教与原始宗教是相同的,但是,两者在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史前宗教研究从属于史前考古的范畴,采用的是历史的考古学的方法;而原始宗教研究一般来说可以揽括史前宗教,然而更偏重于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的实地调查方法。就研究对象而言,史前宗教研究的是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文明遗址上存留下来的零碎遗迹,局限于对残留下来的宗教崇拜物的研究;而原始宗教研究偏重于对仍然以活形态存在于当代或近现代后进民族和原始氏族、部落群中,与其氏族、部落制度息息相关的宗教活动、宗教崇拜物和原始宗教的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宗教崇拜观念的人的研究,尤其注重对世界各大洲尚存的原始部落成员宗教观念的研究。史前宗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考古文物,这种研究与文化人类学传统的原始宗教田野考察可以互相佐证,相得益彰。[4]

  第二,作为理解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发展初期宗教现象的原始宗教概念。它的前提是原始宗教不仅是一个文化模型而且是很多具体的存在,原始宗教是多个不是一个。原始社会是分散的,它的宗教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空间性和群体文化同质性。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采取的是一种灵活的文化相对主义立场。

  这种原始宗教理解依据的是人们把原始宗教主要看作近存原始社会之宗教。在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宗教词典》中,原始宗教被认为是“处于初期状态的宗教”,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就此意义来说,与史前宗教同,但一般专指近存原始社会之宗教。[5]

  从经验的观点看,这种原始宗教的研究属于文化人类学,它主要涉及的是土著民族宗教材料,研究者要掌握的是他们的宗教现象和他们对于这些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博厄斯强调探讨文化的起源需要的只是通过每种文化本身特有的历史过程来了解它。他坚持历史的、个别文化的深层研究必须先于比较研究,所以应该在一个文化历史脉络里和当下情境中理解它的原始宗教。

  2.条件性的视角——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的宗教现象

  理解原始宗教如果没有一个条件性的视角,我们会对上述的时间性产生误读,所以很多学者都把这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讨论。在人类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某些群体重组的状况,其文化的发生并非都处于“原始”范畴之内;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一个固有的群体文化会衰亡、断裂、再造,这个群体的每次文化更新或改造,其文化起点有着各种不同层次。比如当代原始主义所重塑的原始宗教象征就来自于处于当代世界关系中人们想要发展的需求。当然还有某些处境封闭的群体其宗教文化始终是在“原始”的范畴内不断重复。因此仅仅在时间性层面解释原始宗教,我们的原始宗教研究就会面临困境,而只有把时间性和条件性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原始宗教研究才会更充分、更有说服力。事实上大凡提出时间性视角的学者基本上都提出过关于原始宗教存在条件的看法。

  原始宗教这个术语依据的是对原始社会文化类型的假定,根据进化论流行时代的一般理解,非西方人类社会不同的生活现实代表了人类种族早期的“原始”时代。有人提出“原始”社会,“其技术比非原始社会落后,一般说来,他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与文明社会隔绝,因而原始社会与农业社会有明显的区别。它们可以有较大范围的社会整合,其中异己的次生群体不多,是比较简单和谐的社会。我们把社会看作农村——城市的连续体,一端是西欧都市文明,另一端是地理上和社会上与世隔绝、技术落后、整合面较广且人口比较稀少的社会”[6]。关于原始文化类型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比如有学者认为,原始人拥有简单生活,相应地更为依赖社会组织减少压力。人们更容易通过精神刺激的方式发泄情绪和自我表现。原始人既利用幻想逃离现实,也运用一些技艺和工作方式进行生活实践。不论怎样他们都相应地利用自己通行的道德准则、神灵、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占卜、禁忌、梦术等来卸掉心理和生活重担,实现人对各种限制与焦虑的解脱和反抗。也有的原始社会在生活条件极其残酷、贫穷之下,讲求自我约束,坚守道德。[7]

  由于原始文化类型这个前提,原始宗教顺理成章地是指人类原始社会中的宗教现象,就起源的意义上来说,原始社会处于一种早期的、向文明不断发展的状态之中,“原始人”的宗教涉及的就是“那些前文明时代(preliterate)社会中被认为与神圣的和超自然存在者相关联的那些仪式、信仰、行为和行为方式”[8]。如张践教授指出,“原始宗教,顾名思义就是原始人类对某些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活动及其相应的制度和组织”[9]。

  3.发展变化的视角——原始宗教类似原生性宗教

  大多数文化都有原始宗教,当一个文化从自己的起点开始了自己的宗教文化过程,它就意味着这种文化面貌的完善、持续和变化过程是相当漫长的,由此有学者注意到了原始宗教作为文化现象的持续、变化问题。

  社会文化过程是有历史维度的,研究人类宗教的发展有必要回头分析其最初形式,因为这是大多数民族文化历史的入口。那么如何在很多民族早已越过原始阶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情况下观察原始宗教?吕大吉教授指出:所谓“原始宗教”的“原始”,是一个历史范畴,本义是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宗教形态,它是人类宗教的发端。原始宗教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但并不随原始社会发展为阶段社会而完全消失。它的许多因素和表现形式都经过变形而沉积在后代的宗教之中。尽管阶级社会的宗教已不再是标准意义的“原始宗教”,但却保留“原始性”宗教的因素。只要我们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不难剥离阶级社会的“附加品”,筛选出原始宗教的“沉积物”。如果要对这种“附加品”和“沉积物”作出科学的甄别,我们必须对原始宗教不同于非原始宗教的特殊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由于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率先进入文明时代的文明古国,除少数几个民族以外,绝大多数民族早已脱离原始时代,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原始宗教”形态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如果不采用这种剥离“附加品”,提取“沉积物”的办法,那些原始性的宗教因素就将永远埋没在历史的底层。[10]

  也有些学者提出以“原生性宗教”的概念来代替常用的“原始宗教”概念。他们说,我们之所以提出“原生性宗教”的概念而不用一般人所说的“原始宗教”概念,主要的原因在于原生性宗教这一概念更为准确:首先,原生性宗教不是创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其历史中或许有非常著名的大巫师,但却没有明确的创教人。其次,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原始宗教往往认为它们在时间上属于史前时代,而我们所说的原生性传统宗教却是从史前时代延续到近现代。再次,原生性宗教不仅仅是表现于文献、考古发现的“化石”,还是一种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作用的活态宗教。最后,一般所说的原始宗教大多存在于无文字社会,而原生性宗教不仅从史前社会延续到文明时代,而且许多民族的原生性宗教还具有成文的经典。[11]应该说“原生性宗教”更强调原始宗教所具有的超越时代被传承和经受变化的特点。原始宗教的确存在着一种文化流动性,我们需要注意原始宗教包括哪些被继续的传统、被改变的传统或再发明的传统,从而全面认识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但是“原生性宗教”是否在后来的发展中完全排斥非本土的宗教影响而没有杂生运动,仍旧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4.比较的视角——原始宗教是与世界宗教不同的宗教

  许多学者提出,无论世界宗教是什么,“原始的”或“野蛮人的”宗教肯定是与之不同的,这种宗教观主要立足于更为普遍的“民俗”表现。世界宗教都有自身的历史,有创教人,像佛陀、基督、穆罕默德。相比之下原始宗教既没有建造者,也没有起源方面的证据。此外,在伦理、教义、神学方面,原始宗教与现代世界宗教也有着鲜明的层次差别。有学者将它们之间的区分进行了结构性的建构:

  “世界”宗教的所谓特征:

  (1)以成文的经典为基础;

  (2)有拯救的观念,经常是外来的(一位“正在来临的解放者”);

  (3)它是普遍的,或有普遍的潜质;

  (4)它可以包含或取代“原初的”宗教;

  (5)它往往形成一个独立的活动范围。

  而“原初”宗教的所谓特征:

  (1)它们是口头的——即使是有文字的文化,其宗教也缺乏成文的经典和正式的信条;

  (2)它们在取向上是面向“此岸——俗世”的;

  (3)它们被限定在一种语言或族群内;

  (4)它们构成世界宗教得以发展的基础;

  (5)宗教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和缠绕在一起的,“神圣”与“世俗”或自然与超自然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12]

  这样就着重在宗教整体形态、宗教影响力或传播范围,乃至宗教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区别来说明原始宗教的特点,进而强调原始宗教中宗教文化上的初始时期的简单性。

  正是在这类对比中,学者们比较集中强调原始宗教特殊的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有学者将宗教的传播状况作为比较的出发点,认为最原始的宗教只保留在产生它的人群中,那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宗教,当然不属于“原始”范畴。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认为,“世界上有氏族宗教、部落宗教、城市宗教和民众宗教。或许,这种种宗教都可以称为‘封闭式宗教’。因为,事实上它们都同样有封闭的社区作为区分界线”[13]。埃文斯-普理查德指出:“高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在发生学意义上是彼此有关的,与这些高级宗教不同,处在彼此隔绝、相当分离的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则只能是独立发展的,彼此之间没有历史关联。”[14]

  于锦绣教授从更为综合的视角提出原始宗教的特点,认为原始宗教作为人类血缘和地缘小群体对“超自然力”的集体信念和相应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原始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残余的一个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因素,是自发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继续流传于阶级社会的各种所谓原始宗教形式和原始宗教系统的总称。[15]

  也是在这种比较的前提下,许多学者深入分析了原始宗教最初的特点。比如爱德华·伯尼特·泰勒(Edward Burnet Tylor)在其《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提出的万物有灵观;1870年鲁博克(J.Lubbock)出版了《文明起源和人类的原始状况》(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Primitive Condition of Man),认为人类起源于除了宗教不知道任何东西的时代,经过相续的拜物教,自然信仰或图腾崇拜,萨满教,偶像崇拜,以及神、人同形、同性论,创造世界神论,最后达到现在的道德信仰形式。根据斯宾塞(H.Spencer)的《社会学原理》(Pinciples of Sociology),崇拜祖先(manism)被认为是宗教发展的原初形式。马雷特(R.R.Marett)假设存在前万物有灵论,那就是遍布波利尼西亚的概念——马那。马那为一种普遍的力量,它贯穿所有事物,也可能集中在某些事物和人物身上。宗教起源于某种活力的观念和巫术仪式的观点在弗雷泽(J.G.Frazer)、奥托(R.Otto)、蓝格(A.Lang)等人那里都得到了发展,其表现为活力理论(dynamism,物力论,力本说)、巫术论或原始一神教(monotheism)等。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总结也很丰富,比如朱天顺认为原始宗教为:“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和偶像崇拜。”[16]

  在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特点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得出了关于宗教本质的一般认识,比如泰勒(Edward Burnet Tylor)认为,一切宗教,不管是发展层次较高的种族的宗教,还是发展层次较低的种族的宗教,它的最深层、最根本的根据是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据此,泰勒直接把对精灵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最低限度的定义。[17]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认为:“我说的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18]

  这个视角中的“原始宗教”概念,其现实性和重要性常常在于它是一种关于宗教和文化历史发源处的哲学假设,学者们倾向于把各种原始宗教现象理解为一种历史哲学式的原型,在具体工作中这种假设被许多学者当作客观性标准用于不同方面经验材料的分析之中。

  5.人类本能的视角——原始宗教是自发的宗教

  原始宗教是自发的宗教,这个说法源自恩格斯。恩格斯指出:“事情很清楚,自发的宗教,如黑人对物神的膜拜或雅利安人共有的原始宗教,在它产生的时候,并没有欺骗的成分,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僧侣的欺诈很快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至于人为的宗教,虽然充满着虔诚的狂热,便少不了欺骗和伪造历史,而基督教,正如鲍威尔在考证新约时所指出的,也一开始就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观的成绩。”[19]应该说恩格斯只是就宗教有无“欺骗的成分”来区分原始宗教和后来的人为宗教,但是这段话却为很多学者提供了认识原始宗教的出发点。他们根据恩格斯的这段话进行了大量阐发,比如有学者提出:

  原始宗教的自发性,是指它的发生与成长都不是在自觉的意识活动中形成的,而是原始人类在求生过程中,随着社会活动、生产活动而派生出的一种精神活动。虽然这一精神活动一旦产生就具有了独立自主性,且在日后的人类生命活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其诞生之初的无意识的自发性特征仍然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原始宗教的心理自发性。形成人类宗教本性的最基本条件是宇宙背景,这一背景自始至终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而对人类的意识产生影响。当原始人类出现自我意识,从自然界独立之后,在对自然的复杂感受中,一种对宇宙理解的渴望,解除恐惧的要求,求得依赖和安全的愿望必定会自发地产生出来。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及与这些崇拜相关的各种神话便被创造出来。这些最初的崇拜活动开始是与直接的具体的生活目的相关联的,心理要求居于从属的地位,但随着这些崇拜活动成为生活中的固定内容,即成为原始宗教活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仪式中,心理需要成为习惯,且逐步升华,由对具体自然现象的崇拜扩大到对整个宇宙的崇拜,由对个别祖先的依赖扩展到对所有祖先的依赖,由对死亡的恐惧改变为对生命永恒的追求,直到此时,明确的宗教要求才开始形成。

  二是原始宗教的创作自发性。原始宗教形成的心理基础是自发的,它的成形过程也是自发的。虽然各种崇拜活动和神话创作都必然要依赖于人,但这个“人”不是某个有名有姓的个人,而是整个血缘家族、氏族或部落,甚至推而广之于整个原始人类。它的时间跨度可能是旧石器晚期到整个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宗教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自发到自觉,由简陋到精致,由仪式到观念,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成熟的过程。[20]

  如何理解自发性?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吕大吉教授指出:“自发性”与“人为性”的区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原始宗教是自发产生的,但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不能绝对地排除任何人为的欺诈成分进入其中,统治阶级的国家宗教一般都具有“人为”的性质,但阶级社会中的一切宗教,是否就不具有任何“自发”的性质呢?这是不能绝对地否定的。[21]

  我们根据人们不同的观察原始宗教的视角总结了以上各种关于原始宗教的看法,其中每一种视角的解释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都存在自身的某些不足。基于上述多样性的原始宗教理解,我们需要对原始宗教概念抱有更为包容、积极的心态,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来认识原始宗教。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