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真幻曹操墓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

发表于 2019-1-22 13: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操,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 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360截图-69459343.jpg

    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墓就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

     河底的曹操墓

  清顺治初年的某一天,在河南安阳,几个渔民漫无目的地行走于完全干涸的漳河底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大石板。正逢百年不遇的大旱,漳河也因此干涸得见了底,这让他们很无奈。

  他们发现,石板旁边露着黑黝黝的缝隙,似乎还能容纳一个人爬进去。他们决定进去试试,他们想着,那里面也许还能有些鱼。然而,缝隙里面是一扇石门,推开石门后,他们看到许多美女或坐,或躺,或靠着,分列在一个石床两边。

  他们走近才发现,这些美女都是早已死亡,只是不知为何,依然和活人一样。然而,随着他们的走近,这些女尸迅速腐朽、化为飞灰。

  这时,他们才注意到,石床上是一个冠服像王公贵族的尸体,用水银装殓,没有腐烂。旁边还立有一块碑,有识字的人认出,这是曹操。这些人都恨曹操,于是一起把他的尸体肢解了。

  这是清人褚人获《坚瓠集》中的一则记载,并不能以信史对待,但这却是千百年来关于曹操墓的无数诡异说法之一。

  曹操,生前便充满争议,身后事历经两千年,依然无比诡谲离奇地流传在人间。

  摸金校尉

  公元200年的某一天,一份措辞激烈的《讨曹操檄》,正在中原大地迅速传播着,这份出自袁绍文胆陈琳的大作,名为《讨曹操檄》,陈琳在文中指责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按照陈琳的说法,曹操带兵洗劫的墓,没有哪具尸体是不被抛出来丢在外面的。而所谓“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则是曹操专设的盗墓官职,发丘就是挖坟,摸金就是拿走墓里陪葬的明器。

  据说正犯头风病的曹操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头立刻就不疼了。曹操打败袁绍收服陈琳后,曾对其檄文中的诸多揭短表示不满,然而唯独没有提及对盗墓的指责。

  据陈琳檄文,曹操盗的应该是安徽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曹操之前,盗墓这个行当已经存在了,但是像曹操这样拉着部队公开、有组织、大规模盗掘的,似乎还没有先例。

  公元1世纪末期,起步之初的曹操集团,缺衣少食,经费严重不足。行事素来不拘一格的曹操,就想到了盗掘古墓。两汉时期普遍有厚葬之风,皇帝以及那些王侯将相墓,陪葬财富之丰厚,能让人看得直掉眼珠子。

  位于曹操老家亳州附近的梁孝王墓,就是其中一座。

  天下石室第一陵

  西汉梁孝王刘武墓,在今安徽永城芒砀山,自第一代梁王刘武起,九代梁王及王后、大臣都安葬在这里。

  梁孝王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弟弟。他和他的父兄一样聪明能干,但作为次子,他注定无缘皇位。

  不过他生前身后都享尽荣宠,活着时,除了享有三百里封国之外,他每次上朝时,景帝都会派人远出迎接,到宫中了则和皇帝同乘一辆车出去打猎。景帝和他感情很好,一次酒后曾情不自禁地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梁孝王身后,归葬于一座规模大于明十三陵四倍、被中外考古界称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的豪华大墓中。一般的王陵都是劈山后用巨石修砌,但梁孝王墓群却是“斩山作廓,穿石为藏”,并且,陵内还有中国最原始的冰窖,和最早的坐便厕所。其墓中壁画,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梁孝王墓在芒砀山群保安山南山东侧半山腰,总面积约650平方米。主室的四周建有回廊,回廊的东端与主室相通。回廊的四角都有耳室,大小一致。回廊内有十字街、饮马泉、黑水河等。在回廊与各室之间穿行很容易迷失方向,据说,曾有人进梁孝王墓后几天走不出墓道。

  19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保护性发掘了梁孝王墓群,在这被曹操洗劫过的墓群中,依然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文物2万余件,其中许多文物价值连城。

  无不掘之墓

  曹操的士兵们,应该是第一批走进梁孝王墓的盗墓者。

  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千斤巨石封死了墓道,普通的盗墓贼就算找到墓葬,也很难进入墓室。

  曹操为此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即便如此,一样很难进入墓室,因为士兵们要一锤锤地凿、一点点地清理。

  对此,陈琳在檄文中有具体描绘:“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也就是说,曹操亲临现场指挥了盗掘。

  他们进入墓室后看到了什么,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无疑拿到了一笔天文数字的财富。史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水经注疏》中说:“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公元220年3月15日,带着无尽的争议,六十六岁的曹操作别人世。这位军队盗墓的先驱,害怕别人如法炮制盗自己的墓,因此早在去世前一年多,就已留下遗命在“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临终前的《遗令》,中更是明确要穿着平时衣服入葬,不要珠宝陪葬,并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果然,如曹操所愿,一千后,已经没有人知道曹操墓在哪里了。

  西高穴现世

  曹操死后两千年。

  2009年,河南。

  从郑州坐火车往北,约一个半小时就到安阳。从安阳市区继续北行30公里,就到了豫北平原的尽头、漳河南岸一个名叫西高穴的小村庄。

  古城安阳,因为殷墟和魏晋北朝的邺城,而列名中国八大古都,但历史上的邺城,已被改道的漳河分割成了河北临漳和河南安阳,漳河沿岸遍布着古代墓葬。

  在西高穴村,千百年来,村人去世后都会葬于村外田野中,却独独不会埋于村头的土台上,且土台上从无树木。二里地外,还有一个村名叫东高穴。传说也是因村旁有土台、古墓而得名。但没有人说清,两者之间究竟有何种关联。

  这十多年来,西高穴村民们在村中及周边田野浇地、打井时,陆续发现了疑似古墓所在至少有八九处。

  2003年,就在那土台下,一处古墓被人意外发现。此后,至少有38人,进过这个墓中,还拿了东西上来,不过这些人后来都被抓起来了。下去过的人也只看到黑漆漆的全是淤泥。

  38人中,相当一部分是当地村民,另外还有一些人在逃。村里很多人都是一时好奇下了去,带了东西上来,并非刻意盗取文物,因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

  2004年除夕夜,趁着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一伙盗墓贼潜入地下,用炸药炸墓,巨大的震动使得村民们以为是地震了,那天村里所有的房子都在摇晃。

  魏武王之墓

  频繁的盗墓使这个古墓遭到灭顶之灾。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这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全长近60米。墓穴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封门墙、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墓道为斜坡状,全长39.5米,最深处距地表15米。

  在墓道与墓门接合处,南北两侧各有一道长5米、高4米的护墙,每面墙的墙体内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为龙骨。墓门为砖砌双券拱形门,外有三道封门墙。

  墓室顶部靠后处,发现两个盗洞,从盗洞断面看,墓壁厚达1米左右。按规模判断,这是一座王侯级别的大墓,但墓主人究竟是谁?

  在清理随葬品时,考古人员有了意外的惊喜。几个石碑上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魏武王!考古人员心中一震,难道就是那个,乱世奸雄曹操?

  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而出土石牌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也相称。

  这个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薄葬

  继续清理时,在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后专家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60岁!曹操终年66岁,又吻合了。

  其他的随葬品,包括金、银、铜、铁、玉、石、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曹操临终前留下的《遗令》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

  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的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墓中没有发现直接表明墓主身份的印玺,这恰恰又与曹植哀悼曹操的《诔文》记载相符,据该文所述,曹操入殓时,穿着平时穿的缝补过的衣服,印玺也没有带在身上,只是带了系印章的丝带。陪葬的明器没有雕饰,最好的陪葬品也仅仅是陶器,而且没有染色。

  绝密入口

  然而,安阳西高穴村的这个大墓,真的是曹操高陵么?从它现世起,便倍受质疑。

  曹魏皇室家族墓地主要有三处,其一是曹操老家所在的安徽亳州,葬的是曹操发迹前的族人,包括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长女曹宪和家族中的其他官员,一些郡太守、州刺史等。

  其二是魏国的首都洛阳,这里是曹魏皇陵区,葬有文帝曹丕、明帝曹叡、废帝曹髦以及曹操族子、大将曹休等。

  其三是邺城,邺城是曹操作为魏王的王都,葬有元帝曹奂、曹丕皇后甄氏以及明帝曹叡的女儿等。

  曹操死前,遗命将自己葬在西门豹祠旁边。他自认为行事风格与西门豹相近,并尊西门豹为先贤。西门豹在邺城时曾惩治了以“河伯娶亲”为名蛊惑百姓的巫婆,并开西门豹渠,使邺城变的富足。曹操本人也不信神,早年在济南任职时,也曾禁绝邪教祭祀,在邺城他也治理漳河,对邺城的繁荣有贡献。

  虽然薄葬,但曹操墓入口仍是绝密的。曹丕给他父亲的《策文》中说,直到下葬前,完成占卜,高陵墓道才打开,而此前,没有人知道这个墓道。曹植《诔文》则进一步说明,墓道前有暗门,门后是关锁,关锁一闭,灵柩便永远封在墓室当中。

  聊斋也说曹操墓

  高陵本有殿宇用作祭祀,但下葬后没几年,曹丕就以“古不墓祭”为由拆除了殿宇,自此墓上便没有任何标志了。

  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一千年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

  大约在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曹操墓作祭文,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现实之中却没有人知道具体位置了。

  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这个形象一直流传千年,甚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没放过他,书中有一篇《曹操冢》,称曹操墓在许昌。

  这个故事里说,许昌城外断崖下有一段河水显出深黑色,盛夏时节有人下河游泳,不注意游到这里,突然,河底像有无数钢刀利刃一般,把这个人断为几截,尸体浮到了岸上。

  没几天,又有一人因此丧命。百姓大为惊恐,地方官就派人在河的上游筑坝拦水,待河干了之后,发现事故的断崖底下有一个深洞,中间有一个转轮,轮上布满了成排的利刃,可以随水流转动。

  人们把这个轮卸下,进入洞内,发现一块汉代篆书的小碑,原来是曹操墓。这些人就把棺椁给破坏掉,把曹操的尸骨拿出来散掉,陪葬品也取走。于是,又有人评价,“尽掘七十二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

  七十二疑冢

  但与北宋敌对的女真人,就十分敬重曹操,还每年到陵区祭祀,此时高陵在地面上已经难以辨认,女真人就以凸出于地表的所谓“七十二冢”作为祭祀对象,那是邺城以西的成群墓葬。

  高陵在邺城“西门豹祠西原上”,史书上有明文记载,但民间关于曹操的葬事传说却有很多,而且有鼻子有眼。一种说法是“秘葬”,曹操死前有交代,要72具棺材同时自邺城出殡,抬向不同方向,以防止葬地被人发现。

  遵曹操遗嘱,下葬那天,邺城所有城门洞开,从城内抬出一具具棺材,向四面八方出殡。于是,出现了曹操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三国演义》可能受此传说影响,写道:“(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南宋文人罗大经在其所著的《鹤林玉露》中,记下了时人的说法:“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疑冢也。”

  破解七十二冢,居然还是靠盗墓者的功劳。明代盗墓业异常发达,嘉靖《彰德府志》就记载,那时每当荒年,穷人没饭吃,就疯狂盗墓,漳河南北大大小小的疑冢,很多没能逃脱被掘的命运。

  然而,墓志显示,这些墓没有一个是与曹操相关的,多是北朝贵族墓葬。这是曹操自己都无法预料的一个巧合:曹魏在邺城的西陵,与东魏的西陵重合了。

  1971年,河北省博物馆发掘了七十二疑冢里的一批墓葬,证实了它们是北朝贵族墓,一共134座。到80年代初,河北省政府才正式将“磁县七十二疑冢”改名为“磁县北朝墓群”。

  历史上,东魏建都邺城后,也在城西建立他们的皇家陵区,后来北齐也在这里建陵区。这正是曹操墓屡屡躲过劫难的原因:东魏、北齐皇族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很是扎眼,它们不幸成了“七十二疑冢”,在后世成了盗墓贼频频光顾的地方,这恰恰保护了“不封不树”的曹操墓。

  真幻曹操墓

  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认定,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汉代大墓,就是曹操高陵。2013年5月,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认定,遭到一些学者反对,他们认为,这些恰恰证明它不是曹操墓。陪葬品中反复出现“魏武王”,岂不是向人挑明这是曹操墓?简直就是替盗墓贼指路?不是与曹操刻意隐藏自己墓地的愿望相左?

  而且,还有一些与曹操墓相关的谜题没有破解,这些谜题的指向,都不利于认定。史载,曹操墓中,除了曹操本人,还应有他的皇后卞氏,她在曹操死后十年逝世,与曹操合葬高陵。但是,曹操墓中发现的两具女性骸骨,分别在五十岁和二十岁上下,而卞氏死时有六十多岁,明显不符合。那么,这两个女人是谁?

  当代学者朱绍侯推测年长的是曹操原配丁夫人。丁夫人死时在五十岁左右,年龄相符。但其他的根据只能是猜想。丁夫人生长子曹昂,在跟随曹操于南阳作战时,被敌军杀死,丁夫人一直埋怨曹操,最后回了娘家,到死也没有与曹操复合。

  而曹操心中一直有很大愧疚,在病危时曾说:假如死后有灵,子修(曹昂)问我“母亲何在”,我该怎么回答呢?因此,能做的补偿就是死后与丁夫人葬在一起。至于那年轻女子,可能是随葬的宫女或侍女。

  但学者尚金山又认为,曹操遗嘱又是不允许墓中有妃子或老婆相伴的,并要求她们各自嫁人,这也是曹操的奇特之处。墓中的年轻女子该是侍女,年长女子身旁,留有大量散落的钉子,可能是这名女子身上所穿的铠甲遗物,那么这女子很可能是一名侍卫,即使是女侍卫,在曹操的观念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曹操是爱美色的,她的女人除了皇后卞氏、原配丁氏外,还有刘氏、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李姬、孙姬、赵姬等共11位,她们有的死于曹操之后几十年,都葬在何处?

  此外,按照曹操遗嘱,大臣死后可以陪葬高陵周围。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些陪葬大臣是谁,但留下了配飨者的名单,前后共四批20多人,包括曹氏及夏侯氏家族的曹休、曹真、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文臣宰辅陈群、钟繇,谋士程昱、荀攸、郭嘉、司马懿,大将张辽、张郃、李典、乐进、徐晃、典韦、文聘、庞德……曹丕即位后第三年,还把曹操最宠爱的又是早夭的小儿子曹冲迁葬陪伴曹操。

  这20多人中,尽管有些并没有陪葬高陵,如曹休墓在洛阳,但可以肯定,陪葬者必定有这个名单中的人,只是,为什么没有在曹操墓周围发现这些人的墓?史书还记载,不在名单中的“建安七子”之王粲、陈琳、应旸、刘祯死后均葬在邺城,他们是与曹操父子文学唱和的近臣,是不是也陪葬了高陵?在本该发现大量功臣墓的高陵周围,却无一发现,它们都去了哪里?或者这本不是高陵?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