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疯狂的硅谷

发表于 2019-1-23 11: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三月,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坐落于加州的高科技象征地——硅谷,拥有全美国最昂贵的房屋市场和全世界最集中的投资资金,但也是美国贫富最为悬殊的地方。例如,帕洛阿尔托的一间四房式屋子标价为二百二十万美元,最后却在激烈的竞标下以三百二十万美元售出。另外一间标价为四十九万五千美元的一房式小屋则以七十五万美元成交。与此相反的另一极状况则是许多非科技人员没有栖身之所。在硅谷五名居民当中,就有二人无法担负平均每月一千七百美元租金的两房式公寓。愈来愈多的教师、警员、消防员、销售人员正在寻求无家可归庇护所的服务,不少人每月付四百美元住在车房或睡在陌生人的客厅地板上。加州金融部门,把这些人称作隐形的贫困在职人员。

硅谷的状况当然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它发出一种信号:高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结构,它已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并可能造成非科技部门与人员“无处栖身”的困境,其中包括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人员。

我们姑且把高科技造成的生存压力和改变生态结构的力量称作“硅谷效应”。这种效应已影响社会的经济、文化、心理、教育等各个层面。“赶紧把孩子送去学电脑,千万别再读文科”,这种心理紧张且不说,就学校教育而言,美国以往的中等教育和一部分高等教育,在生活的压力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已经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生命质量”和“生存意义”的教育,那么,在“硅谷效应”的冲击下,这种倾向肯定还会进一步发展。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说,美国的中等教育,除了私立的教会学校之外,一般只有“智育”和“体育”二维,缺少“德育”这一维度。但是,用“德育”这一概念,容易被误解为单纯的道德教育,其实,它应当是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广泛的人文修养教育。这种人文修养,在于培养“人”的健康心理、高尚情操和对人生意义的把握,质言之,在于塑造人、塑造美好的人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第一目的。“生存技能”、“职业技能”当然也需要,但这只是教育的第二目的。现在美国的中等教育,这种主次已经明显颠倒,青年学生(包括女学生)的人性正在往粗糙化发展,马尔库塞所说“单面人”(只知技术、不知人文;只知生存手段,不知生存目的),正在急速增长。可以预言,对于“硅谷效应”如果没有宏观对策,上述这种教育目标的颠倒现象将会进一步恶化。

可以肯定,“硅谷效应”不仅只是辐射美国,它也将辐射香港、台湾和整个中国。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有“智育”、“体育”、“德育”三个维度,这是好的。但是,上世纪下半叶的“德育”,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以意识形态的教育取代人文修养的教育。这里发生了一个目的的偷换,即以培养意识形态的工具(政治工具)取代对优秀人性的塑造。因此,“德育”的内容便以“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重心,而忽视(甚至拒绝)人类基本品格基本道德情感(如同情心、怜悯心等)的教育。如果说,美国的教育是向职业功利偏斜的话,那么,中国则是向“政治功利”偏斜。这种偏斜造成中学生和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很低。如果我们要做一项试验,考察一下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和一个法国中学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我相信,中国大学生可能会输。

人文修养包括哲学、历史、宗教、伦理、法律等多方面的修养,而其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是文学与艺术的修养。我在北京的时候,曾经呼吁过教材改革,主要的意思是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课本上的文学艺术内容太片面、太苍白了。所谓片面,就是太意识形态化,即“太不文学”和“太不艺术”了。所谓苍白,就是只有很稀少的一些具有“人民性”的中国古代诗文和一些现当代“进步”作家的作品及外国的一点可怜的文学点缀品,其他的全然不知。既不读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读卡夫卡、福克纳,至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莫奈、梵高等的艺术,更是没有立足之地,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大陆五十年的文学修养教育与艺术修养教育已经完全失败!除了中文系和艺术系的大学毕业生,其他科目的学生,其文学艺术的修养,实在是苍白到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写文章本来应当“温柔敦厚”,但说到这里,我却忍不住要用一句不敦厚的语言告诉读者,我曾对着一些文学界之外的名人和相当高级的干部谈文学,但总的感觉,是等于“对牛弹琴”。

中国的人文教育本来就如此单薄,现在又偏碰到高科技的冲击,硅谷效应的震撼,那么,还有几个国家的领导人想到应当好好“抓一下”从小学到大学的人文修养呢?国家领导人之外,又有多少知识分子敢于承认中国几十年来人文教育特别是文学艺术教育的失败呢?十几年前,我就感到文学艺术的世界精华在中国的教材中“无处栖身”,这一回高科技又霸气十足地君临中国,那么,它们还会有更好的栖身之所吗?看来,前景十分不妙:文学艺术修养的教育不仅受到意识形态的排挤,还要受到高科技的排挤。双重的压迫将使它继续上一世纪失败的历史。

在此迷惘之际,我想起《西方的没落》的作者、先知型哲学家斯宾格勒关于人如何能在世界上站立起来的思想。他用物理与数学的语言说,人只有在三度空间的广延世界里才能真正立足,即除了在长度与宽度之外还要有“深度”才能站立。所谓深度,就是人文维度。这是人的身体、理智这两个维度之外的关于人的灵魂的第三维度,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根本的维度。人所以成其为人,并非因为世俗平面的生存进向,而是由于其精神灵魂的立体存在空间。这位哲学家和预言家特别说明:“深度的经验是一个前提,很多由此衍生出来的事物,都须依此前提而定。”(参见《西方的没落》第四章)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人文前提,高科技和现代化的意义是很可疑的。斯宾格勒对西方的警告,东方的政治家与学校课程的设计者,不妨也听听。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