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为什么同寝室女生的月经周期会趋同

发表于 2019-1-26 13: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居住在同一个寝室的女生,经常一起吃饭,一起休息,时间长了,有人就会发现,大家的月经周期居然变得同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u=1141581885,642228229&fm=27&gp=0.jpg

  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而且这种错觉的发生对象不限于同寝室友,密友、母女、姐妹,甚至工作和学习伙伴都被“发现”过月经趋同的情况。

  女性的月经并不会因为朝夕相处就变得同步,但日常生活中人们觉察到“同步”现象却并不稀奇。假定有两个月经周期均为28天的女人,那么她们月经间隔时间最长为14天,平均而言,则只有7天之差,再考虑到女性个体的平均月经持续时间是4~7天,两人会非常容易出现月经日期的重叠。若相互交流此事的女伴增加,这种“你来例假时我也来了”的情况更会频繁出现,于是形成“关系亲密的人月经趋同”的错觉。

  但这种说法如此流行,并不全是女生们交流闺密话题的功劳。实际上,科学界也曾长期把它当作事实,并给出了看上去十分奇妙的解释。科学家犯错,源自1971年美国人玛莎·麦克林托克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

  当时,麦克林托克在威尔斯科学院读心理学研究生,同时兼做女学生的游泳教练,为了方便安排学生下水练习,她对住在宿舍中女生的月经时间做了详细的记录。没想到,在整理了三四个月的记录以后,她发现最初女同学们的月经时间是不规则、随机的,但在共同住了一两个月以后,她们的月经时间有一个同步的现象。

  于是,麦克林托克设计了一个为期6个月的实验,她募集了135名17~22岁的女生做实验志愿者,再次观察到她们的月经周期出现趋同的现象,不仅表现在同宿舍室友的趋同,也包括了亲密朋友间的趋同。

  麦克林托克认为这些趋同还向着一个主导者靠近,于是她进行了下一步的实验:将主导者的腋下汗水搜集起来,涂抹在实验组女生的嘴唇上,而对照组则涂上医用酒精。4个月后,实验组女生出现月经趋同现象,对照组则几乎没有影响。

  麦克林托克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指出影响女性生理周期的物质是信息素。自此以后,女性生理同步的现象就被科学家们称为“麦克林托克效应”。

  麦克林托克论文里所说的信息素,又叫费洛蒙,是1959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尔森和卢歇尔发现的一种人体可以释放到环境中的物质。该物质被另一同种个体接受后,可引起特定的行为、发育和内分泌反应。麦克林托克会想到收集主导者腋下汗水,就是因为信息素主要由位于腋窝的顶浆腺分泌产生。

  麦克林托克的论文发表后,科学家对信息素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通过基因遗传学的实验,他们在人的鼻中隔内检测到一个独立于嗅觉系统的犁鼻器系统,当有信息素刺激该系统时,它会将信号投向下丘脑,进而调节内分泌功能。

  根据这一发现,有科学家提出,女性在生理周期的不同阶段会释放不同作用的信息素。若在月经的卵泡期放出,则会缩短月经周期;而在排卵期放出,又会延长月经周期,如此一来,使得月经趋向某一个固定时间。

  但进一步的发现却给这种解释泼了冷水:犁鼻器在人体早期胚胎发育中已经退化,成年个体拥有犁鼻器系统的比例很低。因此,通过犁鼻器接受信息素,调节女性月经周期使之趋同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界的观点逐渐开始逆转。2006年,有科学家总结了过去1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月经周期并不趋同。那“麦克林托克效应”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更严密的考察,有人指出了麦氏研究中严重的方法论错误:

  她在选择样本时,着重挑选了最开始月经周期不趋同的个体,即统计学上的偏态分布;随着观察持续,她收集到的数据增多,偏态分布会自动趋向正态分布,也就让她得出了月经周期同步的结论。另外,麦氏的分组也存在问题,以至于后人进行实验验证时无法观察到她所记录的现象。

  截至2013年,因为众多实验都无法验证“麦克林托克效应”,一篇科学评论性文章总结称,所谓月经同步不过是一个错误说法。至此,可以认为科学界主流已经否认了“月经周期趋同”的存在。

发表于 2019-3-7 16: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 学到了 感谢亲爱的
发表于 2019-3-12 21: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亲爱的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