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电纸书并不只有 Kindle,还有另一种独立选择:Kobo Aura ONE

发表于 2018-12-5 17: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子书买什么好?kobo好用吗?六英寸的革命
360截图-2947953.jpg

  一本精装书

  电纸书只能读「书」?

  不够辣的姜

  另一种定义

  六英寸的革命

  一个产品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莫过于成为它所属品类的代名词。

  在消费数码领域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iPad之于平板,大概就是Kindle之于电纸书。随便问一位身边朋友,他未必知道电纸书背后的技术细节,但几乎都会对Kindle有所耳闻。

  不可否认,Kindle这样的品牌影响力是实至名归的,其背后是亚马逊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内容生态。但当「该买哪种电纸书」变得等同于「该买哪个型号的Kindle」时,我们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



beec659394cf562c83bc410a80397a15.jpg

  Kindle Voyage

kobo aura one 入手记
  一、激活
3098553-8735f1c64c222f4f.webp.jpg

  乐天账号机器没到就申请好了,墙也翻好了。结果到手后,激活过程还是稍微费了点时间。

  首先用wif激活:

  手机和电脑均已翻墙,建立wifi热点。one就是连不上wifi,只好用usb激活。

  【贴士】:windows设置wifi共享热点,分享大家一个快捷方法,两条命令搞定:

  win+R输入cmd,进入命令行窗口,依次执行以下两条命令:

  (1)设置ssdi和密码

  NETSH WLAN set hostednetwork mode=allow ssid=你要设置wifi名称key=你要设置的wifi密码

  (2)启动wifi服务

  NETSH WLAN start hostednetwork

  完事。

  2.usb激活

  wifi不行,只好用USB连电脑激活,下载和安装kobo desktop。

  但是desktop安装好后一直连不上网,即使代理设置为全局也不行。一番搜索后,

  结果是电脑虽然设置了代理上网,但是desktop默认不走代理,按ctr+shift+p切换开启代理。

  终于连上。漫长的更新同步。。搞定!!

  二、添加中文字体

  在kobo根目录下,新建fonts文件夹,把字体放入该文件夹下即可。网上大把中文字体包,ttf格式既可。

  三、安装koreader

  安装KSM

  a.下载KMS文件;

  b.先把kbmenupngs文件夹放到kobo根目录下;

  c.拷贝KoboRoot.tgz到.kobo子目录下;

  d.弹出USB后会自动重启

  开机后koreader菜单很小,需要下载补丁,帖子回复后贴尾可下载

  下载Aura one补丁。就是KoboRoot.tgz文件。重复以上过程覆盖就好了。

  安装Koreader

  下载Koreader

  选择最新的koreader-kobo-arm-linux-gnueabihf开始的文件

  解压后,将koreader文件夹放入.add文件夹下,重启即可。

  ​-------个人使用感受如下--------

  优点是:

  1.自动调光和色温;

  2.屏幕大,8寸屏幕看32开PDF还是挺合适的,再大携带不方便了。那些A4的肯定小了。

  3.清晰度好,毕竟dpi在那。

  缺点:

  1.耗电,白天充满了电。晚上睡前看了一两小时书。屏幕休眠状态下,到第二天只有百分之十七的电了,太恐怖了,是我机器问题?

  2.屏幕上面一层光滑玻璃镜面反光受不了。也许习惯了之前的磨砂面的kindle。

  3.系统功能总体不如亚马逊,笔记、标注、字典等等功能。

  其实最理想的亚马逊出款8寸的。

  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个人觉得看书有以下三个完美,不用去折腾了:yota2手机、kobo aura one、sony dpt-s1

  就拿电纸书最关键的部件——屏幕来说,绝大多数型号的Kindle(以及众多Kindle模仿者)都是6英寸的。但为什么6英寸会成为电纸书事实上的标准尺寸?用Kindle宣传文案中的话来说,是因为这个尺寸像一本纸书一样轻巧便携。

  这并非没有道理。在北美,平装书(paperback)的标准尺寸是110 mm×178 mm(4.3 in×7.0 in),正相当于多数Kindle的尺寸。但「尺寸上接近纸书」跟「阅读体验接近纸书」并不是一回事。6英寸电纸书的实际显示面积只有111平方厘米,仅仅相当于paperback开本的一半略多。这样有限的空间,其显示效率并不比报纸、杂志上的一个分栏好太多。

960189d07c7230dc3391a67194222f10.jpg
  6英寸Kindle与平装书

  这也不是一本「印刷精良」的书。任何一个对排版有起码要求的人,都会诟病Kindle在排版方面的落后。字体数量有限且质量平庸、强制两端对齐却又做不好分词(hyphenation);Kindle的追求似乎跟盗版书没什么区别——能认出来字就行,要什么工整美观?

  好在电纸书市场远没有如今的PC和手机市场来得那么同质化。Kindle固然在市场占有率上一骑绝尘,但还没有达到能垄断定义权的程度。在亚马逊之外,还有很多厂商在软硬件上尝试着各种不同的组合,试图对电纸书作出自己的定义。

  Kobo Aura ONE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尝试。


4d13d0cbca73354149b49b584a392ef9.jpg
  Kobo Aura ONE

  我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这款产品。作为Kobo发布于2016年底、拿来对标高端Kindle的旗舰型号,Aura ONE的纸面参数符合我对于「Kindle理想形态」的各种想象。8英寸的屏幕尺寸是市场上的小众,却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iPad mini,而后者曾常被当作便携阅读的标杆。Kobo宣传的排版选项、格式支持等特性,也个个打在Kindle功能的软肋上,很难不让人好奇实际的使用感受。只是此前由于网上能找到的信息有限,我一直迟疑着要不要做这么一次「盲狙」;放弃亚马逊完善的内容生态也让我感到犹豫。

  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的还是Kindle自身进化的迟缓。在陆续使用过Paperwhite和Voyage后,我一直期待亚马逊能拿出一个更大屏幕的产品。结果是,今年的Oasis确实变大了,但正如多数评测所说,6.8英寸并没有给可视空间带来明显的提高;排版的老毛病似乎在短期内也没有改善的可能。看来,当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免不了了。

  一本精装书

  幸运的是,这确实是一只滋味不错的螃蟹。

  先说外观。Aura ONE好看吗?虽不能说令人惊艳,但也体现出了较高的设计水准。尽管屏幕达到8英寸,但厚度(6.9毫米)和重量(230克)都控制得很好,拿起来感觉和我之前主力使用的Voyage一样轻薄。正面是一块平整的玻璃表面,背面材质则是覆盖了类肤涂层的塑料,同时采用了网眼状的纹理,因此握持起来比Kindle的稳定性稍好,且较不容易沾染指纹。背面左上角是Aura系列标志性的蓝色电源键,其位置和形状恰好与正面右上角的蓝色指示灯呼应,可以看出经过了细心的设计。

  之前在考虑换用大屏幕电纸书时,也曾对比过其他一些型号。但在搜到这些产品的拆机图片后,其中泛滥的胶水和飞线迅速打消了我的购买意愿。毕竟电纸书是使用周期动辄三四年的慢速迭代产品,没用多久就因组装或电路问题影响使用是不可接受的。相比之下,Aura ONE的内部就规整得多(尽管比Kindle还是略逊一筹),外部机身的精细度和缝隙控制处于上等水平,这也是其IPX8防水性能的基础(不过Aura ONE确实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品控问题,见下文)。

  再说Aura ONE吸引我的最主要特征——那块7.8英寸的屏幕。它实际的可视面积约为190平方厘米,比6英寸的Paperwhite(111平方厘米)大了70%,比6.8英寸的Oasis 2018(152平方厘米)也大了25%。

948c8e2b33b7e3e33be954cef1d51809.png
  各类阅读器的屏幕实际尺寸

  如果数字让你感到抽象的话,这个尺寸基本接近于国内的32开书,即《读库》《单读》等便携MOOK的开本。如下图所示,将《读库》内文页扫描为PDF后传入Aura ONE,显示出的文字大小基本是一致的。

  这些多出来的空间有什么实际意义?答案是,我终于可以在保证字号和行距舒适的前提下,在同一页中多阅读百字左右的信息量。这不仅明显让视野更开阔,像是在面对一本真正的纸书(而不是捏着一张纸头),也带来了交互上的改善——显著减少了翻页次数。由于电纸书目前还没有很好解决翻页延迟和画面闪动的问题,少翻页也就意味着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和对注意力的干扰。

  至于显示效果,由于Aura ONE和当前的主流Kindle机型一样,都采用了来自E Ink的第四代技术——Carta屏幕,在分辨率一致(300 ppi)的前提下,理论显示效果应无太大差别;实际体验也是如此。不过,Wirecutter在一篇评测中指出Aura ONE的图片显示质量逊于Kindle,尽管我没有明显感受到这一点。

  Aura ONE的背光调节与Kindle相比档位更细,但最低亮度在黑暗中稍嫌过亮。此外,Aura ONE的特色在于它的照明灯是可以调整色温的,从而模拟出微微泛黄的纸张色泽。这个功能被Kobo称为「Natural Light」,类似于近来手机上流行的蓝光减弱功能;但由于该功能完全是在物理层面实现的,结合电子纸屏幕本身的特性,看起来明显更加自然和舒服。

b8421996793f8101369a6f240c77c467 (1).png

  Natural Light(来源:Kobo)

  当然,大屏幕本身并不足以带来良好的阅读效果,它还需要软件功能的辅助。这方面,Aura ONE再次体现出了相对于Kindle的优势。

  与Kindle吝啬的格式支持和羸弱的排版能力相比,Kobo系统的阅读功能给人的感受完全可以用「如沐春风」来形容。Kobo宣称支持的电子书格式达到14种,其中包括最通用的ePub格式,省去了很多转换格式的麻烦。

  能任意选择第三方字体是Kobo的一大优势,而且步骤极其简单:只要直接把字体文件拷入USB根目录下的fonts文件夹,就可以在阅读选项中选用。对于内建字体,Kobo还提供了高级选项,可以任意调节其锐度和粗细(技术上是通过改变字体渲染浓度来实现的,有些类似Windows上著名的MacType做的事情)。此外,Kobo在行间距、页边距设置上的灵活性也高得多——两者都是通过滑杆来调节的,而Kindle则分别只有三个档位。


eb67f98478ff10383535cd1cad931e0f.png
  详尽的字体和阅读偏好设置

  Aura ONE还有一些有趣的特色功能。例如,长按页面边角可以高速翻页,操作逻辑和翻页效果都很像纸书;在「Activity」页面可以看到近期阅读详尽的统计信息,甚至还有一个与阅读量关联的成就系统。

599b2601bc5956701e849a8a59d30c2f.png
  统计信息和成就系统

  在软硬件优势的结合下,Aura ONE不仅实现了Kindle未竟的承诺——达到与paperback书相仿的效果,而且更进一步,让人感到自己在阅读一本做工缜密、印刷优良的精装书。Kobo系统字体和排版选项的灵活让我可以轻松为不同的读物设置最适合其题材和内容的版式:例如,用相对宽松的行距和形态优美的衬线字体阅读文学作品,而用比较紧凑的排版和规整的无衬线字体阅读技术类书籍。这种视觉和情绪相匹配带来的乐趣,是Kindle的那种实用主义不能赋予的。  电纸书只能读「书」?

  如果说成为电纸书的代名词是Kindle的骄傲的话,它的另一顶帽子就不那么光彩了。是的,Kindle还是「吃灰设备」的代名词。在各种针对数码产品闲置率的调查中,Kindle几乎永远处于独孤求败的地位。

  对此,一般的解释总是归咎于人们读书越来越少,并搬出年均读书量的统计数字加以印证。问题是,谁规定电纸书就只能用来「读书」?我们如今花在广义的「阅读」上的时间是相当显著的。如果能将一部分碎片阅读和处理「稍后读」的场景转移到电纸书上,那么它反倒应该令人不愿释手才对。但现实是没有多少人用Kindle来做碎片阅读。显然,这不是人们都不愿意对自己的眼睛好一点,而是Kindle没有为这种需求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要将散布在社交网络和内容平台上的文章传送到Kindle,主要的途径只有借助其推送邮箱。但邮件的唯一功能在于送达,而零碎阅读更需要的是同步、管理和重排版。方枘圆凿,效果可想而知。

  我一直觉得只用电纸书来读「书」有些浪费资源,希望能更多地利用电子纸屏幕的优势、分担一些手机和平板承担的阅读任务。之前,我也会通过Instapaper的定期推送功能,在Kindle上处理一部分未读文章;但整个流程并不顺畅,何况Kindle的显示效果还不如设计精良的Instapaper app。意外地,Aura ONE再次满足了我这个长久以来的愿望——通过它的Pocket整合功能。

  Aura ONE的Pocket功能并不只是简单地下载Pocket列表中的文章,而是相当于预装了一个全功能的Pocket客户端:不仅可以阅读保存的未读文章,而且可以进行加星、归档、删除等管理操作;结合Pocket无处不在的第三方支持和自动化能力,用Aura ONE来集中处理网络文章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Aura ONE在阅读Pocket文章时仍然使用自己的排版引擎,后者相较于Instapaper在排版效果上的短板也被补全了。

  如果说Aura ONE的屏幕和排版能力让它成为了让我乐于使用的设备,与Pocket的高度整合则使它真正成为了我重度使用的设备。在使用Kindle时,我很难想象能每天花两个小时在电纸书上——尽管我很希望能匀一些屏幕时间给它——而现在已经很自然地将绝大多数的稍后读文章转移到Aura ONE上来阅读了。我的iPad或许因此而感到冷落,但我的眼睛明白无疑地表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756bd29abe8730f1e8776b70eba0b05.jpg
  Aura ONE阅读Pocket文章时仍会使用自己的排版引擎

  不够辣的姜

  能「吹捧」的「吹」完,就该轮到挑毛病了。

  还是先从硬件开始,Aura ONE在品控方面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背光不匀。Aura ONE的照明位于屏幕底部,在黑暗环境中观察,不难辨认出一个个小灯泡漏出的光点,其他三个边缘则存在较为明显的阴影。更大的问题则表现于开启色温调整功能时:灯泡的色温同样不均匀,几个色温偏冷的光束在其他灯光和屏幕的颜色混合下,竟然呈现出了诡异的偏绿色调。背光开得越亮、色温开得越暖,上述两个现象就越明显。考虑到Amazon早在2013年底推出的第二代Paperwhite机型上就已经很好解决了背光不匀问题,Aura ONE作为一个2016年底的旗舰产品在这个问题上翻车,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d30f3b8e4dc6e9cc71cdd305172ee04b.jpg
  漏光与色温不均

  软件方面能挑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缺陷的严重程度足以让潜在用户对这款产品一票否决。

  首先,Kobo系统对中文的支持程度为零。不仅界面语言没有中文可选,连内建字体也不包含中文字符集。在不做任何修改的情况下,主界面中的任何中文书名都将显示为方框,而阅读界面中则是一片空白。当然,不支持中文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算「缺陷」,毕竟Kobo面向的市场只是北美、欧洲和日本。即使如此,这仍然明显是Kobo空有一身技艺却在国内无人问津的最主要原因。

  Aura ONE只能靠修改实现中文支持

  Aura ONE只能靠修改实现中文支持

  其次,Kobo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水平令人堪忧。使用Kobo以来,我几乎每天都会碰到一两次系统卡顿的情况,轻则翻页迟滞数秒,重则完全失去响应、必须强制重启。即使是在没有闹别扭的时候,Kobo的翻页、缩放等操作相比Kindle还是存在细微但可感的延迟。而到了阅读PDF时,卡顿更是严重到几乎不可用的程度(尽管我认为PDF阅读的底线是9.7英寸)。考虑到Aura ONE和主流Kindle的硬件配置几乎相同(都配备主频为1GHz的Cortex A9单核Freescale i.MX6芯片,512MB的RAM),这显然是技术积淀尚浅、软件优化不足导致的。

  再次,很多细节功能也不够成熟。就只从选中文本这一最简单而高频的交互来观察:当需要选中的文本跨越两页时,Kobo只能分成两次来操作,显得非常笨拙;而Kindle就可以在手指移动到页尾时自动翻页。此外,Kindle还会在用户选择不够精准时,自动将选择范围前后的标点包括在内,照顾了「强迫症」用户;Kobo则连触摸识别的精确度都没能达标,更遑论考虑什么标点了。除此之外,内建字典质量不高、WiFi频繁断连、浏览器不能保存登录状态等「小毛病」,都会让你感到这家厂商的开发功力尚欠火候。

  不过,这些软件缺陷理论上都是可以弥补的,因为Kobo有一项如今Kindle难以企及的优势——系统破解和修改的门槛极低。

  近年来,Kindle「越狱」操作的难度和风险不断提高,普通用户购买安装高版本系统的新机后,几乎没有什么折腾的空间。Kobo这边则完全是另一番图景。安装第三方启动器(即用于运行自制软件的入口)的步骤简单到只要在设备上打开一张会引发内存溢出的特殊图片(记得PSP3000上「煎蛋图」的朋友们请举起你们的手);系统升降级操作完全没有验证机制,甚至可以通过「升级」一个自制的假安装包来替换任何系统文件。

  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由度,Aura ONE的很多软件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界面不支持中文?干掉内建日文字体以后用中文字体偷梁换柱就好。PDF卡到没法看?装上KOReader以后流畅度反杀Kindle。嫌界面不合口味?系统参数的位置早就被扒了个底朝天,只怕你改不过来。

  经过修改的Aura ONE的主页和图书列表,去除了广告并添加了中文支持等

  经过修改的Aura ONE的主页和图书列表,去除了广告并添加了中文支持等

  当然,我并不想为Aura ONE的缺陷辩护。无论能带来多少便利,漏洞就是漏洞。依靠漏洞才能获得的功能,不仅将大多数普通用户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而且也是以稳定和安全为代价的。毫无疑问,Kobo系统的这种「自由」恰恰是印证了它的不成熟,而不能算作一种优势。

  另一种定义

  直观上看,Kobo与Kindle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开放性不同。Kobo显然是更为「开放」的,支持格式多、自定义选项丰富。而Kindle则是「围墙花园」生态的典型体现:用户开箱就能获得完善的服务和相对成熟的功能,但必须从特定平台获取内容,也没有多少自己动手改善体验的空间。

d1f14a18f9a264997bb5067a74df14cb.png

  Aura ONE与Kindle Oasis(2018)

  但我其实并不介意封闭,也不是因为开放而选择了Aura ONE;我甚至认为,电纸书其实更适合相对封闭的生态。与电脑、手机这样的全功能计算终端不同,电纸书更像是一个嵌入式系统:功能高度单一、硬件异质化、性能有限。只有厂商最了解自己的产品,也只有它们自己最有能力做出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而要实现这种「针对性」,就必须牺牲一些开放。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看好采用Android系统的电纸书:给一个嵌入式系统安装泛用型的开源软件,与其说是赋予用户更多功能,不如说是一种回避责任的「甩锅」行为。Aura ONE虽然使用了定制系统,但定制化程度远没有Kindle来得高,保留了很多Linux原生的行为和接口,整个UI也是基于Qt)搭建的;这是它「开放性」和「可玩性」的来源,但代价就是相对较差的性能和稳定性。

  但这些都不妨碍Aura ONE成为一个极其适合我的设备。它的优势精确匹配了我的需求,而很多缺陷恰好是我不太关心的:我目前的阅读内容以英文为主,并且之前使用Kindle时就习惯了拆去所有电子书的DRM并手工管理,不能直接买书、甚至不支持中文对我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另外,我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去自行消化Kobo系统的问题和故障。但如果问我是否会将它推荐给自己的朋友,答案很可能就是否定的。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纸书最重要的品质还是「省心」。而正是在这点上,Kobo完全输给了Kindle。

  Aura ONE

  Aura ONE

  但Aura ONE仍然不失为一个很有见地的产品,因为它为电纸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Kindle的定义。尽管在市场上占了上风,但Kindle对电纸书的定义绝不是完备的。它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纸」的优势,让平庸的排版效果和有限的屏幕空间拖了阅读体验的后腿;另一方面又自缚于「书」的隐喻,限制了使用场景的扩展。

  与之相比,Aura ONE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改进版定义。电纸书不应满足于把字显示出来,还应让屏幕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令人愉悦的过程;不应满足于替代纸书,还应能解决更多元的阅读需求。或许正是因为存在很多Aura ONE这样的竞争声音,电纸书市场才能一直保持着百花齐放的多元样貌。

  屏幕:初上手感觉屏幕非常大,相当于一本普通paperback书的大小。PPI很高,文字非常非常清晰

  背光:特别均匀,甚至感觉不到背光存在。自动调光功能很灵敏,可能过于灵敏了,轻微光照变化就会触发。晚上会自动调成暖光,黑暗中很舒服。

  软件:同步用calibre很方便。浏览器堪堪能用。英文,法语字典不错,不能自己添加新词典。

  阅读:EPUB等格式支持很好。读Pocket同步的文章也很流畅。

      Kobo Aura ONE优势:

  大屏“图书馆”Kobo Aura One防水电子书

  相比较6英寸电子墨水屏幕的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顶级电子阅读器Kobo Aura One拥有7.8英尺1640x9604分辨率每英寸300像素的电子墨水显示屏幕,8GB存储容量,改进了集成照明系统,允许你调整亮度和色温(“白天”和“黑夜”模式)。Kobo Aura One仅重230克/8.1盎司,机身背面采用橡胶材质质感十足;Kobo Aura One支持IPX8级别防水功能,可以被泡在2米水里长达60分钟。

  Kobo Aura One拥有集成Kobo电子书商店(Kobo也应用为iOS、Android、Windows、黑莓10设备,Mac和Windows PC),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你可以通过OverDrive应用程序看看图书馆电子书。

  Kobo Aura ONE目前缺点:

  1.官方书店的书没有Amazon多,但是可以有很多第三方书店借阅和下载(这点貌似对国内用处不大),不过支持USB传输下载的书,所以这个缺点基本可以忽略,我基本都是网上下载书籍看

  2.同步不支持第三方书籍,只支持从kobo官方购买的同步,这点对于多个平台的用户有点蛋疼(可以高亮和标注,阅读进度,以及查词典应该是是英文解释,查询另外还有google和wiki)

  3.系统不支持中文,不过可以导入中文字体所以书中文内容没问题,但是据说书架里面的书籍中文名可能会乱码,这点我非常不爽,很难想象现在这个年代还会出现这个问题。

  可以通过干掉日文字体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删除日文字体,然后建一个同名的空字体文件,导入中文字体后,书名和书中内容显示没有任何问题,在此感谢,现在遗憾的是缺少中文输入法)

  4.续航不及Kindle,只有1个月,不过也不差

  5.没有类似Kindle Oasis的硬件翻页按键

      6.PDF:目前原生系统读PDF非常蛋疼,不能切边导致字往往很小,缩放以后翻页会翻到下一页而不是滚动到下半部分,也不能书中取词。只能坐等KOreader更新支持。

  7.购买不是很方便

       koreader菜单补丁KoboRoot下载


koreader菜单补丁KoboRoot.zip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