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巴洛克及其以后,约1600—1850年

发表于 2019-1-19 13: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与法国
“巴洛克”是一个贬义词吗?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思是“不完美的珍珠”,说明尽管巴洛克艺术和珍珠一样可爱,但是缺乏之前文艺复兴艺术的完美与平衡。巴洛克最初用于描述一种比文艺复兴艺术戏剧性更强的艺术风格,后来有时也宽泛地用于指代17世纪的欧洲。“巴洛克”也可以形容建筑、音乐、舞蹈和文学。最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家包括卡拉瓦乔、贝尼尼、鲁本斯、普桑、伦勃朗和委拉斯开兹。和很多其他艺术史分类一样,“巴洛克”的定义也相对灵活。

巴洛克时期,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与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人进入了探险的时代——他们心怀不同的目的,将船队送往世界的各个大洋,为了“新世界”的政治主导地位、经济扩张优势和宗教倾向而互相竞争。从1618年一直持续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永久地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权力格局,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力量。巴洛克时期还有很多重大科学发现,例如,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发现了地球引力。笛卡尔(Descartes)的革命性论断“我思故我在”强烈地冲击了这段时间的哲学,他也因此成为了“现代哲学之父”。

巴洛克和文艺复兴风格有什么不同?
巴洛克绘画与文艺复兴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巴洛克绘画整体上戏剧感更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整体光线均匀、画面平衡、对称,而巴洛克绘画则通常呈明显的对角线构图,明暗对比强烈(明暗对比法),装饰华丽。

瑞士艺术评论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艺术史的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中,建立了一个“对立点”(polarities)——即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之间的对比点——的清单,这些对立点可应用于建筑、绘画和雕塑。其中最后一对(以*标记)最复杂,也被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学家认为是最具争议性的特点。读这些对比的特点时,可以想想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这是一幅文艺复兴绘画的典例,相比之下,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1594)则更具巴洛克的特征。

沃尔夫林的“对立点”(1)

文艺复兴艺术        巴洛克艺术
线描(作品可用线条勾勒出轮廓)        涂绘(作品中有很多细节,以至于仅用线条不足以定义作品)
平面(作品有平面感)        纵深(作品有纵深感)
封闭(无法想象图画平面外有任何事物)        开放(感觉绘画中的世界可以延伸到画框之外)
多样性*(作品的每部分自成一体;与线性的特征类似)        同一性*(作品非常复杂,必须当作整体而不是放在一起的几个独立部分来看)
主题绝对清晰*(没有太多阐释空间,作品中所有事物受到等量光线照射)        主题相对清晰*(作品意义更模糊;阐释空间较大)

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

什么是耶稣会教堂?
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II Gesù)是贾科莫·德拉·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于16世纪晚期设计建造的。该教堂是为耶稣会(the Order of the Jesuits)在罗马建造的,被认为是第一座正面墙面属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其设计与传统的十字形巴西里卡式教堂相似,内部有长长的正厅和走廊,顶部是一个小圆顶。不过,当时更令人震惊的是教堂的外观,它的正面分为两层,融入了罗马、希腊和文艺复兴的建筑元素,例如装饰壁柱、附墙圆柱、半圆楣、三角楣、壁龛、窗户、科林斯式柱头以及大型卷曲涡形装饰。尽管大部分元素迥然不同,但是教堂的正面墙面却没有显得过于拥挤或混乱,这些元素形成了特定的式样,使墙面空间显得丰富而统一。巴洛克时期复杂而精巧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为耶稣会教堂的装饰性正面墙面提供了灵感。

贝尼尼是谁?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定义了巴洛克风格。贝尼尼主要创作雕塑,但也是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的雕塑作品有浓烈的自然主义色彩,栩栩如生,有的甚至如同会呼吸的生命一般。贝尼尼个人魅力十足,在罗马的上层社会中游刃有余。他冷静而自信,20岁时就已经成名,教皇和贵族们都曾为他提供过赞助。在他的定制作品中,规格最高的应属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祭台华盖和位于罗马胜利圣母教堂中的大理石雕塑《圣特蕾莎的狂喜》。不过,在成功的职业生涯之中,贝尼尼曾遭遇了一次小挫折,他重新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正面墙面是一个败笔,但是教堂的广场却是公认的建筑杰作。

什么是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广场(Saint Peter's Square)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从空中俯瞰,它的形状像一个钥匙孔,由一个椭圆和一个梯形组成。气势宏大的圣彼得广场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入口,而这座位于梵蒂冈的巴西里卡式大教堂正是天主教会的心脏。柱廊每排有四个立柱,从大教堂的正面墙面两侧展开,环绕了整个卵形广场,卵形的中央矗立着罗马暴君卡利古拉(Caligula)从埃及带回来的方尖碑。人们形容柱廊的形状像母亲的双臂,从教堂伸开,环绕着聚集在广场上的朝拜者。


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广场很可能是济安·劳伦佐·贝尼尼设计的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其意大利语名称是Piazza San Pietro。要设计一个能容纳所有涌向梵蒂冈聆听教皇讲话的人群的大广场,并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构成统一的空间,这对于设计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贝尼尼的广场包含了上百根支柱或立柱以及上百座圣人雕像,而且和耶稣会教堂一样,虽然融入了很多不同的建筑元素,却仍然显得气势恢宏,风格和谐统一。

什么是《圣特蕾莎的狂喜》?
《圣特蕾莎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t.Teresa)位于罗马胜利圣母教堂内的柯纳罗礼拜堂(Cornaro Chapel)之中,是那里最重要的雕塑。这件由济安·劳伦佐·贝尼尼于1645—1652年间创作的作品,是公认的巴洛克时期雕塑杰作。雕塑展现了阿维拉的圣特蕾莎(Saint Teresa of Avila)经历强大幻象时的场景。她曾经写道,她看到天使用金色长矛贯穿了自己的心脏,并相信这就是她与上帝相遇的经历。这尊复杂的雕塑安置在比地面略高的壁龛之内,占据了礼拜堂里最重要的位置。圣特蕾莎仿佛漂浮在如水一般的长袍之中,脚趾从繁复的裙裾下露出,似乎因为亲历上帝显灵的痛苦和愉悦而蜷曲起来。她微张着嘴,头向后仰,小天使的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抓住她的衣服,另一只手握住金色长矛,矛尖直指她的胸膛。雕塑中的人物由隐藏的大理石悬臂支撑着,看上去仿佛悬浮在空中。与长矛交相辉映的青铜光束,自上而下照射在两个人物身上,框住了壁龛内的整个场景,强调了神的存在。在小礼拜堂的其他位置,大理石雕的旁观者从剧院包厢中观看着这幅圣景,充满敬畏之情。这尊雕塑如同一个冻结了的戏剧场景,十分逼真地展现了幻境中圣特蕾莎的愉悦与痛苦,而且毫不避讳地将神性呈现为肉体的享受。

卡拉瓦乔是谁?
米开朗琪罗·梅里西(Michelangelo Merisi,1571—1610)是一位经历曲折而复杂的艺术家,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卡拉瓦乔”(Caravaggio)。卡拉瓦乔从未开设过工作室,也没有学徒,而且,与居住在资助人的宏伟的教堂和宫殿里相比,他更愿意待在罗马城内昏暗的巷子里。卡拉瓦乔有暴力倾向,并因此经常遇到法律纠纷。1606年,他在一场街头斗殴中打死了一个人,导致教皇颁布了将他处决的命令。但是,他仍然是史上最伟大的自然主义画家,其现实主义绘画宣扬了基督教的救赎主题。

卡拉瓦乔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静物画家。他最重要的静物作品之一是《一篮水果》(Basket of Fruit,1597)。画中的窗台上放着一个柳条筐,里面装满了快要腐坏的水果,画面背景为黄色,其中紫色的葡萄正在变成发霉般的灰色;绿色的叶子即将枯萎,有些叶子上还布满褐色的斑点;一只红黄相间的苹果上,两个虫眼四周已经开始变成棕色。很明显,这只苹果曾经有着健康的光泽,而现在却只剩下一丝微弱的生命迹象。画中的一篮水果看上去如此靠近绘画平面,甚至有点儿咄咄逼人,强迫观者注意到时间的流逝。人们认为,这幅画象征着青春与美貌的稍纵即逝。

什么是《圣马太蒙召》?
《圣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约1599—1600)是一幅具有浓郁自然主义风格的巴洛克绘画,是卡拉瓦乔最有名也最神秘的作品。这幅画呈现的是一个昏暗的酒吧内部,一群年轻男人围坐在桌子边,正在数钱。突然,一束光穿透黑暗,从画面右侧照射进来:耶稣出现了。他抬起一只手,姿势如同西斯廷教堂里米开朗琪罗的《创造亚当》中的亚当。耶稣指向收税员利未(Levi),神之光照在利未的脸上,他神情十分惊讶,做了一个手势,仿佛在询问耶稣:“谁?我吗?”而耶稣正在召唤利未(他即将成为圣马太)摆脱罪恶,开始他的信仰之旅。


《圣马太蒙召》

正如卡拉瓦乔的其他作品,《圣马太蒙召》中的写实手法令人震惊,而且,他还让神圣的人物出现在罗马的街头巷尾(例如,我们很少能见到耶稣走进酒吧)。画中,卡拉瓦乔使用了“暗色调主义”(tenebrism),这是一种夸张的明暗对比法,画面对比非常强烈。卡拉瓦乔的“暗色调主义”艺术风格在巴洛克时期十分流行,从伦勃朗到苏巴朗(Zurbarán)等很多艺术家都使用过这种风格。卡拉瓦乔本人对《圣马太蒙召》的主题一定十分熟悉——即使罪孽最深重的灵魂也能得到救赎。

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是谁?
与其他“卡拉瓦吉斯第”(caravaggisti,即卡拉瓦乔画派的画家或卡拉瓦乔的追随者)一样,女画家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约1652)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也是戏剧性的对角线构图、自然主义风格、明暗对比的运用和感染力很强的主题。可以说,她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女性艺术家。津迪勒奇曾为托斯卡纳公爵工作,还是佛罗伦萨设计学院的第一个女学员,她最有名的几幅作品的主题是《旧约》中朱迪斯(Judith)砍下赫罗弗尼斯(Holofernes)头颅的故事,该场景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艺术作品中十分常见。而且,人们常常将这幅画与她17岁时被导师强奸的经历联系在一起。无论性别如何,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都是巴洛克时期画技最好的自然主义画家之一。

什么是巴洛克古典主义?
巴洛克古典主义(baroque classicism)是指巴洛克艺术中一种特定的风格,受到了古典主义的很大影响,其特点为完美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对于古代的浓厚兴趣。在巴洛克古典主义作品中,明暗对比并不是很明显。巴洛克古典主义流行于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桑、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查尔斯·勒布朗(Charles Le Brun)和建筑师路易·勒沃(Louis Le Vau)等人都偏好这种风格。有些艺术史学家认为,意大利人安尼巴莱·卡拉齐也属于巴洛克古典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对普桑产生了很大影响。

尼古拉·普桑是谁?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一位法国画家,但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罗马学习和工作,在那里,罗马的废墟成了他的灵感来源。普桑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受到了与他想法类似的资助人的青睐。他擅长创作主题复杂深刻、与哲学和古代历史及《旧约》有关的绘画。他的作品《随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约1638—1640)充满了难以理解的符号,令人着迷。画面中央,四个穿着罗马服装的少女(或许是三个少女和一个男性)手牵着手围成一圈,随着七弦琴演奏的乐曲跳舞,七弦琴的演奏者背上长着翅膀,下颌蓄着胡子,是时间的化身。小天使在他们的脚边玩耍,其中一个在吹泡泡,另一个手拿沙漏,象征着生命的脆弱易逝。舞者旁边有一座雕塑,雕刻着罗马的双面神雅努斯(Janus),他可以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在上方的天空中,曙光女神欧若拉(Aurora)引领着阿波罗的马车,在天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带来了太阳。画中有很多古典神话人物,画风严肃而谨慎,与古典主义艺术十分相似。人们认为,画中的舞者是四季,也是人类发展进程(即贫穷、劳动、富有和奢侈)的化身。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释这幅作品,一种说法是,它表现了生命的脆弱和一切文明的短暂无常。


《随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

安尼巴莱·卡拉齐是谁?
安尼巴莱·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1569—1609)作品的创新性,在于它们的自然主义、断续的笔划以及对光的运用。卡拉齐出生于艺术世家,他的哥哥阿戈斯蒂诺(Agostino)和表亲卢多维科(Ludovico)也是颇受尊敬的画家。卡拉齐受到了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大师提香、柯列乔(Correggio)和丁托列托等的影响,希望能够延续古典主义风格绘画传统。他曾在罗马学习绘画,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他们一样,他开始创作精美的错觉镶嵌画和天顶画。1595年,红衣主教奥多阿尔多·法尔内塞(Cardinal Odoardo Farnese)委托他来装饰罗马的法尔内塞宫。他为宫殿创作了一幅名为《神之爱》(The Loves of the Gods)的连环天顶镶嵌画,用了接近十年才完成这幅公认的巴洛克艺术杰作。这幅画覆盖宫殿的整个桶形拱顶,描绘的是神话中的众神和英雄,场面十分宏大。卡拉齐的作品影响了其他伟大的镶嵌画艺术家,如彼得罗·达·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还有包括普桑和鲁本斯在内的部分画家。

路易十四为什么建造凡尔赛宫?
从1638年到1715年,法国处于国王路易十四(太阳王)的集权统治之下。他在位期间,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60年代,路易十四贸然决定翻修路易八世的乡下狩猎小屋,将它变成法国的新皇宫——凡尔赛宫。这一决定意味着贵族、外交官和所有的侍从都得离开巴黎的卢浮宫,搬到相对偏僻的乡村去。建筑师路易·勒沃和查尔斯·勒布朗负责重新设计凡尔赛宫,最终完工后,小小的狩猎屋变成了一座几乎与城市一样大的建筑,足以容纳两万人居住,其中包括一万四千名侍从,宫殿的规模简直前所未见。凡尔赛宫是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型建筑,拥有朴素的古典主义风格外观、精心修剪的花园和豪华的内部装饰。

路易十四搬迁皇宫可能有政治上的目的,除此以外,这座宫殿也是对强大的国王的赞颂。作为“太阳王”,路易十四突出强调了君权神授和自己毋庸置疑的权威。国王的卧室处于宫殿中央,每天早晚,他都要举行繁缛的仪式,代表日出和日落。同样位于宫殿中央的镜厅得名于大厅内的上百面镜子和玻璃板,这些镜子使整个房间充满阳光。镜厅的长度为73米,天顶高达14米,受到卡拉齐在法尔内塞宫创作的镶嵌画的启发,查尔斯·勒布朗在镜厅的拱顶上绘制了古典神话中的众神以及国王征战胜利的场景。宫殿周围的花园由路易·勒沃和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设计。花园里设有池塘、大型雕塑和精心设计的道路,植物均经过仔细修剪,进一步凸显了国王的权力与财富。

荷兰与佛兰德斯绘画
彼得·保罗·鲁本斯是谁?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一位佛兰德斯画家,他的作品绘画性强、色彩浓郁、色调生动而具有表现力。鲁本斯的绘画尺寸通常很大,常常使用深红色(他的最爱),以古典神话、基督教主题油画和风俗画为主,广受贵族和天主教资助人的欢迎。鲁本斯曾为英格兰国王查尔斯一世、哈布斯堡皇室(Hapsburg)和西班牙皇室服务。为了研究之前的大师和同时期的画家(比如卡拉瓦乔),他游历了整个欧洲大陆。鲁本斯是一位非常成功且多产的画家,赚的钱足以在安特卫普给自己建造一座豪宅和一间工作室。他最有名的画作包括《上十字架》(The Raising of the Cross,约1610),这是一幅4.5米高的三联画,位于安特卫普的圣瓦尔普加教堂(Church of Saint Walpurga);还有《维纳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约1635)和最近发现的一幅作品《对无辜者的屠杀》(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约1611)。2002年,《对无辜者的屠杀》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在拍卖行成交。

什么是“鲁本斯式”?
在鲁本斯的画中,人物特征独特,通常体格强壮、体态丰满、魅力十足。他的风格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可以通过这些“鲁本斯式”(rubenesque)的人物轻易辨认出他的画。在《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中,鲁本斯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爱神与她的爱人阿多尼斯即将分别的一刻。维纳斯和她胖乎乎的儿子丘比特一起拉住阿多尼斯,她的红色长发在空中飘舞,柔软的手指按住阿多尼斯强壮的胳臂,恳求他不要离开。她裸露的身体洁白而丰满,与前几个世纪北欧艺术中常见的消瘦颀长的身体大不相同。所以,人们用“鲁本斯式”来描述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体态相似的人物,他们都受到了这位伟大的佛兰德斯画家的影响。

伦勃朗是谁?
荷兰画家伦勃朗·范·莱因(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擅长创作富有表现力的油画和版画,内容包括肖像、风景以及神话和圣经中的故事。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强烈的明暗对比,背景昏暗甚至全黑,而人物面部非常明亮。伦勃朗被称为17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资助人中大部分是新教徒,通常是富有的商人,委托他绘制肖像。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经济繁荣,他的画作也常常供不应求,成为奢侈品和金融投资的对象。伦勃朗曾积攒了大笔财富,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但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之中,他却失去了一切。伦勃朗用75幅自画像真实地记录了命运改变的过程。代表作包括《夜巡》(The Night Watch,1642)、《尼古拉斯·杜普医生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ion of Dr.Nicolaes Tulp,1632)和《沐浴的拔士巴》(Bathsheba at Her Bath,1654)。

伦勃朗是如何画出人物深思表情的?
伦勃朗的绘画蕴含着微妙的情感。凝视一幅伦勃朗的肖像画时,你会感觉好像正在看着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可以感受到他或她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效果并不容易达到。伦勃朗一生中画的自画像比任何其他17世纪的艺术家都多。他对着镜子做出各种表情,试图描绘出不同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在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年轻的伦勃朗做出震惊、厌恶、害怕和自信的表情。绘画技艺精湛的他,还能够准确地刻画出服饰或皮肤的细节与肌理。1963年,他为皮毛商人尼古拉斯·拉茨(Nicolaes Ruts)绘制了一幅肖像,画中的毛皮大衣看上去特别柔软、极尽奢华,凸显了拉茨的财富和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拉茨目光深沉、眉头紧锁,身体略向前倾,显得十分谦卑。一幅完成于1661年的伦勃朗后期自画像,则向我们展示了他在损失了巨额财产、爱妻萨丝吉亚(Saskia)也离世后的状态。画中,光线照亮他的脸部,但背景一片黑暗,他穿着简单的衣服,双眼蒙着一层阴影。我们所熟悉的脸庞现在已经布满皱纹,之前的自信气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下垂的肩膀和浮肿的脸颊。通过对质地、光线和细节的微妙掌控,伦勃朗展示出了精湛的绘画技艺,在观者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伦勃朗自画像之一

什么是风俗画?
风俗画(genre painting)是指用写实手法对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进行描绘的画作,在荷兰尤其流行。风俗画避开了理想主义和奇幻题材,而且与其他常见绘画形式(如宗教和神话题材的绘画)形成鲜明对比。17世纪的荷兰艺术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扬·斯蒂恩(Jan Steen,1626–1679)和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约1629—1684)等,都是著名的风俗画家。

雅各布·凡·雷斯达尔是谁?
17世纪期间,风景画在荷兰和欧洲其他地区流行了起来,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1628—1682)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他画的风景通常色彩昏暗,显得情绪低落,而且他喜欢布满幽暗建筑的树林和海岸。凡·雷斯达尔的风景画非常富有表现力,代表作有《犹太墓园》(1655—1660)、《本特海姆城堡》(Bentheim Castle,约1650)和《韦克拜杜尔斯泰德的风车》(Windmill at Wijk bij Duurstede,1660)。

谁是维米尔?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以风俗画和风景画而闻名,画面宁静而令人着迷,例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The Girl with the Pearl Earring,1665)、《地理学家》(The Geographer,1668—1669)和《倒牛奶的女佣》(The Kitchen Maid,1660)。他的风景画笔法细腻、重视细节、色彩明亮,1657年的油画《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By an Open Window)便是一幅十分安静的作品,透过大窗户流泻进来的光线照亮了室内,正如阅读的举动使外面的世界渗透到了少女的内心。画面上几乎看不见维米尔的笔触,作品表面如同瓷釉一样光滑。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写道,维米尔的绘画“实际上是有人物的静物画”。


《窗边读信的少女》

谁是雷切尔·勒伊斯?
雷切尔·勒伊斯(Rachel Ruysch,1664—1750)是17世纪荷兰最著名的三位女艺术家之一,另外两位是以静物画著称的玛丽亚·范·乌斯特韦杰克(Maria van Oosterwijk)和擅长风俗画及肖像画的朱迪丝·莱斯特(Judith Leyster)。雷切尔·勒伊斯专门绘制花卉静物,在所谓的“荷兰黄金年代”十分受欢迎。一幅勒伊斯的静物画甚至还被作为礼物送给了来访的法国女王玛丽·德·美第奇。花卉常常出现在静物画中,因为它们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给这些画作赋予了一定的说教意义。

什么是虚空派绘画?
虚空派绘画(vanitas)是一种静物画,流行于17世纪的荷兰和西班牙。它们象征着美、物质上的奢侈和生命的短暂。在哈尔门·斯滕韦克(Harmen Steenwyck)1640年的作品《虚荣的人类生活之寓言》(An Allegory of the Vanities of Human Life)中,艺术家描绘了一堆放在桌布上的杂物,一束光从画面的左上角照射进来,照亮了这些物件。桌上有头骨、油灯、乐器、一只手表、一把剑、一个海螺和几本书。剑和来自异域的海螺属于奢侈品,代表着财富和个人所有物,头骨、油灯和手表则是死亡的象征(memento mori)。虚空派绘画中的其他常见符号还有蜡烛、花、异域水果以及沙漏。

西班牙黄金时代
什么是西班牙黄金时代?
西班牙的黄金时代从15世纪持续至17世纪,这段时期的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艺术和文学蓬勃发展。1492年,西班牙的基督徒从摩尔人手中“重新夺回”了西班牙,并资助了哥伦布横跨大西洋的航行,确立了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权威。自此以后,西班牙开始占据欧洲的主导地位。随着哈布斯堡家族失势,并在与荷兰、英格兰等国的一系列战争中战败后,西班牙的主导地位也就逐渐拱手让人了。不过,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塞万提斯(Cervantes)写出了《堂吉诃德》,查尔斯五世皇宫和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也修筑完成。这段时期著名的西班牙画家有埃尔·格列柯、迭戈·委拉斯开兹、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巴托洛米·埃斯特班·牟利罗和何塞·德·里贝拉(José de Ribera)。

谁是迭戈·委拉斯开兹?
著名西班牙画家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1599—1600)生于塞维利亚,曾担任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宫廷画师。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委拉斯开兹的作品重视自然主义、明暗对比、还有普通民众的尊严。他为菲利普四世、教皇英诺森十世,还有名为胡安·德·朴瑞哈(Juan de Pareja)的奴隶和宫廷里的侏儒塞巴斯蒂安·德·莫拉(Sebastian de Morra)都绘制过肖像。委拉斯开兹尤其注重提高西班牙艺术家的地位,他的作品《纺纱女》(Las Hillanderas,约1657)和《宫娥》(1656)都与该主题有关。

什么是《宫娥》?
《宫娥》(Las Meninas,1656)是一幅大型油画,这里的大,不仅指物理尺寸很大,还包括其在艺术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乍一看,这幅画只是一幅简单的油画,描绘了小公主玛格丽特·特蕾莎正摆着姿势,准备画像,但仔细看时,却会发现这个场景其实复杂得多。站在画面中央的小公主身穿白色礼服,金发上系着蝴蝶结,周围环绕着一群侍从,一只乖巧的狗趴在一侧。侍从们身后还有一个女随从和一个侍卫在看守着整个房间。背景的右后方,女王的管家穿过一扇敞开的门走进这个房间,室外的光线也透过门,从她背后照射进来。艺术家本人迭戈·委拉斯开兹站在画面左侧,挺胸抬头,充满自信,手拿一个调色盘展示给观者,面前摆着一张巨大的画布,他很可能正在画我们所见的这幅画。奇怪的是,小公主的头部后方的墙上还挂着一面镜子,镜中反射出国王和王后。难道他们刚刚通过一扇我们看不见的门走进房间?或者他们才是画家笔下肖像的主人公?也许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镜子,而是一幅褪了色的肖像。

与《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相似,委拉斯开兹的《宫娥》是一道深奥而微妙的谜题,提出了很多关于我们实际所见事物的疑问。多年来,艺术史学家们绞尽脑汁,对这幅画的含义进行分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探讨委拉斯开兹为何画了这样一幅作品。其中一个主要的结论是,委拉斯开兹通过谜一般的构图,强调了他本人艺术家兼创作者的地位。他是画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画面的控制者。艺术家出现在皇宫的核心位置,与皇室处在同一个空间,而且他的衬衫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圣地亚哥骑士团(the Order of Santiago)标志,说明他是其中一员,这些都表明他的社会地位很高。《宫娥》既是一幅皇家肖像画,也是艺术家的自画像。几个世纪以来,这幅作品使委拉斯开兹备受尊崇。


《宫娥》

谁是苏巴朗?
和委拉斯开兹一样,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án,1598—1664)也受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擅长画极具感染力的圣人和殉难者的画像,还有非常逼真的静物作品。苏巴朗最具震撼力的画作是《圣谢拉皮翁》(Saint Serapion,1628),描绘了牺牲自己换取摩尔人俘虏的自由的圣谢拉皮翁。画面背景漆黑一片,圣人的尸体被光线照亮,他的身体向前倒下,手被绳子向上拉住,白色长袍反射着强光,看上去无比真实。类似的明暗对比也出现在他的另一幅画《上帝的羔羊》(Agnus Dei,约1635—1640)中,画面中有一只绑住了脚准备作为牺牲的白色羊羔。苏巴朗的作品画面简洁,具有感人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什么是牟利罗的圣母无染原罪图?
巴托洛米·埃斯特班·牟利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居住在塞维利亚,是一位重要的西班牙画家。他作品中的常见主题是圣母玛丽亚和圣人,而且他还严格遵循着天主教改革领导者关于圣母玛利亚画法的规定。牟利罗画了几幅各不相同但都符合规定的圣母无染原罪图,其中包括《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母无染原罪图》(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the Escorial,约1678)。“圣母无染原罪”是直到19世纪才被正式接受的天主教教义中的概念,指圣母玛丽亚出生时即没有原罪。在牟利罗的画作中,玛丽亚身穿蓝白两色的衣服,看上去仿佛悬浮在光明的天国之中,周围环绕着一群小天使。她仰视上方,双手叠在胸前作祈祷状,双脚小心翼翼地站在一弯精致的月牙上,这个形象是按照《启示录》12:1(“接着,天上出现了一个大征兆:有一个妇人身披太阳,脚踏月亮”)描绘出来的。牟利罗精致而细腻的画风,对新世界西班牙画家的影响持续了两百年之久。


《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母无染原罪图》

亚洲艺术
清朝的中国绘画是否发生了变化?
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了满族皇室对中国的统治,也就是清朝(1644—1911)。对于很多中国人,尤其是明朝的忠臣来说,这一政权变化令人痛苦和恐惧。然而,尽管满族人属于外部势力,但却大量吸收了明朝的中国艺术传统。清朝出现了很多绘画流派,其中包括个性派和传承了早期文人画传统的正统派。个性派的画家,重视表达明清更替动荡时期的个人情感,该时期个性派画家中,石涛(1642—1707)是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他是明朝第一任皇帝的后裔,清军占领北京城时,他逃离了都城,隐姓埋名,之后信仰禅宗佛教、出家为僧。他撰写了大量艺术理论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苦瓜和尚画语录》,文中提出了笔墨的重要性。他的作品达到了强表现力与柔和色调的完美平衡,以偏抽象的笔触和有深度感的留白著称。石涛在中国绘画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成为最著名的个性派画家之一。

什么是茶道?
传统的茶道仪式起源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广泛流行起来,在桃山时代(1573—1615)尤其盛行。茶道也称“茶汤”(chanoyu),即“冲茶的热水”。皇宫、城堡里的茶室(chashitsu)通常是仪式进行的场所,由未抛光的竹子等简单的材料建造而成。日本茶道是一个非常安静的过程,最长可达四个小时。仪式中的动作和语言与佛教中的冥想有关。从某种角度看,茶道仪式如同戏剧或诵诗活动,礼节被提升到了宗教仪式的标准,参与者纷纷陷入沉思,思考社会和谐、人的卑微,与自然融为一体,远离虚伪的物质世界。

什么是画屏?
在日本,折叠屏风(byobu)常见于桃山时代精英军事领导者的宫廷居所之中,这样的城堡或豪宅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17世纪狩野家族制作的画屏得以幸存。与西方相比,17世纪的日本住宅内部显得空空荡荡,没有用来填充空间的家具和装饰物。不过,房间里会摆放颜色鲜艳的可移动屏风,通常描绘自然、山川风景和风俗场景。狩野家族制作的著名画屏中包括狩野永德(1543—1590)所画的八联折叠作品《柏树》,它最初曾被用作滑动门。艺术家突出表现了树皮的质地,同时简化了背景,使柏树本身显得更加宏伟高大,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磅礴。

朝鲜王朝期间的朝鲜半岛艺术发生了什么变化?
朝鲜半岛的朝鲜王朝(Choson Dynasty)从1392年一直存续,到1910年日本侵略该地区才结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朝鲜半岛艺术受到了中国艺术风格与思想的很大影响,但是也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非宗教的艺术风格。例如,金弘道(1745—约1814)以生动的风俗画而著称,作品充满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朝鲜半岛的生活气息,常常描绘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景,代表作是《教室》(约1814),画中的一名年轻学生因为听不懂课而哭了起来,他的老师留着胡须,头戴一顶长方形帽子,看上去有点儿心神不定,不知该如何讲下去。

什么是实景山水画?
实景山水画(Silhak Movement)是一种18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朝鲜半岛绘画风格,受到新的“朝鲜”身份以及儒教的启发。著名的朝鲜画家郑鄯(1676—1759)是实景山水的领军人物,活跃于1392—1910年的朝鲜王朝期间,朝鲜王朝的都城位于首尔,即现在的韩国首都。郑鄯受到中国文人画的影响,以绘制山景水墨画著称,其中《金刚山图》的笔墨颜色深,质感强。与文人画家一样,郑鄯致力于捕捉自然界中的“真景”,对其进行写实描绘。

洛可可与18世纪
什么是洛可可?
洛可可(Rococo)是一种独特的风格,适用于艺术、建筑、文学、音乐等领域,流行于18世纪的欧洲。“洛可可”来源于法语,是“石”和“贝壳”形成的混合词,这两者都是18世纪花园里常见的东西。和“哥特”“巴洛克”等词一样,“洛可可”也是之后才发明的词汇,被19世纪评论家用来贬低18世纪华而不实的坏品味。洛可可建筑装饰繁多,均为弧线形状,没有僵硬的直角,色彩清淡柔和,有种梦幻般的感觉。洛可可绘画也颜色浅淡,场景妙趣横生,常常表现贵族情人们和神话人物嬉戏耍闹的场景,偶尔也有些洛可可绘画隐含着愤世嫉俗的情感(例如威廉·霍加斯的版画和油画)。洛可可最早在巴黎发展成为统一的风格,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以及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有密切的关系。和其他艺术类别一样,洛可可风格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呈现出不同特点。重要的洛可可画家有让·安东尼·华托、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和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等。

巴洛克与洛可可有什么区别?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很容易被混为一谈,连艺术史学家都无法明确地在两者之间划出界限,有些人甚至认为,洛可可是巴洛克风格中比较华丽的一个类别。总体来说,人们认为巴洛克比洛可可更僵硬,例如,将凡尔赛宫和德国南部的维尔茨堡主教宫(饰有涂成金色的柱头和浅色的天顶画)的建筑风格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洛可可艺术的宗教因素整体比巴洛克艺术少,倾向于以社交晚会、完美的风景和浪漫的约会为主题,而巴洛克艺术家则常常画宗教象征、圣经故事和大幅神话主题油画。另一种区分方法是颜色,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巴洛克绘画色彩浓郁、用色大胆、明暗对比强烈,而洛可可绘画则色彩明亮,使用浅粉色、淡绿色以及其他柔和的颜色。

什么是维尔茨堡主教宫?
维尔茨堡主教宫(Würzburg Residenz)是位于德国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洛可可建筑,由约翰·巴塔萨·纽曼(1687—1744)为勋彭家族(Schönborn family)的成员、维尔茨堡亲王主教设计建造。主教宫内的皇帝大厅(Kaisersaal)主题是金色、白色和粉彩色,强调弧线和精美繁复的装饰,包括大理石立柱和波浪形的装饰条板。宫内有一座向上延伸的豪华阶梯,面积达55平方米,阶梯两侧的扶手和栏杆上装饰着雕像和希腊花瓶。在向上延伸的阶梯之上,意大利洛可可艺术家乔万尼·提埃波罗(Giovanni Tiepolo)绘制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天顶湿壁画,描绘了亲王主教和希腊的阿波罗神,还有四季和黄道十二宫以及世界上当时已知的四大洲,这些都象征着勋彭家族遍布世界的强大权力。

谁是多米尼克斯·齐默尔曼?
1757年,巴伐利亚裔德国建筑师米尼克斯·齐默尔曼(Dominikus Zimmermann,1685—1766)设计了巴伐利亚朝圣教堂Die Weis(意即“草地”)。教堂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是18世纪洛可可设计风格的典例,外观相对朴实、简单,但是内部却令参观者心生敬畏,仿佛来到天堂一般。丰富多彩的湿壁画覆盖了所有墙面和天顶,与雕塑和灰泥装饰融为一体。齐默尔曼还设计了其他几个重要的德国18世纪教堂,其中包括位于施坦豪森的朝圣教堂——维斯教堂(Wallfahrtskirche)以及位于京茨堡的圣母教堂(Frauenkirche)。

什么是“雅宴”?
“雅宴”(fête-galante)是一类洛可可绘画,描绘了贵族的小型高雅宴会的场景,这些宴会通常设在风景优美的室外场所,而且期间经常会发生风流韵事,有时甚至还有情色场面。18世纪早期,让-安东尼·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最早开始创作这类绘画,他的作品《塞瑟岛朝圣》(A Pilgrimage to Cythera,1717)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神话中的小岛塞瑟是诞生于海水泡沫之中的爱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的出生地。画面最右侧是花朵装饰的阿佛洛狄忒雕像。雕像下面坐着一群身着华服的贵族,他们手牵着手,神情恍惚,有的拥抱在一起,明显是在向古希腊的爱之神致敬。画面最左侧有一艘渡船,形似扇贝壳,船上挂着粉色的布帘,等待载着这群不愿离开的来访者驶离小岛,粉色的小天使悬浮在布满晚霞的天空中。华托的绘画体现出了洛可可风格,画面的粉状质地如丝绸一般细腻,主题与情爱有关,人物主要是贵族。华托的《塞瑟岛朝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绘画类别:雅宴。

什么是弗拉戈纳尔的《秋千》?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的情色绘画《秋千》(The Swing,1756)是典型的“闺阁绘画”(boudoir painting),因为这类主题涉及隐私的绘画是专为私人欣赏而创作的。在加百利-弗朗索瓦·

杜伊恩(Gabriel-François Doyen)拒绝了这个项目之后,弗拉戈纳尔接受了《秋千》的委托。这幅画描绘了郁郁葱葱的花园景色,在画面中央,身穿飘逸粉色连衣裙的年轻小姐坐在秋千上,她的情人身着灰色套装,头戴白色假发,斜倚在画面下方一名牧师推着秋千。小姐正荡到她的贵族情人的头顶,裙下风情一览无余,旁边的小天使们都惊呆了。她脚上精致的粉色小鞋也露出尖尖的脚趾。这幅画以亮丽的色彩和情色主题为特色,也是洛可可风格的典型例子。


《秋千》

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又称理性时代,是指18世纪时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和艺术领域宣扬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文化运动。这段时期重要的理性主义思想家有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让·达兰贝尔(Jean d'Alembert)和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他们都受到了早期哲学家如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的影响。在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认为自然法则是理性的、有秩序的,并相信人类能够控制自然界。在科学界,人们发展了科学方法,发现了电和氧气。约翰·洛克(John Locke)、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等思想家开始质疑统治者的“天赋君权”。启蒙运动时期也正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农业、制造业的变革对欧洲的财富分配和社会层级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蒸汽机和铁的生产等新技术也极大地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启蒙运动是一段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时期,其间虽不时发生一些变革和政治动乱,但世界总体上正处于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过渡阶段。

什么是中国风?
“中国风”(chinoiserie)一词源自法语。17—18世纪,随着欧洲的探索家们到达地球上越来越远的地方,欧洲也逐渐接触到了更多样的艺术与文化。19世纪期间,中国艺术在欧洲尤其流行,富人们喜爱收藏中国的瓷器、雕塑以及其他装饰艺术,后来,欧洲艺术家也将中国设计元素融入自己的装饰艺术设计之中。1762年,伦敦的邱园(皇家植物园)中建起了一座中国风格的十层高塔,该塔既是洛可可风格的建筑,也体现了西方对于亚洲艺术风格的浓厚兴趣。

《时间用烟熏画》是什么意思?
这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的作品代表了洛可可风格中偏讽刺的那一面。英国人霍加斯是一位画家兼雕刻家,也活跃于文学圈,和作家朋友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关系甚好。他的作品经常包含明确的道德教诲以及充满嘲讽的社会评论。例如,他的系列画作《时髦的婚姻》(Marriage à la Mode,1743—1745)就讽刺了包办婚姻,提醒人们警惕虚荣、背叛以及酗酒、赌博等恶习。

霍加斯的蚀刻版画《时间用烟熏画》(Time Smoking a Picture)也传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画面中央坐着年迈的老人,背上长着一对翅膀,手拿一把镰刀,这些特征都说明他是时间的化身。他坐在一幅裱了框的画布前,弓着身子,闷闷不乐,正在抽一只细长的烟斗,并将烟雾都吐到面前的画布上。他赤裸的身体坐在一块破损的雕像上,长长的镰刀向前坠去,砍向画布,在画面上切了一个洞。他的身旁放着一大罐清漆,面前的画框上写着两行希腊文,内容是:“时间不是一个聪明的工匠,因为他把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在时间化身下方还有一句话:“雕像损坏后更有价值。”整个画面最底下的两行字写道:“致人性及您的自我诉求/感受勿向他人学。”18世纪,人们常用清漆和烟来让当时的艺术品看上去年代更久远,以便让价值变得更高(当时旧画比新画值钱),而霍加斯的这幅作品就是对该现象的评论。霍加斯借《时间用烟熏画》有力地批评了唯利是图的艺术品商人毁坏艺术品的行为。

18世纪有哪些重要的肖像画家?
●罗萨尔巴·卡列拉(Rosalba Carriera,1675—1757)——威尼斯著名肖像画家,以绘制细密画和使用彩色粉笔颜料著称。在一次巴黎之旅途中,她为国王路易十五绘制了一幅彩粉肖像。卡列拉曾被罗马的圣路加学院和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录取。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法国洛可可画家,擅长绘制当时流行的神话及情爱场景,风格优雅、色彩明亮。他常为有钱的客户(包括国王路易十五的情人蓬皮杜夫人)创作时尚而美观的肖像。

●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1723—1792)——英国画家,在罗马学习绘画,以新古典主义风格及大型真人尺寸肖像著称。他的肖像画能够捕捉到被画者的核心特点。雷诺兹的作品广受赞誉,而且他在艺术理论方面也颇有造诣。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英国肖像画家,也画风景画,极受尊敬。他与雷诺兹势不两立,作品充满自然气息,十分优雅,有时被认为有浪漫主义的倾向。在他为理查夫人(Mrs.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绘制的肖像(1785)中,可以看到艺术家标志性的精细笔触。

●伊丽莎白·维热-勒布朗(Elisabeth Vigée-Lebrun,1755—1842)——很可能是18世纪最重要的女画家。她在凡尔赛宫工作期间,为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以及法国皇室绘制了众多肖像画。作品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


伊丽莎白·维热-勒布朗为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孩子们绘制的肖像

●约翰·辛格顿·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1738—1815)——爱尔兰裔,居住于殖民地城市波士顿,为很多早期移民美国的著名人士绘制了肖像,包括保罗·列维尔(Paul Revere)、塞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等。1774年,在乔舒亚·雷诺兹的命令下,他被逐回英格兰,一同被驱逐出境的艺术家还有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

●吉尔伯特·斯图尔特(Gilbert Stuart,1755—1828)——著名美国肖像画家,代表作为乔治·华盛顿肖像。他还为其他著名美国领袖绘制了肖像,包括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门罗。他的绘画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其他的美国画家。

印度莫卧儿艺术
什么是莫卧儿艺术?
成吉思汗曾在1526—1857年间统治南亚次大陆,莫卧儿(Mughal)统治者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信仰伊斯兰教。事实上,“莫卧儿”的意思就是“蒙古人的后裔”。鼎盛时期的莫卧儿帝国囊括了印度和阿富汗等地。“古典”莫卧儿时期是指阿克巴大帝(Akbar the Great)统治时期(1556—1605),该时期整个帝国境内相对平安无事,艺术蓬勃发展。阿克巴大帝支持了一些大型建筑项目,并对基督教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蚀刻版画喜爱有加。他的儿子贾汗吉尔(Jahangir)继任后,支持创办了皇家艺术工作坊,艺术家们在那里创作了很多完美无瑕的插图手稿和细密画。

什么是《阿克巴传奇》?
《阿克巴传奇》(Akbarnama,约1569—1590)是由116幅细密画系列构成的作品,记录了阿克巴大帝的传奇一生及伟大成就。《阿克巴传奇》以非同寻常的细节和写实性著称。阿克巴大帝委托他的朋友阿布勒·法兹勒(Abul Fasl,1551—1602)为他写了这部传记,整部作品由几位艺术家共同完成。阿克巴大帝自己留存的版本中,插图由画家巴斯万(Baswan)设计创作,查塔尔·穆尼(Chatar Muni)负责上色。现藏于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阿克巴传奇》第22页,生动地描绘了阿克巴骑着一头野象踩踏在浮桥上,追赶另一头失控的大象的场景。画面颜色鲜艳、细节丰富,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横冲直撞的大象把船夫们掀到水中,他们挣扎着,在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波纹,这些细节都被精细地呈现出来。根据这个故事,阿克巴最终使大象平静下来,并抓住了它,该场景也寓意着阿克巴的才能足以统治一个庞大且难以管控的帝国。

什么是拉贾普特绘画?
印度北部的拉贾斯坦邦(Rajasthan)并不是莫卧儿帝国的领土,它的统治者是印度的拉贾普特人(rajput)。拉贾斯坦的绘画传统受到了波斯和莫卧儿细密画的影响,常见绘画主题是印度众神(如黑天/奎师那),而且通常将他们描绘得充满情爱和情色意味。在《阁楼中的拉达与奎师那》(Krishna and Radha in a Pavilion,约1760)中,蓝色皮肤的印度神明奎师那正在爱抚他的爱人拉达,他们头顶的黄色闪电象征着二者之间的性吸引。

谁是比奇特尔?
比奇特尔(Bichitr)是阿克巴大帝之子贾汗吉尔统治时期(1605—1627)和沙贾汗(Shah Jahan,建造泰姬陵的皇帝)统治时期的重要宫廷画家。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细密画画家,很可能由宫廷抚养长大,并在宫廷中接受早期教育。比奇特尔对欧洲绘画很感兴趣,有时会用欧洲的透视法来绘制印度风景。在细密画《贾汗吉尔偏向苏菲派长老而非其他国王》(Jahangir Preferring a Sufi to Kings,约1625)中,比奇特尔把自己画在了一群重要人物之中,这群人物中有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甚至还有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很可能是画家从其他画像中临摹的。画中的比奇特尔正在向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贾汗吉尔恭敬地鞠躬行礼,他手持一幅自画像,造成画中之画的效果。


《沙贾汗传奇》中的一页插图

什么是泰姬陵?
位于印度阿格拉的泰姬陵(Taj Mahal)是世界上辨识度最高的建筑之一,有着洋葱头似的穹顶、拱形的窗户和平静如镜的长形水池。泰姬陵由大理石建造而成,镶嵌着拼成花朵图案的彩色石头,还装饰着《古兰经》中的经文书法。不过,泰姬陵不是一座宫殿,而是一座陵墓,由17世纪的莫卧儿皇帝沙贾汗(阿克巴大帝之孙)为他的第三任妻子慕塔芝·玛哈(Mumtaz Mahal)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墓是伊斯兰教传统的一部分,而泰姬陵的设计也与伊朗的花园亭阁颇为相似,对称的设计、比例均衡的形状、宽阔的水池和高高的尖塔令人感到心境平和、安宁。泰姬陵的设计与《古兰经》中对天国花园的描述有关,是印度伊斯兰教建筑中的杰作。

新古典主义艺术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艺术?
有时候,我们觉得欧洲艺术从未远离古典主义,但是在18世纪巴洛克时期结束后,欧洲却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古典主义复兴”(classical revival)。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和贵族们纷纷涌向罗马,参观令人心生敬畏的古罗马遗迹和文艺复兴艺术。与此同时,希腊发现了新的考古遗迹,向人们揭示了更多古希腊社会与艺术的秘密,于是人们对古典主义思想和美学的热情更加迅速地高涨起来。与洛可可华丽张扬的风格截然不同,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强调气势宏大、简洁、稳重、高贵、充满英雄的理想主义气质。对于古典时期思想的重新发掘,不仅仅对艺术和建筑产生了影响,也带来了政治重心的转移和哲学思想的极大丰富,进而造成了包括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革命、拿破仑的崛起等一系列社会巨变。

什么是乔舒亚·雷诺兹的“宏伟风格”?
乔舒亚·雷诺兹(1723—1792)致力于将英国画家提升至与文艺复兴大师同等的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其中包括使他的肖像画充满宏伟庄严之感和英雄式的理想主义等,这些都是当时绘画的最高形式历史绘画(history painting)的特点。在他的一系列讲演《艺术论十五讲》(Fifteen Discourses on Art)中,雷诺兹宣扬了他的“宏伟风格”(Grand Manner),倡导同时代的英国画家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庄严宏伟的风格来创作绘画。他的巨幅真人尺寸肖像画在背景中融入了包括雕塑、花瓶、建筑等古典主义元素,使画面有些古意。代表作有《哈灵顿伯爵夫人简·弗莱明肖像》(Portrait of Jane Fleming,Countess of Harrington,;1778)和《莎拉·班伯利夫人为优美三女神献祭》(Lady Sarah Bunbury Sacrificing to the Graces,1765)。在第二幅作品中,班伯利夫人被描绘成一位罗马女祭司,身着罗马长裙,腰部系着绸带,并用别针固定到肩部。班伯利夫人正在向优美三女神献祭,她的朋友苏珊·福克斯-斯特兰韦斯(Susan Fox-Strangways)跪在一旁。雷诺兹将这幅贵族肖像拔高成了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令观者对女性的美与友谊产生思考。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建筑?
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对极具装饰性的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强力抵制,在设计中强调逻辑、对称和几何图案。新古典主义风格常见于当时的公用建筑及英国私人乡村住宅的设计。


雷诺兹的《简·哈莉戴夫人》(Lady Jane Halliday)

18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有哪些典例?
●奇兹威克府邸(Chiswick House)——由第三代伯灵顿伯爵罗伯特·博伊尔(Robert Boyle)设计,位于英国伦敦西部,1724—1729年建造完成。受到建筑师帕拉第奥及其圆厅别墅的启发,奇兹威克府邸也有一个八角形穹顶和简洁的大型柱廊,柱廊上方的三角墙处无任何装饰。整体建筑风格十分朴素,外形平直、对称。

●普尔特尼桥(Pulteney Bridge)——由著名苏格兰建筑师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1728—1792)设计。亚当还设计了爱丁堡市政厅和位于苏格兰艾尔郡的卡尔津城堡(Culzean Castle)等伟大的建筑。这座独特的帕拉第奥式普尔特尼桥(建成于1773年)横跨英国巴斯的埃文河(River Avon),桥上排布着一些商店。


奇兹威克府邸

●欧迪翁剧院(Théatre de l'Odéon)——原名法国剧院(Théatre Français),是一座简朴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由玛丽-乔瑟夫·佩合(Marie-Joseph Peyre)于1767—1770年设计建造。它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柱廊的立柱是最简单的托斯卡纳式,没有三角墙,强调平直性与几何对称。

●蒙蒂塞洛(Monticello)——由弗吉尼亚宣言和独立宣言的作者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设计,是他在夏洛茨维尔的私人住宅,建造于1769—1782年间,1796—1908年间曾重新设计改造。杰斐逊希望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美国风格建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新国家确立国家身份。

谁是安杰利卡·考夫曼?
安杰利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是一位著名的英国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曾前往罗马学习,是乔舒亚·雷诺兹的朋友,1768年,他们一同创办了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研究如何绘制男性裸体一直都是学院培训的基础,但是当时的学院却禁止她上这门课。尽管如此,考夫曼仍然绘制了当时地位比任何其他绘画类别都崇高的历史画,而且是18世纪唯一一位画历史画的女性画家。考夫曼创作了一些洛可可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历史画,包括《被忒修斯抛弃的阿里阿德涅》(Ariadne Abandoned by Theseus,1774)、《牧羊人守候熟睡的仙女》(A Sleeping Nymph Watched by a Shepherd,1780)以及《科尔内利亚视子若珍宝》(Cornelia Presenting Her Children as Her Treasures,约1785),最后这幅呈现的是古罗马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的故事。考夫曼也是一位成功的肖像画家,擅长为贵族资助人绘制肖像,很多作品都被制作成印刷品。

谁是本杰明·韦斯特?
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画家,曾在费城和罗马学习,随后在伦敦发展,成为一名成功的历史画画家,同时,他也是首位在国际上颇具名气的美国艺术家。继乔舒亚·雷诺兹之后,他成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并在经济上受到了有权有势的国王乔治三世的资助。韦斯特的历史画通常严格遵从新古典主义的特征,但是,与传统作品不同的是,《沃尔夫将军之死》(The Death of General Wolfe,1770)没有再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描绘了同时代的人,他笔下的国王军队身穿当时的军服而非古装。尽管国王(以及乔舒亚·雷诺兹)非常不喜欢这种创意,但是由于作品广受公众欢迎,国王只好转变态度,将韦斯特任命为皇家历史画家。

什么是碧玉细炻器?
碧玉细炻器(jasperware)是英国陶工乔舒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的发明,最常见的碧玉细炻器是一种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蓝底白花无釉瓷器(尽管也有各种其他颜色)。韦奇伍德雇用了雕塑家约翰·弗拉克斯曼(John Flaxman)来模仿近期考古发掘出的古希腊花瓶的设计,制作当时非常流行的浮雕图案。碧玉细炻器成功地得到了推广,并开始被大规模生产。韦奇伍德陶瓷时至今日都广受青睐。

谁是雅克-路易·大卫?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可能是最重要的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画家,他的艺术作品先是诠释了法国大革命的涵义,后来又体现了拿破仑皇帝的皇室风格。在大卫的历史画中,他常常描绘表现罗马爱国主义精神的场景,强调牺牲与英雄主义的主题,以此来体现革命精神,比如《荷拉斯兄弟的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 ,1784)。1793年的油画《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是大卫在血腥的“恐怖统治时期”(Reign of Terror)受委托,为纪念让-皮埃尔·马拉(Jean-Pierre Marat)的惨死而绘制的。马拉是一位雅各宾派的记者与政客,被与吉伦特派有牵连的女人谋杀,死在浴缸中。马拉患有一种皮肤病,身体虚弱,所以要经常泡在浴缸里工作。这幅画将马拉的形象理想化地表现了出来,他的身体倒在极简风格的浴缸边上,画中简单的浴室也与马拉家中明显更华丽的浴室截然不同。附近还放着刺客夏洛特·科黛(Charlotte Corday)刺穿他胸膛时所用的血淋淋的刀。大卫与马拉属于同一个政治党派,因此这幅画有明显的政治宣传意图。革命结束后,大卫的政治命运跌宕起伏(他有一段时间被关进了监狱,之后却当上了主席!),但是,他最终还是追随了新崛起的权力——1804—1815年间,法国的统治者拿破仑·波拿巴成为大卫的重要资助人。


《马拉之死》

什么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从1787年一直延续至1799年,在这超过十年的政治动荡期间,法国为时甚久的君主制被推翻(国王的头被砍下),封建制度终结,第一共和国建立,这些事件永久地改变了法国社会。受到美国革命和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新的国民大会采用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 of Man and the Citizen),将权力赋予了法国人民而非君主,建立了一些社会性项目,例如公共教育与社会福利等。法国政府分为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由革命政治家马克西米连·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领导。在他的命令下,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因叛国罪被斩首处决。罗伯斯庇尔是“恐怖统治时期”的负责人,之所以称之为恐怖统治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有1.7万人因叛国罪被处死,革命军政府试图斩除对新社会秩序的所有威胁,但是后来,罗伯斯庇尔本人也成了“恐怖统治”的目标,于1794年被处决。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自立为法国皇帝,暂时中止了大革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共和制。

浪漫主义
什么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一场思想、文化和艺术方面的运动,反对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强调情感和主观性。浪漫主义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与新古典主义几乎同时出现,所以有些新古典主义艺术的理想主义和怀旧心绪甚至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特征。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中世纪文学、艺术和建筑重燃兴趣,引发了“哥特复兴”,这在英国国内的建筑设计中尤其常见。浪漫主义的范畴超越了视觉艺术,还囊括了音乐与文学。贝多芬和肖邦、维克多·雨果、威廉·华兹华斯、赫尔曼·梅尔维尔、埃德加·爱伦·坡等,都是浪漫主义运动中的重要角色。浪漫主义画家有托马斯·庚斯博罗、威廉·布莱克、弗朗西斯科·戈雅、西奥多·杰利柯、欧仁·德拉克罗瓦、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约翰·康斯特布尔、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哈德逊河派艺术家等。

什么是“如画”?
尽管picturesque字面意思是“如图画一般”,但是这个词是指一幅画美观且令人愉悦的特质,通常是画面的质地、光线、构图及形式上迷人的不规则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8世纪期间,英国画家发现,17世纪艺术家[如尼古拉斯·普桑和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微妙且神秘的风景画是“如画”的典范。受到该潮流的影响,英国建筑师甚至按照这些风景画来设计花园。19世纪,由于威廉·华兹华斯和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等浪漫主义诗人对湖区和苏格兰高地的赞美,英国人蜂拥到国内这些“如画”的地方旅行。

什么是“崇高”?
18世纪的哲学家建立了三个不同的美学范畴:美丽、如画、崇高(the beautiful,the picturesque,and the sublime)。1763年,德国启蒙时期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撰写了《论美与崇高》(Observations on the Feeling of the Beautiful and Sublime)。在这篇文章中,他论述了“美”与形式和谐的关系,“崇高”与无形的畏惧和不知所措感的关系,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在《关于崇高与美的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1957)一文中这样解释“崇高”的概念:“凡是能以某种方式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凡是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惧的事物……就是崇高的来源。”“崇高”是对美学体验之宏伟与浩瀚的兴趣,其概念反映了浪漫主义运动的价值观和关注点——强调情感、神秘性和想象。

什么是哥特复兴?
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又称新哥特运动(Neo Gothic Movement),是18—19世纪期间复兴中世纪建筑风格的运动。在这段时期,中世纪文学、诗歌也越来越受欢迎。哥特复兴建筑的典型例子是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私人住宅“草莓山”(Strawberry Hill),位于英格兰的威肯汉姆。沃波尔设计了圆筒状的塔楼,塔楼顶部有锯齿状防卫墙(中世纪建筑中用于防卫的一排尖牙状豁口),还有尖拱型的花饰窗,与法国哥特式大教堂的花窗类似。哥特复兴建筑的另一个例子是伦敦的西敏寺,建于1834年的伦敦大火之后。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常见于欧洲和美国的大学,包括格拉斯哥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等。

谁是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4)是非常虔诚的英国版画家、画家兼诗人,他反感皇家艺术学院的正规培训,所以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在创作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包括一系列仿照《圣经》撰写和绘制了插图的预言书。布莱克不相信写实绘画,也并不以自然主义为目标。他按照自己的想象来绘制图画,作品都非常复杂、有明确主题、而且大部分受到了中世纪手稿式样的影响。他自创了一部神话,其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是尤里森(Urizen),名字与“你的理智”(Your Reason)发音类似,代表着理性。他最经久不衰的作品是《亘古常在者》(The Ancient of Days,1794),也常被称为《上帝创造宇宙》(God Creating the Universe),布莱克将米开朗琪罗的风格与中世纪的图像融为一体,描绘了须发飘舞的尤里森从云中向下伸出手,手指张开,形成一个闪耀着金色天堂之光的圆规。米开朗琪罗笔下的上帝强大而优雅,而布莱克所创作的尤里森则代表着复杂的负面力量,《亘古常在者》的画面整体为深红色、色彩昏暗。威廉·布莱克的艺术在生前并未受到赏识,在去世一个世纪后才被重视起来。他不满于启蒙运动和新古典主义的价值观,是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英国艺术家之一。


《亘古常在者》

康斯特布尔和特纳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
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和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6—1851)都是成功的英国风景画家,但是他们的绘画风格和描绘自然的手法几乎截然相反。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康斯特布尔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学院的传统,开始致力于在他的家乡东勃高尔特村(萨福克郊外)研究自然、探寻真理。为了让风景画得到足够的尊重,康斯特布尔的油画尺幅很大,比如他的作品《干草车(风景:晌午)》[The Haywain(Landscape:Noon),1821]的长度就超过1.8米。他的绘画细致而清晰,通过厚重的云彩、如镜的水塘和闪光的树叶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康斯特布尔的风景显得平静而质朴,展现出艺术家眼中经过精心修剪维护的英国乡村。


《暴风雪:港口的蒸汽轮船》

相比之下,特纳的风景画则如同一股戏剧性的旋风,融入了图像,展示出大自然的强大力量,足以吞噬人类及其创造的并不耐久的建筑。特纳画了很多巨幅油画,以水彩画领域的创新,尤其是以接近抽象、模糊而迅疾的笔触闻名。当时,特纳的画风令人震惊,1842年的作品《暴风雪:港口的蒸汽轮船》(Snowstorm:Steamer off a Harbour's Mouth)描绘了海上的暴风雪,轮船几乎消失在了惊涛骇浪之中,而观者也几乎不可能将团团乌云和冲天的海浪区分开来。康斯特布尔笔下的自然是谨慎、克制的,而特纳的自然则如同猛兽。

谁是弗朗西斯科·戈雅?
弗朗西斯科·戈雅·路先底斯(Francisco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他在有生之年目睹了拿破仑·波拿巴将西班牙纳入自己的帝国,还经历了之后新政府的血腥大屠杀、西班牙皇权的恢复,以及宗教法庭的重新建立。戈雅曾经是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的宫廷画家(1800年,他给皇室画了一幅过于真实以致有损皇室形象的肖像),当他受到启蒙时期和法国大革命观念的启发,却发现这些观念无法彻底改变西班牙时,感到非常失望。查理四世镇压了社会变革,甚至严禁进口书籍。戈雅的系列蚀刻版画《狂想曲》(Los Caprichos)共80幅,创作于1796—1798年,是艺术家对当时西班牙人民的“愚蠢”的评论。

《理性入睡催生梦魇》(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是这个系列中用凹铜版腐蚀制版法制作的版画,将“理性”描绘成一个趴在桌上睡觉的人。“理性”酣然入梦时,黑暗中出现了很多不祥的生物,有猫头鹰、蝙蝠,还有一只双眼圆睁且闪闪发光的猫。戈雅的作品结合了委拉斯开兹的灵韵、霍加斯的讽刺以及雷诺兹的雅致,展示出非常独特、丰富而复杂的想象力,充满西班牙的神秘主义与迷信。戈雅的重要作品还有纪念法国人屠杀西班牙犯人的《1808年5月3日》(1814—1815)及暗色调作品如《萨杜恩噬子》(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1820—1823)和其他众多肖像画。

什么是《美杜莎之筏》?
与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类似,另一幅19世纪绘画《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1819)也强调了人们面对无法战胜的困难时所承受的悲痛与苦难,其作者为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西奥多·杰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美杜莎之筏》属于历史画,描绘了一场同时期的恐怖海难。一艘满载法国殖民者的大船搁浅了,但携带的救生船无法承载所有的船员,人们临时造了一艘勉强能浮起来的筏子,载着152名船员,系在主救生船上,可最终船长切断了绳子,这些船员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荡。13天之后,经历了疾病侵袭、饥饿和互相残杀,救生筏上只剩下15个人。故事在法国引起了轰动,因为人们发现船长是一个毫无经验的贵族,通过贿赂才谋得这个职位。在杰利柯的画中,救生筏上的人看到了一艘路过附近的船,这是他们第一个获救的机会。画中人物扭曲但却理想化的身体(有些人已经死去),横七竖八地躺在小小的救生筏上,四周黑暗的大海无边无际,预示着灾难的降临。随着木筏被一阵大浪推举起来,观者的目光被引向船员向上伸出的双手中疯狂摇着的那片破烂红布,他们试图借此向路过的船求救。《美杜莎之筏》融入了浪漫主义看待自然的视角以及英雄主义、冒险精神和不公正的元素。


《美杜莎之筏》

谁是欧仁·德拉克罗瓦?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éne Delacroix,1798—1863)对艺术学院所倡导的明确外形和古典主义的坚韧刚毅并不感兴趣。这位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以粗犷的笔触和戏剧性场景著称,他的灵感来源于神话、时事,还有他的北美之行。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Massacre at Chios,1822—1824)画的是希腊人为了获得独立与奥斯曼帝国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影响了很多浪漫主义作家和艺术家。通过描绘每个人的脸部细节,这幅画表达了对筋疲力竭的希腊人的同情。一个神情凶恶的土耳其人主导了整个画面,他的黑马前蹄高高扬起,蹄下是一群受害者。与此相似的是,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7月28日》(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July 28,1830,1830)将革命党人表现为一个个英雄,他们拿起武器,前赴后继、斗志昂扬,准备推翻帝制。法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将观者的目光引向画面中的自由女神,她胸部裸露,如同古典雕塑一般,从灰尘和烟雾中显现出来,一只手高举法国国旗,另一只手拿着刺刀,引导革命者们投入战斗。这幅浪漫主义绘画在呈现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强调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

谁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法国艺术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艺术,神奇地结合了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虽然他曾下定决心秉持新古典主义的价值观,而且人们也认为他与更散漫的德拉克罗瓦正好相反。他的灵感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以及革命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尽管安格尔的兴趣在于历史画,但是他更以女性裸体肖像画著称,其中《大宫女》(La Grand Odalisque,1814)尤其有名,描绘了一位苏丹王的妃子懒洋洋地斜躺在奢华的彩色布料上的情景。《大宫女》属于“东方主义”(Orientalism),或者说是浪漫主义对于东方异域风情的喜爱。尽管安格尔偏好新古典主义,且不喜欢肖像画,但是在这幅画中,妃子颀长的身材和来自东方的奢华物品(例如一把孔雀羽毛扇和精美的珠宝)等,都符合浪漫主义的特征。

美洲艺术
西班牙艺术对新世界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班牙征服者的到来,中南美洲的神殿被毁坏,传教士试图让(有时甚至强迫)当地人信仰天主教,于是,西班牙文化开始在中南美洲占据主导地位。到了18世纪,拉丁美洲的天主教与本土宗教信仰逐渐融合,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与建筑风格。例如,瓜达卢佩圣母教堂对面的耶稣受难十字架(atrial cross)接近3.6米高,约16世纪60年代之前建成,这座大型石制十字架位于教堂中庭,是传教士委托当地艺术家制作的。十字架上装饰着与耶稣基督有关的图案,比如荆棘冠和圣尸衣,还有中美洲象征生命之树的符号。耶稣受难十字架在当地的教堂中很常见,本地教徒都是在这里了解并皈依天主教的,而位于瓜达卢佩的十字架上的装饰则强调了它在视觉上将不同文化与信仰融合的作用。

西班牙新世界的主要建筑风格是什么?
巴洛克风格建筑在欧洲过时之后,在西班牙占领的拉丁美洲仍然流行了很久。从18世纪初到世纪末,墨西哥、秘鲁、厄瓜多尔甚至菲律宾等国家都建造了很多气势恢宏的巴洛克建筑。位于墨西哥达斯哥德阿拉尔孔(Taxco de Alarcon)的圣塞巴斯蒂安教堂和圣普里斯卡教堂(Santa Prisco)就是18世纪的巴洛克教堂,装饰着很多“丘里格利风格”(Churrigueresque)的灰泥雕塑。位于亚利桑那州图森附近的圣撒维尔修道院(Mission San Xavier del Bac)同样建于18世纪,也属于西班牙巴洛克建筑。教堂长度接近30米,由砖和水泥建成,而不是亚利桑那本地人常用的土坯。

为什么托马斯·杰斐逊对建筑那么感兴趣?
托马斯·杰斐逊非常厌恶殖民地的乔治亚式建筑,而这些建筑在他的家乡弗吉尼亚州很常见。他在《弗吉尼亚州记事》(Notes on the State of Virginia,约1871)中写道:“简直不可能设计出更丑陋、更不舒服、(所幸的是)更不耐久的建筑了。”杰斐逊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业余建筑师,曾学习了帕拉第奥的《建筑四书》,他对建筑的理解定义了新美国的精神,并将毫无关联、散居各地的前殖民地居民团结在了一起。他设计的最有名的建筑是蒙蒂塞洛,这是他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个人居所,花费了四十年才建成。他还设计了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和弗吉尼亚大学圆顶大礼堂,礼堂建筑的灵感来自罗马的圆厅别墅。弗吉尼亚大学是美国的首个州立大学,设计主校园时,杰斐逊想促进教育发展,让新的大学显得气势宏伟、屹立不倒。杰斐逊相信,建筑可以改变人类,所以他的设计也反映出类似的政治目标——建造一个强大、持久,而且尊重个人主义、民主和自由的政府。

为什么霍拉肖·格里诺的乔治·华盛顿雕像备受争议?
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和艺术家霍拉肖·格里诺(Horatio Greenough,1805—1852)是美国首位专业雕塑家。他为乔治·华盛顿总统创作的大理石雕塑,以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Phidias)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为原型,将美国第一任总统表现为一个身体半裸、穿着罗马长袍、坐在狮子王座上的男性形象。他右手指向天空,姿势与拉斐尔的文艺复兴湿壁画《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差不多,格里诺将华盛顿雕成这个姿势的目的,是强调他作为军事领导者兼哲学家的角色,但该雕像于1841年在议会大厦展出时,却让公众大为震惊,认为它非常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好笑。之后,这座雕塑因年久失修,最终被挪到了史密森尼博物馆,目前正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

谁是托马斯·科尔?
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1801—1848)是一位美国画家,早年从英格兰迁居美国,以早期的肖像画和后期的风景画著称。他的作品帮助确立了美国的风景画风格,即“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科尔最著名的画是《牛轭湖》(The Oxbow,1836),描绘了风暴前(或后)从马萨诸塞州的霍利约克山顶(Mount Holyoke)俯瞰康涅狄格河的景色。尽管该作品重现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但是科尔对风景进行了一些处理,使得整幅画面更具戏剧性。为了逃脱现实主义的禁锢,科尔往往会先打好草稿,过几个月之后再创作。


《牛轭湖》

什么是哈德逊河画派?
哈德逊河画派的艺术家包括托马斯·科尔、阿舍·杜兰德(Asher B.Durand)、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和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他们都是美国艺术家,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于欧洲的美国艺术传统。这个非正式群体最初受到了浪漫主义和欧洲风景画的影响,但是却在某些程度上表现出了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在思想上与美国哲学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有一定联系。哈德逊河派的艺术家们会徒步旅行或者到卡茨基尔、尼亚加拉大瀑布、优胜美地峡谷等地采风,通过户外写生(或“外光派”,plein air)来创作绘画。他们描绘出一个个无人涉足的世外桃源,同时呈现了田园牧歌般的场景和美国荒野的力量。

什么是“光亮主义”?
光亮主义(Iuminism)是20世纪时用来描述19世纪美国绘画风格的词汇,这种风格的特点是用散射光的效果和不可见的笔触来描绘风景和自然场景。应用光亮主义的艺术家有乔治·迦勒·宾汉姆(George Caleb Bingham)、阿舍·杜兰德、马丁·约翰逊·赫德(Martin Johnson Heade)等,这些艺术家都属于哈德逊河派。宾汉姆的《沿密苏里河而下的皮毛商人》(Fur Trader's Descending the Missouri,184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密苏里河反射的晨光使得河面漂浮的迷雾闪闪发亮,父子二人坐在一艘小船上,身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与背景中雾蒙蒙的树林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只有可能是小熊的小动物坐在小船的一端,在水面上投下一小片阴影。马丁·约翰逊·赫德的《沼泽落日》(Sunset over the Marshes,约1890—1904)是另一例美国光亮主义的绘画,该作品描绘了马萨诸塞州盐沼地上的红色落日,前景中摆放着一个尖尖的稻草堆。光亮主义是早期美国绘画的重要元素,表现出19世纪浪漫主义和随后的现实主义倾向,艺术家们希望借此捕捉到这个国家自然风光的精髓。


《沿密苏里河而下的皮毛商人》

————————————————————

(1) 下表中的几对“对立点”的译法参考了潘耀昌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中的译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发表于 2019-1-19 2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辛苦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