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为何人们喜欢写“到此一游”?

发表于 2019-1-21 15: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是否试过在某个公众地方写下自己的名字?是否有一种告知天下后来人“老子来过”的豪迈感?这就是人们喜欢写“到此一游”的真相吗?
   0b55b319ebc4b745acc1890eccfc1e178a821554.jpg
  2013年5月6日,在埃及神秘的卢克索神庙,一名来自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丁姓小朋友,将“丁某某到此一游”七个字,刻在了历史更悠久的文明古国遗迹中的一块性感浮雕上。

  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在中国网络上掀起了对丁小朋友的口诛笔伐,进而发展成一场对中国游客素质的反思性大讨论。全国各大景点的留言被网友和各大媒体频繁曝光。

  本文看点:通过三个相似事件,深度解析景点留言现象。

  事件一

  时间:1969年。

  地点: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较整洁的中产社区)和纽约布朗克斯区(相对贫穷混乱)。

  策划人:菲利普·津巴多。

  事件经过:两辆一模一样的小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区。放在布朗克斯区的车很快就遭到了人们的破坏,贵重部件遭偷窃,车身被刮,三天时间里,成为一堆“合格的”废铁。停放在帕洛阿尔托区的小汽车,一周后依然完好无损。

  然后,万恶的策划人开始了他“罪恶”的一步,提着铁锤给那辆在帕洛阿尔托区完好无损的车的车窗砸了个大洞(小明碎碎念:砸了干啥,送我多好)。结果,仅几个小时之后,就有人将其废铁化,而且这些破坏者当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

  事件分析与对比:美国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此事件基础上提出了破窗理论,即当事物遭到破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时,某种示范性的纵容会使更多人加入破坏的行列。

  视线回归:在一个景点之中,一件已被之前的游客涂鸦过的事物,就像案件中已经被砸破的车窗一样。这时候,即使知道所谓的规范,但大家还是在破窗效应的作用下,欣然加入留言的行列,结果是各式各样的留言蔚然成风。

  事件二

  时间:1961年。

  地点:斯坦福大学。(案件一里蹲在角落里看人家拆车子的津巴多怪蜀黍也出自此校。)

  策划人:阿尔伯特·班杜拉。

  事件简述:班杜拉让两组幼儿园小孩分别进入两个屋子,屋子里放着很多玩具供他们玩,其中一组看到一个大人在那儿对一个芭比娃娃各种撒气,拳打脚踢不过瘾,还拿棒子捶,而另一个屋子里则没有这样丧心病狂的大叔。之后给两组小朋友一点挫折(比如先给他们看好玩的玩具,却不让他们玩),再让他们各玩各的。结果看过大叔欺负芭比娃娃的孩子当中,有不少会学着大叔的模样打娃娃发泄。

  事件分析:按照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们行为的习得是因为得到了强化,而强化的方式就是在行为出现后给予奖励。但是根据上述案例可以发现,仅仅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观察者就会习得某个行为。

  于是,班杜拉在此基础上提出观察学习的理论,认为人们仅仅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榜样是比自己强大的人,在此事件中即有暴力行为的大叔),就能习得某种行为。班杜拉还提出了观察学习的四个基本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但是,班杜拉依然强调强化的作用,即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其中,动机过程又包括三种: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视线回归:通过电视节目或者现场观察,我们注意到了人们会在景点施放“到此一游”的魔法技能(注意过程)。随后,这个技能绚烂的特效在脑中记录下来(保持过程)。等自己到了景点,根据已有的观察,照猫画虎地跟着施放了“到此一游”的技能,完成了“丰富”景点人文内容的任务(动作再现过程)。

  但是,游客既没有在题字后得到别人的奖励(外部强化),也没有直接看到谁因为这么做而得到奖励(替代强化),更多的是通过对自我良好感觉的一个评价(自我强化)。为什么题字会这么过瘾呢?请看事件三。

  事件三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打赌时,在如来的中指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事件分析:当孙悟空自信满满地“完成”跳出佛祖手心的任务时,成就感倍增。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留下了八个大字作为证据。悟空通过在柱子上的题字,炫耀了自己的成就,显示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孙悟空同时做了一个动物的原始行为——撒尿。这是动物维护自己领域空间的经典动作。

  视线回归:在旅游景点,文艺一点的抒发方法是作诗绘画,用升华的作品,将“我来过”表达出来,比如李白在黄鹤楼观赏,兴致盎然地要作诗,结果发现崔颢已经写了一首好诗,只能悻悻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普通一点的做法,就会把自己的名字留在景点,“×××到此一游”,直接有效地告诉后来人,“爷来过”;热恋男女呢,则会留下“×××和×××天长地久”之类的文字。

  虽然人类已经不用撒尿标识领域空间,但是“到此一游”代替了大小便,变相地满足这种地域征服的本能。各式各样的留言行为,多多少少都有炫耀的成分。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几乎都有一种炫耀的本能或者追求成就的动机,因为能力的彰显和成长,对一个人的生存适应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将这种景区留名的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劣根性就有些夸大其词了。英国浪漫诗人拜伦,就喜欢到处留名,许多他题的字甚至成了景点。一些国外景点也不乏类似 “到此一游”的行为。可见,“到此一游”是世人的共同爱好。

  “到此一游”,这个爱好对于题字者来说,能够显示存在感,但是对于景区文物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题字对一些珍贵文物的破坏效果是不可逆的,而且许多题字严重影响了景点应有的美观。

  所以还是呼吁大家,题字很过瘾,下笔需谨慎。毕竟你不是那些景点的所有者,而且你还会把自己的姓名留给警方。

  学习回顾

  1. 破窗效应:事物遭到破坏而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此时,某种示范性的纵容会使更多人加入破坏的行列。

  2. 观察学习: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对榜样的观察,就能习得某个行为。

  3.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 留名是对自己能力和成就的一种炫耀。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