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眼见真的为实吗?

发表于 2019-1-21 16: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语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说如果只听别人转述的一些信息,往往会不真实,只有亲眼见到,才是可靠的。但是细心的科学家们发现,事实往往并不都是如此。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想必这篇《两小儿辩日》大家小时候都学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老师是怎么跟你们解释这两种现象的。反正我是一点儿也记不得了。不管记不记得,如果碰见小朋友问你,为什么日出时太阳像脸盘一样大,而日中时太阳像苹果一样小的时候,你可以“温柔”地告诉熊孩子:“这是错觉。”

  看到的不是眼睛看到的

  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们看东西依赖的感觉器官是眼睛。通过眼睛接收外部的光刺激,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到了眼前的东西。

  照相机的原理就是按照眼睛的成像机制设计出来的,经常有人说再高级的照相机也不能达到眼睛的水平。说得非常对,但是如果一个照相机的像素和眼睛的一模一样,估计你会把它砸掉,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眼睛并不是镜头那样的光学透镜,而是一团肉乎乎的东西,上面布满了空洞和血丝,投在视网膜上的图像实际是一个模糊的倒立着的图像。



  这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会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清晰画面呢?

  因为我们还有大脑。

  图/作者自制

  早在公元11世纪,物理学家伊本·阿尔–海塞姆就提出,视觉是大脑产生的,而非眼睛。确切地说,眼睛只负责成像,而眼睛接受的全部外界信息中,只有10%是通过视神经到达大脑枕叶上的视觉中枢,进而被我们感知的。别问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能加工100%的信息,难道你想顶着一个比现在还大十倍的大脑袋吗?

  别小看只有10%,就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想象力,能在头脑中拼凑出完整、清晰甚至连贯运动的图像。

  知觉特性

  为了减轻认知的负担,我们的大脑在对外部信息进行精简加工的时候,往往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

  1.对象性:将一些事物作为对象,另一些事物作为背景。



  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是杯子还是两个人脸,取决于你将谁视为对象,谁为背景。

  2.整体性:倾向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感知。



  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虽然并没有完整的边,但是我们仍能从整体上想象出图中有两个三角形。

  3.理解性:寻求解释,将事物当作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去感知。



  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如果给不出有关该图像的一个解释,你很难认出上面是什么。看不出是什么?别着急,下文会讲到。

  4.恒常性: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我们能感知它的大小、形状、明暗或者颜色是不变的。



  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无论门是开着还是关着,我们都知道它是长方形而不是梯形。

  有时我们对于颜色和明暗的判断,并不仅是根据事物本身的颜色,还会考虑到事物周围环境的颜色,由于周围环境的不同,我们的大脑会做出不同颜色的解释。

  视觉线索

  从光学角度讲,物体与眼睛的远近和角度不同,势必在视网膜上成像不同,但是我们机智的大脑利用恒常性化解了这一困扰。然而恒常性的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脑对于线索的把握。而这些线索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如下:

  1941年,霍尔威和波林做了一个实验,利用双眼、单眼、人工瞳孔和黑暗四种条件,减少被试可用的深度线索,结果被试对事物原大小估计的准确性随着线索的减少而降低。



  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只要稍微利用视觉线索,我们的眼睛就会被欺骗。

  Bug

  人类之所以进化出这么多看似很复杂的认知特性,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认识世界,但是,当一个程序固定之后,万一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现象,认知系统就会出现bug(漏洞)。这种对于事物产生种种歪曲表达的情况,就叫错觉。

  多年来,各种各样的错觉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注意。



  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1)缪勒莱耶错觉:其实两条横线是等长的。

  (2)潘佐错觉:其实两条横线是等长的。

  (3)垂直水平错觉:其实两条直线是等长的。

  (4)加斯特罗错觉:其实两条曲线是等长的。

  (5)多波尔也夫错觉:其实里面的小圆是一般大的。

  (6)艾宾浩斯错觉:其实里边的圆圈是同样大的。

  (7)佐尔拉错觉:其实斜线是平行的。

  (8)冯特错觉:其实中间是两条横线。

  (9)爱因斯坦错觉:其实中间是个正方形。

  (10)波根多夫错觉:其实两条斜线是重合而不是平行的。

  在众多错觉当中,有一个错觉受到了人们的长期关注,那就是开篇提到的:太阳离地平线较近时看着大,升起来时看着小。而月亮也是如此,所以这种错觉又叫月球错觉。

  错觉的形成原因,大家都在努力给出一些科学的解释。现有的解释大致分为三类:(1)对刺激有误差的取样;(2)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3)认知造成的误差。

  认知角度对于缪勒莱耶错觉的一种解释:下图中,犄角提供的深度线索使我们认为b更长。

  虽然这些理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部分错觉,但是也都有充足的反例。几百年来,仍然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所有错觉。对于错觉的解释依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1989年,由赫尔申森编撰的《月球错觉》一书中,就有对月球错觉24个不同研究者的解释。

  “错觉”的意义

  人类似乎天生就具备追求真理、探索真相的品质,而人脑产生的错觉却显得与这一品质格格不入。人类之所以能形成这些错觉,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对环境的积极适应。有时候,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人会有不同的错觉。比如一直生长在丛林中的俾米格人,突然来到宽阔的草原时,会把远处的牛羊误认为昆虫。同样,一些错觉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有,比如有些人并不会有月球错觉。

  由于错觉产生的情况是生活中的少数例子,我们现有的认知习惯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比较完美的,没有必要为了一些个案去颠覆已有的知觉特性,所以我们往往会容忍错觉的这一点瑕疵。而这一点容忍,被聪明的魔术师稍加利用,变成了让我们大呼过瘾的精彩表演。除此之外,错觉在服装设计(如收腰)等领域也得到了妙用。

  但是随着我们对于空间探索的不断拓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有的时候,错觉也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例如,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飞行的时候,由于缺乏一个准确的地标参照物,飞行员常常会分不清海天一色的海面和天空,产生倒飞错觉,将飞机驶进大海,造成生命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所以呢,尽管我们不能完美地解释错觉产生的深层原因,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但我们在生活中,一方面要活学活用错觉,另一方面一定要有意识地避免因错觉造成的损害。

  当然了,上面给出的错觉只是错觉中的一部分,而错觉也不仅限于由视觉带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拓展学习。

  在知道这张图隐藏的斑点狗之后,你再去看图,便能一下子看出里面的狗狗了。

  学习回顾

  1.眼睛是接受视觉刺激的感觉器官,大脑才是产生视觉的根源。

  2.知觉的特性: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3.人脑对于深度的知觉来自于各种深度线索。

  4.知觉对于事物特性歪曲错误的表达,就是错觉。

  5.错觉是把双刃剑。

  6.心理贴士:大家经常会混淆的一个概念就是错觉和幻觉,错觉是“杯弓蛇影”,将杯子里的弓的倒影看错成蛇的倒影(将一个存在的事物歪曲认知),而幻觉是“无中生有”,对着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却能看见不存在的蛇。如果你身边的亲友经常出现幻觉的话,建议去精神科就诊。

  参考资料

  1.《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

  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4.《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丹尼斯·库恩、约翰·米特尔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

  5.《现代心理学》,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