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改火巫术:古人拿生命在过寒食节

发表于 2019-1-21 17: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传寒食节乃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所创。晋文公还未继位前,为了躲避迫害曾经一度流亡在外,当时只有少数臣子始终跟随在他的身边,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最窘迫的时候,晋文公连饭都吃不上,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喂饱了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封赏当时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大臣们,却唯独忘了劳苦功高的介子推。有大臣就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才想起介子推的恩情,于是连忙去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早已挂印而去,与母亲躲进绵山里隐居去了。晋文公派人上山搜索介子推,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有人向晋文公建议,不如在三面放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晋文公遂依计行之,岂料大火失去控制把整个山头烧尽,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灭了以后,晋文公才发现介子推和母亲被大火烧死了,两具尸体紧紧的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

  晋文公深感后悔,隆重安葬了介子推,在绵山上建立了介子推庙,并规定从冬至以后的第105天为介子推的忌日,每年这天,万家不得生火,百姓只能吃冷食,此即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上山拜祭介子推时,看见被烧死的柳树复活,感到是介子推死后有灵,与柳树化为一体,遂折下柳条编成圈佩戴在头上。由于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成了同一个节日,人们认为清明祭拜祖先和佩戴柳条的习惯正是从寒食节演变而来的。可以说原本作为节气的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的节日功能。

  上面这个传说非常动人,而且符合中国封建文化中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介子推无疑是一个忠臣的化身,在主公危难期间,能割肉救主,君主忘记封赏,便归隐山野,不求回报。晋文公虽然疏忽大意害死了介子推,但事后给予介子推崇高的礼遇,也算得上是贤君的典范。

  然而这个传说却有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比如:介子推即使不在乎封赏,亦没有必要辞官归去;即使辞官,亦大可购置田园安家,何必带着年事已高的母亲躲进条件恶劣的深山;山林虽大,凭国君掌握的人力在山林中找两个人,未尝找不到,何须冒险烧山。从这些疑点看来,介子推之死更像一个神话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介子推之死首见于《庄子》和《楚辞》。“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1)文中仅仅谈到割肉和抱着树被烧死两件事,其它的事情不详。《楚辞·九章·惜往日》谈及:“介子忠而立枯兮。”“立枯”语义不详,即可以理解成:“站着死去”,又可以理解为:“站在枯木旁”。

  而《左传》《吕氏春秋》皆说晋文公封赏时,介子推主动拒绝封赏,后来归隐,却没说介子推被晋文公误烧死一事,《史记》也未谈及。如果介子烧死一事是真,史书上必然要大书特书,且这些书中所记载的事情也非件件详实,许多事情都没有实据,可见介子推之事,不仅可能是杜撰的,而且到西汉中其还流传不广。直到西汉晚期刘向所著《新序·节士》才对晋文公烧死介子推之事有了详细的叙述。东汉末年蔡淄的《琴操·卷下·龙蛇歌》才说:“子绥(子推)遂抱木而燔死。文公哀之流涕,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而且此处的禁火时间乃是五月五日。《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四引曹操颁布的《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始明确寒食为冬至后105天,然而《明罚令》里寒食期是从冬至算起的105天,而不是冬至后的第105天,二者在时限上有着天壤之别。曹操因感到这种节俗太严苛,所以下令废除寒食节:“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使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既然介子推的事件不足为信,那么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就很值得商榷。寒食节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禁止生火和吃熟食。事实上类似的禁食的节日不仅在中国有,基督教有过大斋节的习惯,从复活节前46天开始,进行为期40天的斋戒。期间每天只能吃一顿饱饭,其它两餐只允许进食少量食物,现代已经放宽了要求。穆斯林亦有每年为期一个月的禁食传统。

  火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烹煮食物,与煮食相比,照明和取暖的功能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禁止吃食物(或熟食)其实就是为了禁火,或者说是禁火导致的连带结果。这种禁火习俗准确的说来叫做“改火”,弗雷泽在《金枝》阐明了有关火的风俗与意义。复活节,人们会熄灭教堂里面的所有灯火,然后用火石和钢点燃起新火。在德国的许多地方,各家各户会拿着树枝引燃教堂里新火带回到自己家里,这是每年固定的习俗。这种改火活动早在周朝就已经成形成了全国性的活动,《周礼·秋官·司寇司烜氏》上记载:“仲春二月,每当玄鸟春分至时,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起源于先秦的改火仪式这种观点已被学术界广泛承认了。

  改火的意义有两重:

  第一,寒食节之后正是清明节,清明节正值春天小雨纷飞的日子,是重要的农事节日,俗语有云:“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在基督教中,大斋节过活是复活节,弗雷泽指出,复活节其实是一个被基督教窃夺的传统节日,原本是纪念罗马神话中象征植物生命力的阿提斯的。也就是说在春天植物开始生长复活之前必须先经历一段漫长的禁火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从巫术的角度来说,火令人联想到干旱,这是农事中人们最不愿意遇到的天气情况,所以古人在开始进行农耕前,要先举行一段灭火的时间,这是一种模拟巫术,希望依靠人类的行为来影响自然的进程,使接下来的一年不要遭遇干旱。按五行原理来说,春天属木,五行中以火克木,火会烧死树木和植物,所以对于开始耕作的季节,火是特别忌讳的元素。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经历了漫长的冬天,草木非常的干燥,也的确增加了引发大火的可能性。

  然而自从发明火以来,它就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农耕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春耕开始后不可能继续禁火、禁食。故而古人不可能完全取消用火,只能设立了一段相当长的禁火期。

  上文说到古代寒食节曾经长达105天,占了一年的将近三分之一时间,这段时间都不准吃熟食,又值寒冷的冬春,无法用火取暖,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来说这简直难以想象,在寒食节期间经常发生老人小孩病死的现象。所以才有了曹操禁止百姓过寒食节的命令。

  《后汉书·周举传》也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炊,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这里讲述了太原人仅仅寒食一月,便已经受不了了,周举到任后,到介子推庙上书请示介子推的神灵,取消禁火寒食的习俗。

  改火的第二重意义在于更新火神的生命。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观念认为神的生命也是有一定周期的,会经历从诞生到强盛再到死亡的周期。火神也是如此,经历过一年的时光以后,火神的生命也走向衰弱,所以这时候要熄灭火,让火神死去,然后点燃新的火。新生的火又象征着太阳,伴随着农作物的成长,持续给予光和力量。

  唐朝时由于寒食节并入清明节,所以改火的节俗也从寒食节移置到清明节。清明节这天皇帝亲自主持生火典礼,典礼准备榆树和柳树的木头,参加典礼的人为主管农业的官员的孩子,因为孩子天性纯真,取得的火被认为是纯净之火。典礼开始后,孩子们比赛钻木取火,谁先取得新火献给皇帝,就能获得重赏。《辇下岁时记》:“清明尚食,田园官小儿子殿前钻火,衔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婉一口。”

  火是一种非常具有杀伤力的元素,可以用来驱除疫鬼和妖怪,元宵点花灯的游戏就是从用火驱鬼的旧俗中演变而来的。《金枝》记载:“在瘟疫流行期间,人们也会临时举行改火的仪式。首先将村中内的所有火焰都熄灭,接着点燃新火。无论用来生火的材料,还是负责生火的人都必须符合某些神圣的规定。然后村民拉着感染瘟疫的家畜从新火上跨过,相信这样病魔就会被驱逐,各村民再把新火迎接回家。”因为瘟疫大流行代表火神的威力不足,没办法起到驱除疫鬼的作用。因此,人们要提前举行更新火神的仪式,希望请出一位新的火神来执行驱疫的功能。

  火是一位集合了死亡和生命的神灵,既会烧毁生命,又给赐予能量,在人类的文化中它就像一位女性是如此自相矛盾,而又是如此迷人。引用巴什拉的一句话:“它即照亮了天堂,又在地狱里燃烧。”

  (1) 庄周《庄子·盗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