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李香君的故事——“血染的风采!”

发表于 2019-2-17 19: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舞低杨柳楼心月,唱尽“桃花扇”底歌

  ——李香君的故事

  孔尚任,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

  因为粘了孔子的名头,在中国,按理说不论怎么改朝换代都不会吃亏。哪个当权者不是靠枪杆子来打天下然后又要靠一部《论语》来治天下呢?

  于是,虽然满清入关夺了汉人的天下,孔家店却依然没被打倒。孔尚任,这位孔家嫡系的传人也被康熙帝破格授予了国子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等官职。看得出,满人也尊孔,也想汉化,孔尚任生得好,刚好是孔子的后人,所以没什么意外的话,他的官儿会安安稳稳地做下去的。

  可是,历史恰恰充满了意外,这位被康熙帝当作门面的孔家传人,有一天竟被罢了官,而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他闲来无事写了一出戏。

  要说文人搞搞创作那也完全正常,曹雪芹写了部揭了些皇家根底儿的《红楼梦》,乾隆虽然不高兴,但不也没治他的罪吗?况且这孔尚任可还是尊孔的门面,他到底写了出什么戏让康熙那个“小玄子”那么受不了呢?

  说起来处罚也不应该这么严重,因为孔尚任不过写了一个妓女的故事,这个妓女虽然位列秦淮八艳,也就是说是个名妓,但再大的名妓也不劳你康熙帝操心啊,怎么一个妓女的故事就让这位在韦小宝嘴里是个“鸟生鱼汤”的一代圣君火了呢?

  原来也不怪小玄子发火,孔尚任这出名叫《桃花扇》的戏,虽然只是写了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但孔尚任自己也说,他写《桃花扇》是为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那么是什么样的兴亡之感呢?这很容易理解,当然是清兴而明亡的兴亡之感。因为戏是一出悲剧,所以这种感慨也是悲痛的,其思念明朝的情绪也就不言自明了。据说孔尚任为写这出戏,曾专程赶到扬州,在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墓前徘徊数日,以寄托哀思,并体验生活。

  这还得了!罪名大点,就是想反清复明啊!

  看来小玄子只把孔尚任给罢了官已经是轻的了,这说明他已经是够“鸟生鱼汤”的了,要按清朝文字狱的传统,孔尚任这种明目张胆地思念明朝的情绪不落个满门抄斩,自己恐怕也得呜呼哀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熙还算仁慈,还算给孔老夫子面子;而孔尚任也算胆大,也算是有情有义的好男儿。因为在那种白色恐怖下,他还敢写这种“兴亡之感”,那也算是文人中顶天立地的好汉了。

  但我奇怪的是,既然要写这种怀念明朝的“兴亡之感”,他为什么不写史可法呢?或者郑成功也行啊?再不就写个当时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哪怕是朱自清这样的不领救济粮的有骨气的文人也行啊,为什么偏要去写一个妓女呢?还要从这个妓女身上寄托沉重的“兴亡之感”,这真的有点儿让人想不通。难道真的是“英雄每多屠狗辈,青楼不乏侠女身”?

  你还别说,我想孔尚任可能还真的是这样认为的——越是那些底层的百姓,越在国破家亡之时会激发出侠气、骨气与正气来。而李香君正是这样一个人!

  电视剧版的《桃花扇》有一个明显失实的地方,那就是主演李香君的曹颖身高一米六八,而且身材略有些丰满,而事实上的李香君虽然在后世有号称侠女的风范,可实际上她的身材比较娇小,身高最多也就一米六,又因为她唱歌唱得好,歌喉婉转圆润,所以当时李香君有个外号,叫“香扇坠儿”,就是形容她的气质玲珑剔透得有如系在香扇上一颗玉坠儿。那曹颖哪像是香扇坠儿啊?我看起码也得是半截儿扇面儿,所以我说她与李香君的真实气质并不相符。

  有的人会奇怪,这么娇小的李香君为什么后来名气那么大呢?她会干得出那名震天下的“血溅桃花扇”的事来吗?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事实上越是浓缩的,越是精华的。李香君虽然身材瘦弱,但人家内在的小宇宙强大啊。女人往往是这样的,表面上往往像哈姆雷特说的那样——“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但哈姆雷特不知道,平时越是脆弱与平静的事物,爆发起来越是强大与激烈,像地震、火山喷发和女人,都是这样。

  再者说,这“血溅桃花扇”又不是武松的“血溅鸳鸯楼”,非得五大三粗在少林寺学过武功才行,李香君的“血溅桃花扇”不过就是一出精神的悲歌而已。

  当然,因为是精神的悲歌,所以它反倒要比武松的“血溅鸳鸯楼”要伟大、要壮烈得多。

  当时的情况是,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书阮大铖为了笼络手握重兵的佥都御史田仰,就把李香君许给田仰做小妾。这两个臭男人商量妥了,也根本不问李香君愿意不愿意,就派了人到李香君住的媚香楼来抢亲。按当时的情势,一个妓女被当朝大员看上了,不论你愿意不愿意,那都是没辙儿的事儿。可李香君坚决不从,而且性子刚烈,在怒斥了阮大铖的无耻、卑鄙之后,她一头撞向墙去,当时血流满地,昏死过去。后来还是一手抚养她长大的李贞丽代她上了花轿,才使她躲过这一劫。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李香君为什么宁死也不嫁给当朝大臣呢?而这个兵部尚书阮大铖又怎么偏偏看中了李香君呢?

  这其中的源由都牵扯到一个重要的男人,他的名字叫侯方域。

  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大明朝有名的忠臣。他自己和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末“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是个才华横溢的大帅哥。

  在侯方域二十一岁的时候,他到南京来参加礼部的会试,备考之余,经友人杨龙友的介绍,认识了李香君。当时这位大帅哥第一次来到十六岁的李香君的房间时,一抬眼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宽约两尺“寒江晓泛图”的水墨横卷,画的意境十分高远,关键是画的结构布局很庞大、很大气,画上还题着一首诗,其中一句“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让侯大才子大为赞赏。

  他仔细一看,诗与画都没题落款,当时就觉得很奇怪。按道理,文人作诗作画没有不题落款的呀。实在不好意思题的,恐怕就是水平太差,练习之作,题上去丢人,所以才不题。但要是这样的话,也不会被裱起来挂上墙啊?所以侯方域就很奇怪的问,这幅横卷如此高妙,怎么没落款呢?而且这画风诗风如此大气,此等名家,我博学多识的侯方域以前怎么没见过他的作品呢?

  侯方域一好奇,李香君就笑了,轻启朱唇,淡淡地说了句:“此小女子涂鸦之作,因不足为道,故未落名款。”也就是说,这我随便画画写写,随便裱裱挂挂的,所以没当回事儿,也就没题名落款。

  这一下,侯方域大吃一惊,大跌眼镜,当即索要纸笔赋诗一首,对李香君的才情大为赞赏不已。

  我们也不知道这侯方域是真聪明,还是假糊涂。反正那么多文人到李香君这儿来都没发现并利用这个细节,侯方域第一次来就成功地利用了墙上的这幅画,好好地拍了李香君的马屁,或者不叫拍马屁,应该说是与李香君成功地产生了独特的沟通。这让李香君这位眼界颇高的秦淮名妓一下子就对这位河南来的小伙子产生了无限好感。两个人诗卷来往,感情迅速升温,一下子便都坠入了爱河。管理学上有句名言,叫“细节决定成败”,回头看看侯方域的恋爱法,可见真理无处不在。

  李香君倾心侯方域之后,决定再也不跟别人来往。按当时的风俗,侯方域这叫“梳拢”了李香君,但是要出一笔“梳拢”费。侯方域是来赶考的,又没带那么钱,当时又没信用卡可以先刷卡后付帐,所以心里很着急。正在这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那位杨龙友又出现了,而且是带着大笔赞助费出现的,这下侯公子得偿心愿地住进了媚香楼,不仅为李香君买了很多首饰,还送了李香君一柄绢面的象牙宫扇作为定情物,上面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正应了李香君“香扇坠儿”的雅号。

  后来还是细心的李香君,发现了端倪,说这位杨龙友杨公子怎么好像是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的孙猴子呢?这么关心你!这么帮助你!你到南京,他接待,还把我介绍给你;你缺钱,他赞助你,让我们终成眷属。侯方域要是《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也一定要对杨龙友唱一段“only you”了。不对,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蹊跷。

  侯方域一听,也觉得有问题,于是就把这位“only you”请到了媚香楼,两人一番畅谈才知道,原来这杨龙友不过是个中间人而已,他所热心做出的这一切都缘于他背后的一个人,那就是阮大铖。

  我们会很奇怪,阮大铖怎么会对侯方域的事儿这么上心呢?这时候侯方域不过是复社的一个年轻文人而已。难道是他看中了李香君?那么他自己来好了,干嘛要费这么大的周章呢?

  原来,这阮大铖是万历时期的进士,做了很多年的官,也是明朝有名的戏曲家。只因在官场上站错了队伍,投靠了魏忠贤,也就成了臭名昭著的阉党的人。崇祯朝的时候,阉党被清算,他也被罢职回了江南。后来时局动荡,他就一心想东山再起。但阉党的对头是东林党,而复社也就是东林党里的年青人组织起来的。东林党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势,但却一直象征着社会主流的正义力量。阮大铖想东山再起,就不惜重金拉拢侯方域这种复社中的骨干力量,以图让东林党人与社会舆论接受他。他知道自己以前的名声很臭,不能直接出面,于是才有借杨龙友之手的曲意接纳。

  侯方域当时听了这话,就没有做声。因为阮大铖当年做官的时候与他父亲的交情还是不错的。况且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现在用了别人的钱了,就得领别人的情啊。

  这时候反倒是躲在屏风后偷听的李香君忍不住了,她气愤地走出来,对侯方域说:“阮大铖是什么人?是个妇孺皆知的小人。官人受了他的资助,便要为他分说,这是因私废公,是要被天下人耻笑的。阮大铖资助的这些首饰衣裳我李香君还看不上眼呢。官人自可拿去退还。”说着,就把首饰、衣裳都拿了出来,扔在了桌上。

  这对侯方域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吓,一下子就唤醒了他的政治立场,当即表示要按李香君的意思把赞助费退还,并坚决与阮大铖划清界限。

  我不禁想问了,侯方域作为东林党人、复社骨干,对阮大铖还未有断然拒绝的意思,这十六七岁的李香君哪来的这么高的政治觉悟的呢?

  原来,在侯方域来到之前,复社的其他几位主将陈贞慧、冒辟疆等人就经常在李香君这里聚会,尤其是陈贞慧,那简直就是李香君的精神导师。他们整日在纵论天下,李香君则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入耳且关心”起来,久而久之,就完全被同化了,再加上正是血气方刚的青春岁月,政治的立场尤其容易鲜明起来,所以李香君的思想也就带有了东林党人典型的气节论。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清亡以后,那些高谈气节的东林党人,包括侯方域在内,有不少都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做了清廷的官,而独独这位旁听生李香君,却真正尽显了东林党人所期许的民族气节。我想,这也是孔尚任之所以要从这个平凡女子身上寄托“兴亡之感”的关键所在。所以为了突出这一点,孔尚任不惜在创作时篡改了史实,将侯、李真正的介绍人陈贞慧也改成了杨龙友。

  在李香君的思想感召下,侯方域毅然拒绝了阮大铖的拉拢,他不仅把阮大铖的险恶用心公之于众,还伙同陈贞慧与冒辟疆等人戏弄、讨伐阮大铖。他们三个有一天主动要求阮大铖出个戏班子来媚香楼唱戏,阮大铖一听很高兴,以为“金元外交”出了成果,就赶快安排了自己府内最好的艺人来唱戏,侯方域他们边喝酒,边看戏;边称赞戏演得好,边骂阮大铖的无耻与狡诈。说他不过是阉党余孽,魏忠贤的干儿子,还想通过冒充艺术家来博取人民的同情,这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更是一条披着人皮的狗,我们复社的文人,就是要痛打这条落水狗。然后这帮年青人就边骂、边喝酒、边拊掌大笑、边看戏。这耍了人,还解了恨,那感觉别提多爽了。

  不仅如此,过了几天,他们再接再厉,陈贞慧和复社的吴次尾等人写了一篇《留都防乱揭帖》,就是痛批阮大铖的告全国人民书,真的是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在痛打落水狗了。

  他们这边爽歪歪了,那边收到消息的阮大铖鼻子都要气歪了,心的话,这帮嘴上没毛的年轻人,总有收拾你们的时候。尤其是这个侯方域和李香君最为可恨,拿我的,用我的,却恩将仇报,总有一天要你们好看。

  这坏蛋一发狠,老天竟也变了脸。没过多久,李自成攻下了北京,明朝灭亡了。遗老遗少们赶快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小朝廷,奸臣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马士英立即起用阮大铖为兵部侍郎,随后又升为兵部尚书。这一下,臭咸鱼翻了身,阮大铖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对着复社的那帮小伙子们大吼一声:

  “俺胡汉山又回来了!”

  先是陈贞慧等人下狱,幸亏侯方域跑得快,投奔到扬州史可法的麾下为抗击清兵做贡献。因为属于“跑路”,所以也不可能带上李香君,两个人珍重惜别,李香君拿着那把定情宫扇发誓一定要等侯方域回来。

  但侯方域跑了和尚,却留下了媚香楼这座“庙”,阮大铖秋后算帐的对象也就对准了李香君,于是就有了我们开头说的“血溅媚香楼”的情景。

  在李香君昏倒后,又是那位杨龙友及时出现救助了她,还从血泊里捡到了那柄绢面宫扇,杨龙友为李香君的气节所感动,依扇上的血迹,点缀成朵朵桃花,于是就有了这把传世的“桃花扇”。说到底,这桃花扇象征的就是李香君宁折不弯的气节和一种“血染的风采”。

  阮大铖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李香君伤还未愈,阮大铖就打着皇上圣谕的幌子,把李香君征入宫中充当歌姬。

  这下李香君没办法了,她本来就是歌妓,怎么能违抗圣旨呢?她只有紧紧地抱着她那柄用鲜血写成的桃花扇进了深如海的深宫。

  在一次宴会上,瘦小的李香君借唱戏的机会当众痛骂阮大铖与马士英,最难能可贵的是她骂阮大铖不是骂的个人恩怨,而是骂他们丧权误国,陷百姓于水深火热,这让这位逆境中的女子的形象更加高大了起来。

  幸好,在阮大铖要进一步加害她之前,南明朝也亡了,清兵攻下南京的时候,李香君随着宫人逃了出来,等回到媚香楼,却发现早已是一片火海。这一下,天地茫茫,却举目无亲,而侯方域又因战乱而音信皆无。李香君唯有捧着一把桃花扇,独立在桥头,看古老的南京城在战火中战栗。

  这时候,幸好当年教她戏曲的老师苏昆生发现了她,带着她逃了出去。电视剧在处理这一处情节的时候,我觉得设计得很精彩。说侯方域在扬州兵败后也回到了南京来找李香君,就在李香君静立桥头的时候,侯方域则正在媚香楼附近找她,可终于没能发现,致使两个在战火中擦肩而过。

  当然,这种构思是很时尚的,也是很技巧的,孔尚任毕竟还不如现代的编剧们那么会玩花活。在孔尚任的《桃花扇》里,苏昆生救走并安顿了李香君后,受李香君所托寻找侯方域,并最终将那柄鲜血染红的桃花扇交到了侯方域的手中。侯方域在寻找李香君的过程中,又横生枝节,再次被阮大铖报复,下在了大狱,后来经多方营救,终于在南京的栖霞寺找到了李香君。二人劫后余生,却要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在历史的兴亡面前,儿女情长竟变得无从寄托,于是两人于痴情中梦醒,双双出家,用一种宗教式的苍凉为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划上了一个叹息般的句号!

  但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要远比这更苍凉得多。

  开始的时候,李香君与侯方域好像还有情人终成了眷属。他们一起回到了河南商丘,但侯家已为侯方域娶了正室,李香君只能屈居为妾,后来侯父又知道了李香君的妓女身份,甚至要把她赶出家门。

  入清后,侯方域终于没能坚守住他们那帮年轻人所提倡的操守和气节,去参加了清人的考试,结果考得还不理想,只中了一个副榜,这下连李香君也看不起这位当年意气风发的帅哥。在对侯方域的失望与侯家众人的排挤下,李香君在贫病中郁郁而终。侯方域则深陷失节与失去李香君的痛苦中,于是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壮悔堂”。人才入壮年便已后悔终生,而惟有李香君的茕茕孤坟与此为伴,这不是一种最大的苍凉吗?

  不过南京本地的传说却是李香君最终是独自在栖霞山葆真寺出了家,并最终葬在了这里,至今栖霞山还有李香君的遗冢。

  当然,老一辈的人可能还记着另一种有名的结尾,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电影版《桃花扇》的结尾。说李香居隐居栖霞寺,守着那柄血染的桃花扇,也守着自己对爱情与人生的理想苦苦等候着侯方域。结果八年后,侯、李二人终于在山寺相遇。当李香君得知侯方域已变节降清时,愤而撕碎了当年才子题诗、佳人溅血的桃花扇,与软弱的侯方域彻底决裂,从此遁入了空门。

  我估计孔尚任看了这样的结果,也会大为惊叹、大跌眼镜。他借李香君所抒发的“兴亡之感”——也就是那份时代与历史的意义就够深厚的了,可是后人比他还狠,让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完全就变成了所谓的“时代的传声筒”。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了沙滩上”!

  孔尚任这位“前浪”把李香君的人生意义放在时代的环境里,去描写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应该说,这不只是对李香君个人精神的宏扬,也是对那个时代那群平凡女子们的精神颂扬。

  就是那些平凡的女子们,虽然身为艺妓,身在社会的底层,却为后人所景仰,她们都有一个传奇的名字——“秦淮八艳”!

  说到秦淮八艳,像柳如是、李香君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但其中也不乏小家碧玉般的可爱女性,董小宛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