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民间服饰文化

发表于 2019-1-26 16: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商周时期的服饰——上“衣”下“裳”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2.秦朝服饰——重视阴阳五行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饰思想中。男服服饰是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华丽的衣服,不过基本上女服服饰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3.汉朝服饰——始有绫罗绸缎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制成的漂亮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4.魏晋南北朝——胡服成为时尚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5.隋唐时代——最爱红、紫、黄、绿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披在肩上的长围巾)。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6.宋代服饰——承袭唐朝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7.元朝服饰——“质孙服”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善骑马打猎,因此服装的要求也是以轻便为主。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这是一种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8.明朝服饰——喜欢裹头巾

明代的男装,官员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9.清朝服饰——长袍马褂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人们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

10.旗袍——东西方文化的糅合

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之一,是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的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11.旗袍的历史

旗袍是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的,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仿效汉族的风气日盛,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旗袍的种类有很多,如长袖、短袖、无袖、开襟、琵琶襟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12.海伦·斯诺与宋庆龄旗袍的故事

海伦·福斯特·斯诺是埃德加·斯诺的遗孀。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20世纪30年代,海伦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处为中国“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给她一件自己的旗袍,斯诺夫妇到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工合”筹款时,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日,58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

13.旗袍第一夫人——宋美龄

宋美龄衣橱内的旗袍件数,大概现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无出其右者。宋美龄的旗袍件数多,和有一个勤奋的裁缝师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

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他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为宋美龄制作旗袍,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做好后,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宋美龄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为保管,然后便再也没见她穿过,因而,宋美龄的旗袍大概穿来穿去,总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的更换。

14.中山服——孙中山的款式

中山服又称中山装,是根据孙中山先生曾穿着的款式命名。自公元1923年问世迄今已70多年了,它一直是中国男性喜爱的服装之一。主要特点是立领、前身四个明贴袋,款式造型朴实而干练。

15.孙中山改造中山装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服不但穿着不便,也不大符合当时我国人民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大襟式长衫、对胸式短衫裤等“传统服饰”又不能充分表现推翻帝制后的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经过长期的考虑,孙中山提出以当时东南亚一带流行的“企领文装”(即现在已不流行的青年装)上衣为基础,稍加改进:在企领上再加一条翻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膨胀收缩的“琴衣袋”式样,这就是中山装形成的过程了。

16.龙袍上“龙”的意义

龙袍是皇帝专用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龙数一般为九条:前后身各三条,左右肩各一条,襟里藏一条,于是正背各显五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17.龙袍十二章纹样的含义

龙袍上除了龙纹,还有十二章纹样,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祥云、蝙蝠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会绘;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若斧形,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龙,应机布教,善于变化;如山,行云布雨,镇重四方;如华虫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浅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为万物之依赖;如斧,切割果断;如两己相背,君臣相济共事”。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18.土族服饰——“彩虹”穿上身

土族女性服饰的袖子用红、黄、黑、绿、白等不同颜色拼成,恰似天上彩虹,因此,互助被誉为“彩虹的故乡”。有专家认为,彩虹袖上的黑色表达了土族人民对土地的崇拜,绿色是土族人民对绿色自然的憧憬,黄色寄托了土族人民对丰收的向往,白色象征着土族人民纯洁的心灵,红色传达着人们对太阳的敬仰,而蓝色和紫色也有着土族人民对不同的自然景物的寓示和尊崇。在土族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土族阿姑(未婚女性)穿上彩虹袖,“走起路来摆三摆,蜜蜂彩蝶赶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来”。这无疑是对彩虹袖最诗意的咏叹和赞美。

19.彝族服饰——宗教文化的显现

在彝族服饰中,毕摩服饰和苏尼服饰是彝族原始宗教文化中最直观而重要的,毕摩和苏尼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服饰标记和样式的特殊性。毕摩的服饰多以青黑色为主,一般素雅无纹饰,显得庄重大方。毕摩法衣为一种特制的斗篷,与帽饰等物相配套,分羊毛斗篷、丝绸斗篷和棉麻斗篷几种,有黄、红两种颜色。丧事祭祀时穿黄色,婚嫁喜事时穿红色。在祭祖时通常要穿马尾毛披风。马尾毛披风是用四十匹好马的马尾编织而成的,乌黑发亮,为彝族服饰中的精品。比起毕摩来,苏尼的服饰相对简单得多,材质一般以麻布和棉布为主,款式一般与所在地区彝族的常装相同。

20.彝族服饰——种类繁多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21.“白苗”服饰——一件衣服做一年

“白苗”制作衣服的过程十分复杂,一件衣服要一年左右才能制成。在地里种上火麻和原麻,开花时割来一匹一匹地晒干,再一匹一匹地接在一起。这是一件手工活,需要很长的时间,“白苗”妇女走路时手里都拿着麻匹在接。接好后,在纺车上纺成麻线,后用石灰、柴灰煮,煮软后洗,这个过程需要半个月左右。洗好后,原本绿色的麻线就变成了白色。把白色的麻线放到织布机上织,织好的麻布是硬的,用柴灰煮一次,煮好后洗干净,晒干。这样洗、晒,反复三四次,布就变软和了。麻布用石蜡或方蜡点成各种图案后,用黑色的染料染,染好后用清水洗,洗了再用热水把蜡煮化,这样,蜡点的地方是白色的花,其余的地方就是黑色的,这是“点花”。最讲究的要算挑花了,要数着麻线用绣花针把彩色的丝线绣上去。数错了一根,绣出来的花纹就是乱的,因为是一针一针挑上去的,所以叫“挑花”。这个工序需要的时间最长,三四个月才能挑出一件衣服的花带。

22.苗族银饰——用白银写的诗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她们常常是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多为美,以重显富。一个盛装的苗家妇女,其银饰重达二三十斤。

23.福州妇女——从发式看称呼

福州人对妇女的称呼分依妹、依嫂、依母、依婆四个层次。如果你到了福州想跟当地人说话,但是不知怎么称呼的话,这可以从她们的发式上看出来,已婚妇人梳髻,未婚姑娘打辫子,这是公认的装扮习俗,谁也不能违反。梳髻的尊称依嫂,打辫子的昵称依妹,标志明确,界线清楚,一眼就可看出,谁也不会喊错。

24.汉服五种“正色”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25.柯尔克孜族女装

柯尔克孜族的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也有穿连衣裙的。衬衫宽大,直领。布料衣服缝制简单,高级衣服缝制讲究,袖口和对襟处钉银扣。裙子用宽带,或用绸料叠成多褶,制成圆筒状,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制皮毛。内衣翻领套坎肩,坎肩领口甚大,内衣显露。在短装外面套大衣,多为黑色,翻领敞胸,冬季内加棉絮。

26.柯尔克孜族男装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

27.古代鞋履

男女足下均着履,其式样有履头上翘成笏头(长方牌形)、凤头的,也有一般的翘尖鞋,还有平头及圆头的。履又可细分为舄、屦、鞋。靴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引进的式样。南方有木屐,取其简便凉爽,不分等级男女,闲居时都可穿用。雨天穿钉鞋,用牛皮缝制,鞋底有铁齿。南方渔民在船上多赤足。稻作区的农民有水田耕作,亦赤足,上坎则穿草鞋。

28.藏族服饰——藏袍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大、长袖、宽腰、右襟,是一种无需量体裁衣的直线服装。袖长等身,袍长过体,无需纽扣。藏袍最讲究的是边饰、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镶上贵重的毛皮和丝绸滚边,内衣一般为白缎衬衫。

29.藏族妇女爱饰物

女藏胞酷爱装饰。她们的饰物——金、银、铜、铝、珊瑚、玛瑙、珍珠、螺钿、玻璃、贝类、赛璐珞以及塑料制的那些玩意儿,丁零咣啷,加上耀眼的氆氇,珍贵的水獭皮边,全部缀在一起,连同长袍最重可达三四十斤,真是又贵又重。

30.藏袍只穿一只袖的原因

藏族人穿藏袍只穿一只袖,而且是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搭在右肩上。天热时,左袖也不穿,将两袖褪下来拉到前面,围系在腰间。这样穿法既有悠久历史,又有独特的原因。

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藏区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气候变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气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藏袍腰襟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人放牧、干活、耕作,遇天气多变,需要调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形成了习惯,即使在气温正常时,藏族人穿藏袍一般也只穿一只袖。

31.景颇族——首饰越多越能干

景颇族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32.珞巴族——野生植物和兽皮为原料

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

33.白族——崇尚白色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34.门巴族——氆氇为原料

门巴族的服饰多采用氆氇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门隅一带男子喜戴一种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蓝色或黑色氆氇作帽顶,下部使用红色氆氇。门隅的妇女也是穿袍服,外边围一块白色氆氇围裙。

35.哈尼族——衣服件数越多越美丽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36.仡佬族——裙分三段

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筒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

37.基诺族——耳环越大越勤劳

基诺族男女皆喜欢戴大耳环,耳环眼较大。他们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一个人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如果一个人的耳环眼小,则会被人认为是胆小、懒惰。

38.回族——礼拜帽

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做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

39.土族——“鹰嘴啄食”

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他们喜欢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

40.裕固族——“萨达尔格”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成人,可以婚配了。“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

41.锡伯族——喜穿长袍

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42.维吾尔族——花帽是标志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维吾尔族花帽作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每逢重大节庆活动,维吾尔族人都要精心绣制或选购小花帽装饰打扮自己;有的还将花帽高挂在屋内壁间,以增添房间陈设的艺术情趣;有时作为珍贵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和来自远方的宾客。

43.哈萨克族——动物皮做服装

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子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44.乌兹别克族——小花帽是特色

乌兹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圆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采用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芯绒,帽子顶端和四边绣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做工精美,色彩鲜艳。

45.畲族妇女的“凤凰装”

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

46.畲族“凤凰装”的美丽传说

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像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女儿后,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女儿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47.朝鲜族——“白衣民族”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48.赫哲族——鱼皮衣服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

49.鄂温克族——最喜爱镶边的衣服

在鄂温克族,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他们还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50.鄂伦春族——袍式为主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